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利红 朱晨曦
安徽省合肥市委机关幼儿园创办于1984年,由于受到环境限制一直深居机关宿舍大院内,占地面积仅有700多平米,没有多少扩展空间,又由于长期庇护在计划经济的羽翼下,这所幼儿园没有竞争和发展意识。在2000年前后开始出现危机,首先是生源减少,原本机关内职工子女数量已经不多,难以支撑其运行,而这些本应是“分内”的孩子,其家长也大多选择了离开。之后,一系列恶性循环便开始了,生源下降导致幼儿园难以维持正常的收支,几年下来,陈旧的设施、设备因为资金不足而无法得到维护、更新,园内越来越破败,有意愿入园的家长,大多也都会因第一感觉差而带着孩子离去。再后来,教师们的意志开始消沉,这是最可怕的,在岗的教职工都消极怠工,私下里悄悄地寻找其他出路。没有资金并不可怕,没有了心气,整个幼儿园都变得死气沉沉。
没人相信幼儿园会有将来。那段时间,有实力的幼教机构前来收购似乎是我们唯一的期望,但多次迎来送往,所有的参观者当看到无法发展的狭小空间,都会叹息而去。
“算了吧”“散伙也许还有出路”的想法在教职工中盛行开来,这所建园十几年的幼儿园马上就要散了……
一、内涵的发现,思考幼儿园存在的价值
看不到出路的时刻,新的领导班子产生了。新班子也不知道要往何处去,客观地分析当前的优势、劣势,重新认识自己成了唯一能做的事情。我们发现,这所有着一定历史的小小幼儿园还是有一些优势的。首先是师资力量,虽然长期的不景气让教师队伍十分涣散,但我们的骨干教师都是很强的,有学历、有经验、年富力强的教师占绝大多数,如果给予恰当的激励,我们的师资力量并不输给周边任何幼儿园。再有就是市委机关幼儿园的社会信誉还在,周围的群众都还比较认可。
因为有这样一支相对优秀的教师队伍,我们自认为还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于是我们决定以不需要太多投入的思维改变作为突破口,开始我们的变革。我们重新思考了幼儿教育工作的根本意义:为什么家长要把孩子送进一所幼儿园?思考把我们引向了幼儿成长规律,让幼儿更健康地成长应该是一所幼儿园的本分,因此我们决定以幼儿成长规律作为我们工作的核心,重新梳理我们的养育、教育、教学行为。那时我们没有多少资金,也没有很强的学术研究能力,我们只能用严谨的态度去一点点学习,在书中发现和整理了幼儿各年龄阶段的特点和能力发展需要。这样,在《3-6岁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园指导纲要》发布之前,我们就做了类似的工作,把什么年龄应该发展什么样的能力、应该做什么进行了一番规划,并具体到了养育和教学工作中。
在幼儿活动中,是严格杜绝小学化倾向的,绝不应看到小学阶段的教学内容,因为那不是幼儿阶段孩子能力所及的。但孩子在幼儿园应该做什么,那时并没有特别严格的规定。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也绝不是无所作为,正相反,孩子在幼儿园需要发展的东西还很多,从身体的健康成长到运动协调、控制能力的发展,从生活习惯的养成到人际交往能力的扩展,从语言的丰富、流畅到个人内心想法的表达,从思维的逻辑性到应掌握知识的筛选,从情感的逐渐稳定到初步的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一个孩子需要多方面营养的滋润。这么一思考,我们就认清了幼儿园存在的意义,一般而言,家庭中父母的教育无论多么精心,也不会是专业的,无法让以上诸方面的成长都得到落实。思考让我们有了结论,我们的幼儿园应该在以上诸方面让孩子得到成长,只要这么做了,家长就有理由把自己的孩子送过来。
二、内涵的修炼,让教研回答教学的去向
我们梳理了幼儿园各年龄段孩子应该做的事和发展的能力,也就是确立了幼儿成长各年段的教育目标。与中小学教育不同,对幼儿的教育,学习目標多数是内隐的,要融入生活、活动和游戏中,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教育效果。具体的工作就是要通过设计大量的游戏、活动,通过生活中的无数小细节进行指导达成我们的教育目标,这是更难的一步。
在这一步上,我们相信科研的力量,我们提出了“科技兴园、科研促教”的口号,将教科研工作纳入幼儿园的重点工作议事日程。我们把每个教学目标都视作一个完整的科研项目进行立项,以期找到各个不同目标下的规律,各个击破。各项教科研活动、课题负责人均由业务主任担任,教研组长、学科组长担任副组长,园长除参加课题活动外,在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上予以必要的保障,使教科研活动能有序顺利开展。
我们的实践表明,在每个幼教的教研项目中,都要有一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态度,要注重实践的效果,不断在实践中对比摸索。例如,我们研究如何在养育和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使孩子拥有好习惯,我们发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难一概而论,没有哪一种单独的教学方法会更占上风,每一个教学内容都要与具体的行为发生关联,都要借助情境产生教学效果。比如起床时的习惯培养就与进餐前的习惯培养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多少共同点,更多是一种有效果的实践行动,不管是用小猫小狗的故事做引子,还是教师亲自做示范,哪种方法更能让孩子有兴趣,产生了记忆并能愉快地重复、不抵触,而最终形成习惯,哪一种方式就是有效的。于是,我们在课题之下又开设了许多子课题,比如“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习惯”,只要有儿童间的交往情形发生,都可视作一种教学机会,而研究课题会随着孩子交往情境的变化给出一些合理的教学建议,都是一些具体的方法供教师、保育员参考选用,最终目标是要引导孩子在交往中养成尊重他人、注意倾听等好习惯,有效地形成孩子之间的高质量交流互动,以便在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发展初期,就能达成理解他人、与人融合等人际交往能力目标。
三,新起点上的提升,人的素质又成关键
