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绵城市运用于现代城市建设分析

2017-07-11 09:18薛琚华
现代园艺 2016年14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

薛琚华

摘要:分析了“海绵城市”理论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作用,以期对我国城镇解决水问题有所助益。

关键词:海绵城市;现代城市建设;雨水处理

目前,我国的水资源短缺现象越发严重,洪涝灾害和水污染更是让水问题雪上加霜。各类水问题综合在一起亟需全面、系统的综合性解决方案。当前一些城市分别基于“海绵城市”理论,结合本地地理特征,建设了湿地公园等城市设施,以期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海绵城市”的概念、内涵和构建方式有别于传统治水思路,强调以综合、立体的水生态基础建设解决我国当前极为严重的水问题。

1“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通俗地说就是城市水系统在雨雪天气能够“吸水”——渗水、蓄水,并能在一定程度上净化水,当干旱时可以将储蓄的水释放出来。海绵城市的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水系统”,是现代城市雨洪管理新概念。这一概念指的是城市具备应对雨水和环境变化的“弹性”,因此,也被称为“水弹性城市”。

2“海绵城市”的内涵

2.1缓解城镇化建设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矛盾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

海绵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缓解当前我国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环境资源的破坏,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缓解水污染和洪涝灾害带来的水问题。海绵城市在现代城市建设理念基础上,强调顺应自然、和谐发展,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尽可能降低对城市周边水资源和环境资源的影响,保证人与自然、土地、水系的和谐共生。另一方面,传统城镇化建设思路强调“人定胜天”,对破坏性开发的危害重视不足,严重影响了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而海绵城市建设则注重对原有水生态的保护,尽可能降低对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也是海绵城市被称为低影响开发水系统的原因。

2.2提高城市“弹性”适应能力是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

(1)保护既有水系统,通过划定保护边界和开发边界,确保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保护原有水文体特征。(2)恢复在城市开发过程中已经被破坏的水文系统,通过一系列物理及生物措施,逐步恢复原有的水文特征及生态功能,同时,维持城市生态空间的必要比例。(3)推行低影响开发模式。在开发过程中,通过降低开发强度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主要包括适当增加水域面积,增加建筑设计中屋顶绿化、可渗透路面等元素,提高对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能力。最后通过海绵城市综合建设措施,减少暴雨期间的地表水径流量,从而降低城市发生洪涝灾害的危险。

2.3转变城镇水治理思路

传统城市建设对于雨水排出的衡定标准是“快”,海绵城市建设则强调雨水的渗透、积蓄和排出,雨水停时的净化以及缺水时的循环利用。

2.4基本保证水文特征的稳定性

海绵城市顺应城市原有自然资源和地理特征进行低影响开发,有利于减少对城市的破坏性开发,从而保障城市水文特征的稳定性。通过渗透、调节和储蓄功能的实现,基本保证开发前后径流量不变,峰值流量及其出现的时间不变。

3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思路和途径

3.1原有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

首先,应划分城市及周边生态区域,根据不同地块的生态特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以发挥其生态功能,也为生物迁移和水资源调配提供指导。其次,划定规划区内的开发边界与保护边界,充分保护重要和敏感生态区。第三,修复和改善现有水生态环境,包括对现有湿地底泥的疏浚,建设人工湿地,培育水生物种等方式提升水质,也能够充分发挥湿地“城市之肾”的重要作用。

3.2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设计与改造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布局,在總体规划中划定必要的生态功能区,确定雨水和洪涝控制的总体目标,明确相关措施和实施原则,并将这些目标和原则纳入城市转向规划中。其次,结合城市水系统、交通系统、绿化系统进行配套专项规划,将海绵城市的总体目标分解到不同的专业领域中。

3.3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绿色屋顶、透水停车场和雨水收集利用设施,配合中水回收设施,完成雨水的循环利用与中水回用。通过分离“灰水”和“黑水”,实现中水的回用,能够有效节约水资源。绿色屋顶、透水停车场和雨水储存设施净化雨水后,可作为非饮用水、急用水、消防用水,充分实现了水的循环利用,体现了低影响开发的优越性。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方式研讨
PPP产业基金平台模式方案设计
建造"海绵城市" 下雨不再"看海"
基于“海绵城市”构建的盐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