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摘要:主要介绍了乡村景观的生态特征及现代乡村景观生态规划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结合相关的工作经验,提出了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乡村景观;生态特征;规划;策略
1乡村景观生态特征
1.1系统开放性
乡村景观生态规划与城市之间有着诸多联系,包括人流、能量流、物流等生态流,尤其是对于城市的蔬菜、食品、水源的供应以及一些建筑材料、劳动力的供应,以维持与城市生态之间的平衡。
1.2景观多样性
传统的农村地区,除了有人工建筑,还有更多的农田、果园等自然风光,这些景观元素十分丰富,田地综合交错,这也成为了乡村景观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3系统脆弱性
随着人工的建设范围越来越广,对乡村景观的干扰也逐渐增强,耕地面积、非建筑面积的版块日益减少,乡村景观的镶嵌等级日益加深,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明显的紊乱性。割裂的版块使得农村地区的生态景观具有脆弱性,降低了乡村景观的规划协调能力。
2当下乡村景观生态规划问题
2.1规划产品雷同,形式单一,落地性差
响应国家“新农村建设”的号召,近年来,不少农村进行规划整顿,但乡村建设过于模仿城市的生态建设布局,但经济投入不足,落地实施性差,丢失了乡村独特的田园特色,呈现“城不城,村不村”的局面。
2.2地域文化流失,缺乏保护意识
欠缺对传统古民居和古树的保护意识,盲目效仿知名古城古村建设,对乡村建筑进行统一更新换代,千篇一律。乡村建设过于追求便捷性和商业化,同质产业,如农家乐泛滥,盲从现象严重。传统的文化习俗和民间艺术,因接班人的急缺和手工成本大而面临失传。
2.3缺乏合理布局
乡村地区的文化水平相对来说较为落后,人们在建设乡村时也没有树立生态建设观念,导致乡村建筑没有统一的风格规划,缺乏公共空间,居民的娱乐活动、闲暇交流场地和机会甚少。肆意砍伐树木和私自占领土地,导致乡村聚落分布散乱,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不利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3实现乡村景观生态规划的策略
3.1因地制宜原则
基于原有的乡村景观基础,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充分考虑当地的地理特色、气候特点、水土状况,对植物进行合理地种植,保留原有的特色植物景观,优先选用乡土树种,有效降低人力、财力的浪费,保证植物成活率和乡土特色。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经济农作物,与景观营造相协调,丰富景观内容,延长经济链,实现乡村低成本生态景观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3.2连片设计、村村亮点、统筹规划
乡村景观的生态规划,结合休闲、生产及示范等功能要求,将项目实现统一规划。发挥村民的建设意愿,联合周边发展潜力大的自然村,打造特色村连片规划设计。共建共享基础设施,降低投入成本,加大村庄连片示范效应和旅游休闲知名度。实现一村一品、村村亮点、统筹规划又各具特色,实践证明,这将有效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政府支持村庄基础建设,百姓参与生态建设和绿化升级,通过规划先行,让村民投入生态园建设中,以此带动全村共建共享生态家园。
3.3实现生产化规划,走特色的现代农业路线
乡村景观的生态规划重点在于打造农庄、生产性景观,体现自然风貌。在规划设计时,根据当地的地形地势、水文气候等条件,挖掘现下的水产养殖、花田等生产活动,为人们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活动,有效提升当地的经济收益。同时,在建设时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再利用原则,对生产空间实行优化设计,维护生存环境,降低对自然资源的破坏程度。
3.4优先保护本土文化。落实生态政治和管理途径
乡村建设,结合当地特有的文化和地域条件,使其更具展示魅力。在今后的乡村景观规划中,保持乡村的特殊性,着重打造独具魅力的乡村景观。结合乡村地区的物质文化、地域文化优势,综合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区域,例如,有些乡村地區以种植业为主要作业方式,可以建立生态园,让人们参与到农作物的耕种体验中。
4结语
乡村景观的规划要综合乡村景观规划影响,采用生态学原理实现对乡村规划的合理布局,不仅可以有效改善乡村地区的环境,还能够以地方特色带动乡村地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