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淳字 曹磊
摘要:以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为例,分析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所面临的问题,探索景观指数在风景名胜区边缘区规划中应用的可能性,为科学划定风景名胜区边界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景观指数
1问题的提出
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区是典型的城市型风景名胜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型风景名胜区日益面临着城市扩张和城市活动无序开展所带来的冲击和侵害。若不立即探索出解决风景名胜区边界与城市行政边界之间矛盾的方法,合理地规划風景名胜区范围,城市边界向风景区内部的扩张,不仅会对风景名胜区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甚至对城市的建设、环境美化、城市特色的形成、城市人居环境等方面造成深刻的影响。
2现状分析
2.1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现状
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位于厦门市南部,范围包括万石山地、鼓浪屿与厦门海湾部分海域,132k㎡的厦门岛(26k㎡的万石山)、1.78k㎡的鼓浪屿、211k㎡的海洋和61个岛礁共同构成260.74k㎡风景名胜区的全部。厦门作为一个岛屿型城市,城市的主体景观由厦门本岛的建成区和万石山构成。过去的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西半部分,南部区域和东部临海为南北向延伸的万石山风景区,随着城市向北和向东临海的扩展,万石山由过去“城景镶嵌”转化为“城中景”的空间格局。
2.2景观指数研究现状
景观指数是指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20世纪50年代末,交通规划中景观指数被首次引入,并在其之后的数年间迅速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景观指数应用于规划,大大增加了规划的精确性、合理性、客观性,同时,许多景观指数分析的软件不断问世。一些常用的指数有景观丰富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聚集度指数、边界总长度、边界密度等,景观指数的应用十分广泛,对同一地块同时运用多个景观指数加以分析,可以得出相对科学客观的结论。
3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边缘景观格局
3.1景观格局分析
景观格局是指由斑块、廊道、基底所构成的景观生态结构,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是典型的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边缘区的斑块类型具体有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田等。边缘区是城市和风景区之间的过渡地段,其中可能会出现多种用地模式交叉存在的模式,边缘区合理有效的规划对保护风景名胜区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边缘区的景观格局分析,为满足从城市到自然风景名胜区更好的过渡,理想状态下的格局应该是以绿地作为基底,少量道路作为廊道,各类农业用地作为斑块,并且斑块的分布集中在靠近城市的区域。但在实际情况下,从地图上可以看出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边缘区的基底已经逐渐成为建筑,绿地作为斑块零散分布其中,甚至有居住区延伸至风景区内部,出现了风景区紧挨城市,边缘过渡区面积缩减或完全消失的状态。出现这样的斑块,基址位置的颠倒,暗示着风景区的自然环境正受到人工的干扰,边缘区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它的范围逐渐缩减也预示着人工的痕迹很快便会蔓延至风景区内部。对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的规划需要尽可能恢复其边缘地区,绿地为基地,人行道路为廊道,其它各类用地均为集中分布的斑块空间景观格局,这样的景观格局才能更好地达到边缘区对风景名胜区保护的作用。
3.2景观指数分析
在基于1:10000的尺度上对1998~2005年鼓浪屿——万石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格局进行调查,工业用地最小板块面积由1.50k㎡上升至2.40k㎡,居住用地的面积也不断蔓延,最大斑块面积由24.80k㎡上升至32.80k㎡,各斑块的总数量由106k㎡上升至174k㎡。
从数据可以看出,风景区边缘地带的斑块破碎化程度正在加剧。通过数据分析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得出以下几种主要因素:(1)盲目发展旅游业的浪潮,当地居民在边缘地带建立旅游度假村,开发旅游度假别墅、旅游设施,从而与风景名胜区内部竞争吸引游客,达到盈利的目的。(2)居住区、楼房增多侵占边缘区土地,当地人口在外获得一定经济积累后回到本地,建造楼房投身房产,由于土地面积有限导致楼房向风景区边缘扩展,破坏居住区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3)工业用地等选择该区建厂,一些工业区在选择厂址时,由于城市地价昂贵而这些风景区边缘地带地价相对较低,所以,部分工业用地会占领这些边缘区。
在风景名胜区边缘地带景观规划中,景观指数可以定量描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建立格局与景观过程之间的联系,虽然在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通过对一定统计数据的计算和分析能得出相对客观化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