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涛甫
【摘要】价值导流需要宏观的价值战略设计,这种战略设计需要超越一时一地的价值格局,立足长远,设计顺应趋势的战略框架。在互联网语境下,面对多元价值的竞争,人们容易被那些表面上的热闹吸引过去。枯燥、僵化的说教方式,往往没有受众基础,这就需要说服者放低身段,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温煦、柔和地影响目标受众。
【关键词】《欢乐颂》 价值观 影视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当下中国社会正处在价值转型期。每个人似乎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价值“茧房”,过得心安理得。不过,一旦从这个价值“茧房”中探出头来,看到林林总总的甚至相互冲突的价值“茧房”,就难以心安理得了。很多时候,这些造型和画风不同的价值“茧房”,会彼此影响甚至对冲,会蚕食或解构一个个看似独立的价值“孤岛”,从而形成复杂的价值景观。
电视剧经常从现实中寻求灵感和素材资源,创造出一个虚拟现实,并对现实社会施加影响。《欢乐颂》即是典型的例证,这部热播电视剧以高仿的现实与真实的现实对话,影响生活中的社会主体。虽然难以准确测量这部电视剧对现实社会构成怎样的影响,尤其很难精准把握这些电视剧究竟对一个个具体的社会主体构成怎样的影响,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电视剧作为故事化的价值载体,对受众的影响是真实存在的。而且,越是收视率高的电视剧,价值影响可能会越大。
相比于其他热播剧而言,《欢乐颂》存在一些负能量。问题在于:很多人不认为、也看不出《欢乐颂》的负面影响。由于其负面性不是直接裸露在观众眼前的,而是以隐蔽的方式呈现的,这种习焉不察、细雨无声的影响十分有代入感,尤其受年轻人的追捧。剧中5位性格悬殊以及分属不同社会阶层的女主角,总有一款适合观众。观众一旦入戏,就成了价值的替身。如果天长日久沉浸于这种拟态环境中,价值观不知不觉地就被其带走了。
艺术可以不受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允许想象力出轨,可把现实中的不可能在艺术世界中变现。表现在电视剧《欢乐颂》中,欢乐颂公寓22楼的角色组合在现实世界中完全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艺术可以大胆假设、精心编织,以超现实的故事介入生活,与现实进行对话。《欢乐颂》以一种夸张想象的形式,将现实社会的欲求表现出来,把生活日常中的无奈和精彩,生动地呈现出来。《欢乐颂》的观感很奇特,剧中的生活离观众很近,似乎每个人都可以对号入座,或找到匹配的角色。比如,像安迪、曲筱绡那般的身份和地位,观众可以各取所需,走进其中的一个角色世界。《欢乐颂》的特点是,它以传奇的方式演绎了都市人的日常生活,在都市人一地鸡毛的生活和青年人的情感日常中,表演当下的社会心态和价值诉求。
《欢乐颂》暴露了当下中国社会的价值迷茫。虽说主流价值观从来没有放松对大众的劝导和宣示,但社会的开放与分化给社会价值观的野蛮生长提供了辽阔的土壤,野生的社会价值以及外来的异质价值观,或明修栈道,或暗渡陈仓,在社会上蔓延开来,造成了价值景观的驳杂和混乱。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很难把某个人与某种价值观明确地对应起来,由于社会价值景观是杂糅、混沌的,就像悬浮不定的漂流物,我们难以将价值观与确定的人群对号入座,很难理清自己的价值脉络,难以理性地将自己的价值观清晰表达出来,但这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价值线团,又是明确存在的。面对一个个社会场景和关系场域,这些深潜于心的价值就会表露出来,给每一个日常事件导航。那些在理论上可以明确表述、甚至可以给出标准答案的价值判断,在中国的当下现实中难以找到普遍的案例。也就是说,现实版本的价值景观远比理论版本的表述复杂得多,也精彩得多。这些在社会场域中的价值观,还没有稳定的秩序和分明的边界,彼此杂糅、交叉感染、生生不息,形成强大的民间价值力量。
剧中主人公的价值取向不是轮廓分明的,难以将其进行明晰的价值归类,这种并不明确的价值表达不是因为剧本作者或演员们的表现力不济、没有将角色本身的价值观轮廓表现出来,而是因为剧中安迪、曲筱绡、关雎尔、樊胜美、邱莹莹这些角色本身的价值观是不明朗的。电视剧以平视的视角反映了现实社会的价值景观,广角式地反映了大多数人的价值困惑。
当然,时下的价值景观不是静态的、固化的,而是动态的。其中,有的是稳定、确定的、结构化的,但这些结构化、确定的价值观,要么是悬浮在上面,没有广泛渗透到社会的中下层,缺乏广泛的接受基础;要么沉淀、游走在社会底层,不以清晰的诉求表达出来,未形成轮廓分明、逻辑自洽的意识形态,它们常以模糊的形态呈现,且从未缺席。一旦缺席,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就成了价值盲流,失去了方位感。上述价值观现实是几十年社会变迁和价值转型的结果,难以在短期内发生结构性的改变。要改变这种现状,显然需要时间,更需要顺势而为的战略战术。
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层面,要改变目标受众的价值预期,将其导入传者所期待的框架中,就得顺势而为,顺民意,依循价值引导和传播规律,而不能在趋势和规律的坡道上逆行。在此前提下,找到恰当的策略和方法,才有可能达到预期效果。
从宏观层面看,价值导流需要宏观的价值战略设计,这种战略设计需要超越一时一地的价值格局,立足长远,从国家和社会长远发展考虑,设计顺应趋势的战略框架。现有的价值格局是近几十年社会变迁和价值演化的结果,要在短期内实现结构性的反转,显然是不可能。基于此,我们应该识大局、谋大势、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十八大以来,中央在这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积极的努力,我们可从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中发现,高层决策者在“大势”所付出的杰出努力,使宏观价值格局的被动局面得到了显著改观。当然,在宏观层面实现价值格局的良性循环,实现价值结构的动态平衡,还需要有一个长期调适的过程,需要整个价值系统的合力推动,需要结构节点的共同发力,仅靠局部发动,显然难以形成系统之“势”。
宏观格局势下的微观努力,不可或缺。在当下价值场域,不缺少价值导流,表现在微观层面,到处都有,问题是缺少富有成效的价值导流。无效或低效的价值导入,没有精准把握目标对象的接受期待,没有遵循价值传播的精微机理,单方面从宣传者立场出发,不顾受众感受,一味地从宣传者自己的动机、感受出发,硬性灌输,这种一厢情愿的宣传惯性,收获的效果一定是有限的。在互联网语境下,面对多元价值的竞争,信息噪音甚大,人们容易被那些表面上的热闹吸引过去,枯燥、僵化的说教方式,往往没有受众基础,这就需要说服者放低身段,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温煦、柔和地影响目标受众。《欢乐颂》受到观众青睐,正因找到了这種有效的影响方式。虽然说《欢乐颂》的价值观偏于负面,但其表现方式可资借鉴。
(作者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西藏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王智丽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增进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理解与国际传播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5AZD026)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胡智锋:《中国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新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
责编/谭峰 美编/杨玲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