以上思路的变化与内功的修炼,让幼儿园有了初步的改观,我们的活动和游戏都是比较有趣的,符合幼儿的特点,孩子们都爱玩,而且仔细观察都会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这些变化得到一些有一定教育素养家长的认可。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扬,大家对我们幼儿园的印象也越来越正面:这所幼儿园虽然小、设施陈旧,但老师们有经验,教学设计有讲究,寓教于乐。学校的境况也慢慢得到了初步改善,还有家长主动从别的园把孩子转过来,只为我们这里的软件环境。
我们从内涵发展中尝到了甜头,继续从这个角度往深里思考,教师素质又成为新一轮提升的限制性因素,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一个教学策略、一个教研成果出来都不是最难的事,最难的是教师们普遍都能够理解,并很好地贯彻。而理解和贯彻与教师素质的关系极大,只有教师素质达到一定水平,内涵发展的思路才能延续。因此,我们又决定加强原先认定的强项——教师队伍素质,开启了又一轮内涵发展之路。
开始,我们也是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理论学习以及各类专项培训达到促进教师能力、素质、知识结构提升的目的,但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条事倍功半的路,因为这种大面积培训往往不能顾及每个教师的个人需要,浪费了很多教师的宝贵时间,我们需要找到一条兼顾效率和教师个性化需要的培训方式。
接下来,我们把教师素质提升工作与幼儿园管理工作相结合。在我們的办园目标管理体系中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有一个评价,目的是奖励好的、督促不好的。在这个体系中,教师的工作效果差异是很明显的,有的教师教得好,孩子们的实际获得充分,教育教学效果明显,有的教师就会差些。我们合理地推断,除去教师工作态度等因素,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其中的主因。在培训工作中,我们基本借用了这个实际效果产生的数据,又加入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态度等因子,对教师进行了一个水平分层。然后,幼儿园教学管理层与该层的教师们一起,讨论制定本层教师的阶段性能力提升目标,为每一层教师提供发展的具体帮助,如专题讲座或项目研讨等,这时的培训工作就显得更有效率。
同时,我们还制定了带教制度,让水平高的教师与一至数名水平相对偏低的教师组成研讨小组,共同提高保育和教学素养,即分层带教制度。在具体方式上,我们推荐了“说课”和“无生上课”方法,在研讨小组中,先由教师对可能出现的日常生活或游戏情境进行模拟,提出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提示语,甚至不同的表情和态度,对可能的效果进行预判,再运用到实践中,观察真实的效果,形成头脑中的计划与实际效果的对比,这样慢慢就能让教师明白,教学中哪种情况下选择哪种方法可能会更有效。
在不同的研讨小组间,我们还组织了“观摩活动”,形成更广泛的教学交流。我们一直坚持观摩制度,大家轮流做被观摩的教师。全园性观摩活动会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压力,开始教师们对全园性观摩活动普遍有抵触情绪,甚至有人会觉得是园里在刁难自己,但我们坚持了这一制度,并给所有人一视同仁的机会,因为我们相信压力也是促进教师成长的资源,压力之下人的潜能才能迸发,而且观摩会把一些好的点子和做法放大并及时普及,而无效的东西也会被放大,能及时得到纠正。事实证明,观摩活动最终成为了教师们展示自我的小舞台,很多教师都渴望把自己新观念下的新创意展示出来,我们相信,教师们的很多素养都是在这种压力下形成的。如今,教师们在观摩活动中都很放松,孩子们投入到游戏中忘我的笑脸,便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近年来,我们幼儿园的青年教师越来越多,现在已经占到教师总数的90%。这些年轻教师总体上都很上进,对自我有要求,我们也舍得花物力和时间投入他们能力、素养的提升上。两年来,我们组织教师到姐妹园学习、参观、观摩,甚至跨省到知名的幼教发展基地学习、取经,同时还请一些著名的幼教专家前来传经送宝。对年轻教师,只要完成了本职工作,我们支持他们参加高层次学历进修和继续教育学习。如今,幼儿园的青年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率已达100%;计算机初级培训达100%;教师专业合格率100%;大专学历水平达99%;本科学历已达半数以上。
内涵发展的思路使我们起死回生。生源已不再是问题,我们从最初的8 0多名幼儿、十几名保教人员,发展到如今的400多名幼儿、70多名保教人员。幼儿园的效益也慢慢变好了,开始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教学主战场上的成功,也使我们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许多以前看似无解的难题也变得容易了。如今,狭小的空间这个致命的发展瓶颈也有了一个解决方案:我们找到了两块园外的“飞地”,形成了一园三园区的办学规模。坚持不懈的努力也得到了肯定,2014年我们被授予“省级一类园”的称号。
回顾发展的过程,我们有了一个认识,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都必须从这项事业对人类社会的根本意义出发,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颗珍贵的初心,在每个发展时期都要围绕它思考和行动。在我们这里,这颗初心就是让幼儿在符合成长规律的条件下成长,幼儿园就是实现这种成长的园地。另一个感触是,一项事业的兴旺发展,核心是人不是物更不是钱,人的心气、能力、素质决定一项事业的兴衰,当人的问题解决好了,事业的主体就会兴旺发达,而这时,以前那些看似无法克服的物质上的难题往往也都能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