浅析新媒体时代的戏曲文化发展

2017-07-12 07:13:21刘一炜北京服装学院100029
大众文艺 2017年8期
关键词:戏曲戏剧微信

刘一炜 (北京服装学院 100029)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戏曲文化发展

刘一炜 (北京服装学院 100029)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模式,历经千万年的光阴更替流传至今,展现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但现如今进入新媒体时代后正面临着严峻的局面。新媒体时代的飞速发展,为传统艺术形式带来了危机感,但同时也促使了传统艺术形式的创新。通过文化媒体与移动媒体新的传播方式的呈现从而吸引更多的关注度,让传统艺术得以传承。我们应当经由这些挑战寻求新的机遇从而得到发展成长。

戏曲艺术;新媒体;移动媒体;发展

一、引言

戏曲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族人聚居的原始时代,当时的主要是作为生产歌舞,来记录当时的生产生活。到先秦时期,戏曲形式被宫廷所主导,起到祭祀的作用。汉代时,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国家统一汉文帝汉武帝的文景之治使得社会安稳,繁荣。是以同时使得统治者变得更加腐蚀,豪侈。为了享乐成立了“乐府”用来享受礼乐。唐朝不管演出形式与演出内容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最具代表即当时风行的从军戏。宋元时期是戏曲舞台的昌盛时期,创作了一大批佳作如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报仇》等作品。明清期间呈现了地方戏,比方北方梆子。同时京剧也是在清朝地方戏高度繁华的基础上孕育发生的。到近代中国戏曲由古典走向现代,出现了一代戏曲名家。戏曲的发展变化随着朝代更替,伴随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了从君王到百姓的种种也可谓是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沧桑变化。

二、中国戏曲艺术的变化

从戏曲所出现的原始时代,到近代期间。戏曲堪称是履历了一个转型时期—从古典走向现代。

造成变化的原因只要有两点,一是鸦片战争后我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动,成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戏曲内容与精神表达着重表现了反帝反封抵御外侮。二是近代以来西方戏剧引入我国,打破了戏曲在中国的统一局面,同时影响了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西方戏曲的传入导致了民族戏曲内部发生了变化,如海派与京派之分。海派京剧的构成就与其有极大的缘由。相较而言西方戏剧文化从多方面影响到了中国戏曲文化的表现形式。(1)演出面貌,舞台的影响。改转变舞台样式,改良戏曲的表演环境。新的表演舞台改变了表演形式与脚本样式,乃至于是观众的观看形式。(2)戏曲表演服装的影响。同时出现了时装新戏。时装新戏即现代戏,用来反应现实生活。它的呈现也带来了与传统戏曲件的相互争辩。但无论如何,这确实是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碰撞下的产品。(3)戏曲观念的影响。我们开始思索“戏曲是什么”

以及“戏曲用来干什么”。人们开始留意到戏曲的功能性问题。思虑到了戏曲对于文化的传布作用。值得承认,西方戏剧的影响,冲击,使我们进入了戏曲现代化的思考与探索。

三、中国戏曲的现状

戏剧戏曲通过千年来的发展传承,成为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产品。伴随着多年来的延续,从而得到发展,这说明这样的精神产品在人们的生活中是需要的。但是现在,中国却表现出戏曲文化蒙受人们冷遇的近况。究其原因,一是时代的转变与科技的成长,人民群众有了丰厚的物质文化与文娱情势,KTV,电影院以及流行音乐会等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内容。打破了单一的文化金瓯无缺的格局。二:传统戏曲内容的单一与陈腐,信息时代的特点就是消息更新换代的速度快,人们每天会接触的方方面面的新消息,从而导致人们会更乐于接受新鲜的事物。然而戏曲表现的单一会使现代人难以产生持续的关注兴趣。年轻人喜欢尝鲜,失去了年轻人群的关注导致目前关注戏曲的人群多为中老年,缺少了年轻人作为主力军。三:戏曲欣赏难度高。戏曲有着其固有的程式性,虚拟性,有其特有的讲求,观众必需熟习戏曲的习套,才能恰到好处欣赏到戏曲的表达。而对于现代人来说,听惯了流行音乐,旋律上口,感情表达直接,没有所谓的欣赏难度。但对戏曲的熟习是一段漫长的进程,对于适应快节奏的现代人来讲是一个不不小的阻碍。所以一些人会选择听流行音乐而非戏曲作为其消遣放松的方式。

