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眼·灼见

2017-07-11 07:37
人民教育 2017年22期
关键词:社交科学情感

科学本来是好玩的,是文化的一部分,推动科学的原始動力往往是有趣。——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学院教授汪品先认为,科学具有两重性,科学的果实是第一生产力,科学的土壤则是先进文化。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点是创造思维、创新冲动。

经典的评定并没有绝对和纯粹客观的标准,但是审美教育首先要求人们主动抛弃那些由特定时代和个人处境所强加的偏见与情感。经典的意义就在于它们能够“给予我们一个海量的经验世界,我们可以不用亲历就得到体验,我们可以面对人类对世界方方面面的感受,超越了我们被局限和被设计的当下生活;通过经典的学习,我们可以逃脱囚笼,仿佛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北京大学英语系副教授毛亮:《经典之争:耶鲁英文系的“书战”》

社交网络不是让我们追求知识,而是让我们无休止地索取观众的马上认可,为此我们不断下意识地进行表演。它根据我们的个人资料和爱好,从一开始就展现给我们想要的东西,削弱了我们的好奇心。——侯赛因·德拉赫尚认为,社交媒介将我们的注意力聚集到视频和图片上,奖励的是情感上的吸引力——比如点赞——而不是理性的思考,知识这一理念本身正受到危及。

允许孩子慢慢来,允许他们有别的选择。究其根本,是将孩子的一生作为教育的跨度,认为自然的成长规律是一个人先要寻找内在动力。——贾冬婷:《森林里的简单幸福观》

未来学校具有三大特征:

一是学习场景相互融通,利用信息技术打破校园的围墙,把一切有利的社会资源引入学校,学校的课程内容得到极大拓展,学生线上线下混合学习,整个世界都变成学生学习的平台。

二是学习方式灵活多元,把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参观考察、研学旅行等结合起来,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融为一体。

三是学校组织富有弹性,鼓励学生自主管理,增加家长和社区在学校决策中的参与度,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年龄来组织学习,利用大数据技术让教育变得更加智慧,让学生站在教育的正中央。

——曹培杰:《关于未来学校的内涵、误区和趋势,这篇文章都讲透了》

猜你喜欢
社交科学情感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情感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台上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科学拔牙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