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俊斐
(广东金融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521)
理论与方法探索
繁荣文化背景下学校武术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探析
谌俊斐
(广东金融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521)
作为武术教育的主要阵地,学校是开展青少年武术教学的重要平台,如何在全球繁荣文化背景下坚守住中国武术的阵营,也是当下我国学校武术教学中需要探讨的问题。
学校武术教学;繁荣文化;现状及发展对策
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中,中国武术自始至终从未缺席过。周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射”“ 御”以及“礼”中的军礼都蕴含着丰富的武艺教育内容。
在中华文化繁荣鼎盛的唐代,朝廷设立了“武举制”,这是科举制度中专为选择武艺人才而设立的科目,自此开始,武士的社会地位得到大幅提升,习武之人也有了博取功名的正规渠道。“武举制”自公元702年唐代创立,经历了宋元明清上千年的朝代更迭,一直延续到清朝初期1901年,这一制度的制定使武艺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教育的发展。
就连奄奄一息的晚清政府,也对武术教育表现出高度重视。1905年,清政府成立了推行教育的学部,其于次年拟定的《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析》中提出“尚武”的观点,要求“‘凡中小学堂各种教科书,必寓军民主义,’使学生懂武、能武,养成严明纪律和强壮体魄,以达到人人皆兵。”
民国时期,尽管火器的出现使得武术的军事功能有所下降,但在军队中,徒手拳械、摔跤、手搏、刺抢等等武艺训练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各地也相继创办了一些武术社团,1933年全国已有25个省市建立了国术馆,武术教育一方面以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的方式延续。另一方面,武术秉承着“强国强种、振奋民族精神”的初衷进入学校教育,至此,学校武术教学成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一环。
2.1 场地器材匮乏
目前,我国的整个教育体系对武术教学都不够重视,场地器材匮乏。初中和小学的场地明显不足,无场无馆的小学甚至达到 18.5%,大学武术教学也基本没有专用场地,都是和其他体育项目合并使用,89.3%的学校没有任何武术器械。
2.2 武术课时得不到保障
中小学方面,由于各个学校领导对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低,中小学武术的总开课率只有 30%左右,有些学校不但不开展武术课,反而增加跆拳道等其它域外项目,导致学生对武术的认知越来越模糊。在大学方面,大学生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的问题一直存在,青少年习武的兴趣发生转移,武术在我国学校体育课程中已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境地。
2.3 武术教学师资匮乏
专职武术教师的严重匮乏使得学校的武术课大部分是由普通体育老师代替,不写教案、应付差事的情况时有发生。例如,在对讷河市11所中小学共80名体育教师的调查研究显示,能规范练习武术套路的体育老师只有10人,武术老师严重缺乏,仅占 12.5%。
2.4 教学内容贫乏
武术教学内容方面只注重技术层面而忽略了文化层面,对武术中所传达的民族精神以及传统礼仪等方面重视不够,使得武术教育无法体现它应有的价值。大部分学生认为,武术就是搏击或者健身,学习武术非常的实用,可以强身健体。可是,武术在教学的过程中,套路繁多、动作杂,很难适应当今快节奏的学习环境,部分学生表示武术拳法套路难记又难练。与此相矛盾的是,跆拳道运动的大量普及。礼仪、谦让、忍耐、坚韧不拔等精神本是中国武术所能够传达的文化价值核心,现在却被认为是学跆拳道的孩子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学校对武术教学的忽视导致外域文化声名鹊起,武术在我国大中小学校中的发展状况令人担忧。
3.1 政府支持
学校武术教育有着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在全球繁荣文化背景下坚守住学校这块阵地,做好武术的传承工作,是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都需要重视的事情。2013年,由教育部牵头组成了全国性7个运动项目联盟,旨在“增强青少年体质”,使学生成为“具有体育运动技能”“进而养成终身体育”“养成健全人格而成为一个健康的人”,由教育部和北京体育大学主办的“第一届中华武术发展战略研讨会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 大会在北京体育大学顺利举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也做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战略部署 ,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这些为学校武术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最坚实的保证。
3.2 改进武术教学内容
造成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窘迫境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供需不平衡,学校武术教育的内容与学生对武术的需求不对等。以浙江海洋学院武术选项班为例,86%的学生选择武术课是为了学习防身自卫技能,大部分学生认为,武术的吸引力源于它的技击价值。然而,与学生的需求不匹配的是,近50年来,我国学校开展的武术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竞技武术,即长拳套路或者刀、枪、剑、棍套路,都是一些不具备武术攻防属性的操化套路,对希望学习防身自卫技能的学生来说没什么意义。如何找回武术动作原有的意义系统,防止武术被“操化”,是当下学校武术教学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而要想改变当下武术教学内容的竞技化和被“操化”的局面,首先就是要回到武术本身,即将教学内容由操返拳。武术与其他运动项目的本质区别是“攻防”属性,而“操化”本身是为了趋同其他的运动而对武术拳种产生的“异化”,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武术原本的攻防技击理论被瓦解,教学中只告诉学生怎样使用肢体来完成这个武术动作,武术自身所蕴含的技击理念、攻防含义、哲学内涵、中医原理、审美等丧失殆尽,失去了武术固有意义的动作,变成了干巴巴的肢体操练。想要让武术不再面目全非,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学内容由“操”向“拳”的转换。
3.3 增强师资力量
首先,很多学校没有专业的武术老师,都是由其他普通的体育老师来代课,武术教师数量极少,需要培养和普及。另外,武术老师的主要来源是体育院校武术专业毕业生,而现阶段的这些武术老师大多是按照西方体育模式下培养出来,这样的武术师资他们的知能结构是在武术竞技体系的基础上建立的,不具备按照拳种教学的实际能力。其实,真正的武术还是存在于民间,现任的武术老师应该利用业余时间去“问艺于民”,从传统的民间武师那里去汲取营养。而对培养武术师资来源的教育院校而言,必须改变原有的学院派批量化的教学模式,聘请民间有成就的武术家为学生的导师,让学生在学习现代体育教育理论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到传统武术拳种的精髓。只有师资力量自身具备真正的武术教学能力,中华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传承才有希望。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武术一直都有很高的国家地位,尽管历代朝政更迭,但是“武艺”始终作为中华民族“治国平天下”理念中的一部分从未缺席过。当今世界,文化繁荣发展,体育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在外国体育文化的侵蚀下,保留中国武术的精神风貌并将之发扬光大,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事情。
[ 1 ]王岗.重构中国武术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61-66.
[ 2 ]吉洪林.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历程与变革探析[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2):91-97.
G852
A
1674-151X(2017)03-108-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5.054
投稿日期:2016-12-25
谌俊斐(1988—),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