这些原因有学者总结为两点,一是现代人们生活方式和观念的转变二是戏曲本身的内容与呈现形式。1目前的现状是因为精神娱乐产品和休闲方式的增多,导致难以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影视作品,文娱演出等等现代文化络绎不绝的出现,相声铺,KTV,电影院大大增加;戏曲演出场次减少,戏曲场馆更是寥寥无几,更加导致了年轻人减少了接触戏曲的途径,一些青少年甚至没有接触过戏剧。

然而,还有一个现象不能忽视,有些经典的剧目在中国许多城市上演时,会屡次出现千金难求一票的现象说明国民对戏剧戏曲的需要仍然非常旺盛。另外,中国的农村青睐戏剧,这些地方的人们喜欢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也喜欢欣赏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生活方式的改变并没有冲淡他们对传统戏曲的青睐,只需精妙绝伦的演出仍然会获得人们的演出。

是以总结这些征象说明只要很好地挖掘戏曲的生命力,阐扬其独有的特点,目的是捉住年青人的视线,做到将戏曲与时尚相融汇,年青一代会爱上中国的国粹经典。结合当今的时代特点,新媒体时期的发展是我们所要把握的机遇。

四、新媒体时期的成长构思

新媒体时期的到来从而带来了新媒体文化艺术。新媒体艺术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营造出如梦似幻的感觉,可以让虚拟的世界成为现实而出现在我们眼前。目前新媒体的发展是一场技术与展示的革新,它最大的魅力点在于互动性的开发,但是目前新媒体艺术还没有真正完

全融入到百姓的身边。同时对于传统艺术来讲,新媒体文化艺术的显现形式对其是具备挑战性的,但这将是一个新的挑战与机缘,使得艺术家们的创作有了新的标的目的。他们的艺术观念以一种新的方式呈现出来这将有别于传统艺术更能吸引眼球。同时新媒体的信息沟通具有迅速,大量等特点,综合应用新媒体进行艺术创作将成为一种新的必定的趋向,但这也并不意味着传统艺术将被取替。在这个充满综合性与包容性特点的新时代,我们必将能看到因新媒体文化而呈现出的多种的艺术表达形式。

对戏曲的成长来讲更要在新媒体时期的这一布景下寻觅合适本身成长的机遇对于戏曲的发展来说更要在新媒体时代的这一背景下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机会。对于戏曲文化的传播,可以说在如今戏曲的市场是存在的,但是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是如何将它扩大化。戏曲的观众多为老年人,所以青年与少年的市场需要我们去开发一:利用动画的呈现形式,为戏曲艺术探寻一条新的传播途径,使更多的青少年了解戏曲的魅力。同时也使我国的动画开拓出一条新的区分于西方与日韩的发展方向,使戏曲与动画两种产业达到共赢。二:创造文化节目的影响力,吸引公众的视野。例如《汉字听写大会》。吸引了大量的关注,取得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与市场认同。继而最初《中国成语大会》,同样具有保持了火热的关注度。近期大热的《中国诗词大会》,更成为了人们交口称赞的节目。人们在关注这些节目时不仅关注场上选手火热的比拼与过人的智慧,同时也会调动自身的脑力去思考。节目中优秀选手的表现也会在人们茶余饭后进行交谈,也增加了节目的关注度与影响力。在第二季的《中国诗词大会》结束后,更带来了相关的诗词书籍的畅销,表明确实引起了大众对诗词文化有足够的关注与兴趣。因此对于同样有着丰富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内容的戏曲文化的传播,值得借鉴与思考。

