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所芸
1
老家门前那条小巷子的巷口,有个老人卖早点,有包子豆浆和油条。包子馅足,油条酥香,豆浆浓醇。日复一日,除了大暴雨,每天早晨我都能听见叮啷当啷推车的声音。
听声音,我便知道,王婆婆又出摊了。
王婆婆今年约莫60岁了,住在老家后那间略显破败的房子里。若是失眠的夜里,我在早上四点就能听见婆婆磨豆子、揉面团的声音。我想象着那美味的早点,不一会儿就昏昏沉沉地睡过去。
婆婆卖的早餐十分便宜,一碗豆浆泡一根油条,再来一个大肉包,只要五毛钱。时常有几个匆忙忘了带钱就出门的学生,婆婆只是笑着催促他们赶紧上学去,钱可以回头再算。如果那些年我可以投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我一定要把婆婆推举上去。
他们总说老一辈的人都喜欢讲故事,因为他们身上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后辈也十分好奇那些年代发生的故事。而婆婆身上的故事只有一个,当她念念不忘,向我娓娓道来时,她神采奕奕的模样好似回到当年,带着点羞涩,又带着点可爱。
2
婆婆床头柜上有一张泛黄的黑白照片,照片看起来就像是黑白版的结婚证件照。对它印象极深是因为男生是一个十分帅气的小伙子,剑眉英目,穿着中山装的样子像是个十分可靠的人,女生扎着两个麻花辫,青春靓丽,一看就是婆婆年轻的时候。
她从这张照片开始讲,讲他们的相见。
那是上世纪60年代,婆婆是个16岁的少女,早早便因家境贫困辍学,跟着母亲在巷口卖早点,以供弟弟上学。
那男生家住附近,上学也在附近,每天上学前都会来摊位前买一份早点,每天固定的一碗豆浆泡一根油条,再来一个大肉包,每天都会重复那句“你好,一碗豆浆一根油条一个肉包”。
根据巴普洛夫的理论,他们这样每天重复的交流,是会让彼此习惯对方的存在并且接受对方存在的,若突然有一天这个交流断了,是会让双方都心慌的,这可以算是进入爱情的先兆了。
正因此,经过三个月之后,婆婆她已经会算好他来的时间,提前将油条泡好,使油条的口感达到最佳,豆浆也不至于烫嘴。若是他没来,她便会消沉一整天,担心他是不是起晚了所以没吃早餐,担心他是不是感冒或是受伤不能出门。
幸而那只是少数的情况,一年365天他会光顾360天以上,每次他吃饱喝足,都会将票证放在婆婆手中,并好像不小心一般按按她的手指。那动作像一阵电流通过全身,又像个暗号,连通了两颗懵懂少年的心。
这一切都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一份青春的秘密在心里炸开了锅,她想找人分享,却又羞于启齿,所有甜蜜都一个人独享,太满太满了。
可如果两个人都只是沉迷于这样小小的互动,那故事也就该戛然而止,略显无趣了。
一切转折都出现在他将一封厚厚的信折叠在那原本单薄的票证里,按压手指的力度也较以往大了些。
婆婆意识到里面有秘密,只敢偷偷地转身将那信从票证中抽出藏好,动作一气呵成,但不用问也知道她那时一定面颊绯红。
那天收到信后她便装头痛,早早躲进被窝中,查看那封滚烫的信。其实内容很简单,就是约婆婆周六下午到水库游玩,他会在小巷另一头等她。
婆婆虽然只读了几年的书,但爱情小说也是看过的,深知那份情愫已在两人之间产生,这次约会,或许能让她体会到书中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爱情。
《小王子》里写:如果你说你在下午四点来,从三点钟开始,我就开始感觉很快乐,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来越感到快乐。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发现了幸福的价值。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准备好迎接你的心情了。
我想婆婆当时也是这么想的吧。为了周六那天下午的约会,她翻箱倒柜找了一天,才找到一条有些发白的素色裙子。周六那天她扎了两条柔顺的麻花辫,满心欢喜地想象心上人对她此番打扮有何溢美之词,她又该如何回答才能既得体又俏皮。
她早早到了小巷的另一头,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背影。他脱下了稚气的校服,穿着崭新的中山装。这让穿着素色裙子的她想扭头就走,毕竟裙子已洗得发白,头发好像也没有梳得特别整齐。幸而他看见了,留住了她,眉眼温柔地要带她去水库逛逛。
像着了魔,她就这么温顺地跟在他身边。那天阳光应该特别好,花儿也特别香,连鸟儿的鸣叫都像是在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着世界名曲。一切都应该十分美好,不然婆婆和我描述这些时,不会那么地甜蜜。
那天她们只是绕着水库一圈又一圈地走着,听他将在学校发生的趣事,哪个老师讲课深入浅出,哪个老师作业布置最多,哪个学生最飞扬跋扈,哪个学生是全班的欺负对象。两人也对未来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十分惊奇地发现三观一致到极点,他说到欣喜之处更是手舞足蹈并差点跌入水中。谈话间还必须时刻警醒是否有熟识的人路过,以免被人认出被说闲话。
有了第一次,便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明明生活是如此缺乏新鲜的故事,可见到对方时,却有如此之多的话题想和对方探讨,话题越是源源不绝,两颗心便越贴越近。
终于在第十次约会时,他向她坦白,他要去参军入伍,要为国争光,想让她在祖国发展壮大时,等他回来,萬里红妆迎娶她。她感动得一塌糊涂,跟着他去照相馆拍了那张被婆婆珍藏至今的黑白照片。
我问婆婆:“他说了你就信?不怕人家飞黄腾达了之后抛弃你吗?”
婆婆只是摇了摇头,说:“我知道他不会。”
这或许就是上一辈人的海誓山盟,约好了,便是一辈子的事。
只是后来的故事,再也不像甜蜜的琼瑶剧了。她仍每天如一日地等在小巷口的早点摊,习惯性地为他晾凉一碗豆浆油条,再等收摊时无奈地自己喝完。
这些家里人都不知道,家人只知道女儿的年龄已经适合嫁娶。东家老王的儿子,西街老李的侄子,南门铁匠的外甥,北巷那个卖杂货的小伙子都是十分合适的人选。但他们都被她一一回绝,理由无二,心里有人了,再装不下第二个。
家里人打骂并行,软硬兼施,但无可奈何,总不能强娶强嫁吧。便只能将此事搁置,这一搁置,五十年都过去了,她没嫁出去,他也没有回来。
3
后来怎么了?我也想问婆婆,因为那天故事只讲到这里,母亲便来喊我回家吃饭。
可是接下来我总是找不到合适的时间,便将时间拖延到了举家搬迁到市区之后。
后来,我听闻老城区要拆迁,婆婆当场躺地撒泼打滚,还哀嚎着她那负心人怎么到现在还没有回来。原本只是干嚎,后来却真的哭到不能自已。执法人员无所适从,只得离去。
自此,婆婆不再卖早点,专心守在小巷口。她担心执法人员趁她不在,强拆了这老城区。
幸而老城区被当作景点留了下来,那条旧街旧巷仍具往日风采,我还能找到当初去上学的路。只是近段时间回去时都不见婆婆,问了许多人,都说不见她有些时日了,怕是老去了。
而我实在不想接受这个结局,毕竟我没听到五十年后他回来找到婆婆没有。
但我宁愿猜想,他回来了,带着婆婆,寻回当年的承诺去了。就像是童话故事里的王子和公主,他们去过幸福快乐的日子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