在新媒体时期不能轻忽的另外一大市场即为移动媒体的传播效果。现下的移动媒体传播主要由三大类,分别是手机APP传播,微博传播以及微信传播。对于今朝的戏曲类APP以“唱戏吧”为例。提供类似于K歌软件的形式,打造一个“戏曲KTV”可以使众多戏曲爱好者惊艳亮嗓,并同时记录下自己的声音。戏曲APP的产生发展使得人们在与戏曲的交流中获得了参与的权利,由之前的平面化单向接收变得更为立体,全方面接触体验戏曲文化。同时软件开发者也能够获得相应的艺术大数据,例如人们的喜好偏向,心理诉求,欣赏时间等等,也为进一步的发展开发提供了数据支持。最终不断的反馈与改良,也能够提高使用者的参与度与传播力度。

对于微博的传播,以新浪微博为例,比较有影响力的戏曲官方微博有央视戏曲频道,CCTV戏曲频道,关注粉丝100万,CCTV空中剧院官方微博,关注粉丝138万等。有学者分析道戏曲微博传播的四大特性:发布即时性、内容原创性、主体互动性、信息共享性。2我同意这个观点。(一)发布及时性是因为微博的特点,能够及时推送消息与获取消息。使得戏迷可以再第一时间取得最新的戏曲资讯。(二)内容原创性是因为每个微博账号有其相应的管理者,有其相应的偏好。在公布内容是按照本身的微博特点举行编簒,从而运营出本身微博的特点。对于信息接收者来说也会根据自己的偏好来进行选择性关注,同时粉丝间的交流互动也是戏曲受众关注戏曲微博的原因。(三)主体互动性则是粉丝可以与微博发布者进行沟通互动,拉近了双方的距离,调动了戏迷的积极性。(四)信息共享性,微博发布者发布了信息后会有大量的粉丝进行阅读与评论。阅读关注量随之增加,同时会进入微博热搜榜,话题排行榜,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普通受众进行阅读,从而增加了关注度。

微信的传播价值在于目前微信是我国最大的移动社交应用平台。微信传播主要由三种途径,分别是微信群,微信朋友圈以及微信公众号。目前微信可以使用语音,图片,小视频等进行信息的传播。微信群可以是具有相同爱好的戏友进行讨论交流而建成。朋友圈的传播在于可以向自己所添加的好友,来发送个人所喜爱的戏曲相关的内容。如果好友中有同样喜爱戏曲的朋友,也会进行信息的二次转发,这样就会一传二,二传三的传播下去。同样微信中也可以关注相应所感兴趣的微信公众平台,称之为微信公众号。这些公众号会定期传送一些相关的戏曲内容,供订阅者进行阅读欣赏。将戏曲元素与形象制作为表情包也必定会成为戏友的表情首选。

纵观历史,戏曲文化在特定时期适应了特定的历史,履历了千年的成长发展流传到了今日。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我们应当顺应时代的背景,顺应文化传播方式的发展,积极看待新媒体时代给予我们的挑战,发展出新的利于戏曲文化发展的可能性。

注释:

1.2016.《戏曲调研报告》.

2.胡鹏林,孙泽璇.移动互联网时代戏曲传播的三个路径[J].四川戏剧,2017(1):41-45.

[1]邓涛,刘立文.中国古代戏剧文学史[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4.

[2] 郑传寅.论近代戏曲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点[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68-73+161.

[3]马也.西方戏剧的传入对中国戏曲的影响[J].中国戏剧,2007(4):6-8.

[4]王磊.戏曲文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大舞台,2013(10):13-14.

猜你喜欢
戏曲戏剧微信
有趣的戏剧课
快乐语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06
戏曲其实真的挺帅的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金桥(2019年11期)2020-01-19 01:40:36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44
论戏曲批评的“非戏曲化”倾向
戏曲研究(2017年3期)2018-01-23 02:50:39
戏剧类
西部大开发(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4
微信
戏曲的发生学述见
人民音乐(2016年1期)2016-11-07 10:02:41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