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来元
以色列国和新中国于1948年5月和1949年10月先后成立。在两国共同努力下,双方于1950年通过两国驻苏联大使馆在莫斯科开始了建交谈判。但中以建交谈判却经历了42年,直到1992年初两国才建立外交关系。
1950年中以双边关系不断升温,但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两国建交谈判形势发生了逆转。1951年2月,美国策动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指责中国“侵略”的决议。在美国的压力下,追随美国的以色列政府停止了与中国就建交问题进行的接触和谈判。中以两国就此失去了建立外交关系的一次良机。朝鲜战争结束后,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逐渐趋向缓和,以色列在与中国建交的问题上又重新活跃起来。然而在美国的干预下,以色列一些政要认为以中建交会影响以美关系,建交谈判再遭挫折。
1955年4月,万隆会议召开。会议公报明确表示“支持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权利”,从而使以色列在亚非世界陷入孤立境地。会议后,中国决定对自己的中东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将重点转移到发展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这方面来,并逐渐把反对以色列扩张主义及支持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人民的正义斗争提到战略高度来考虑。中国与阿拉伯世界的关系迅速发展,先后与埃及、叙利亚和也门建立了外交关系。使中国从根本上改变对以色列立场的事件是1956年10月爆发的苏伊士运河危机。以色列与英法勾结,发动侵略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战争,中国谴责以色列是“帝国主义在近东侵略政策的工具”。从此中以关系进入20年漫长的冻结时期。在这一时期,虽然以色列一再主动表示要与中国发展关系,但中国从反对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政策”和支持阿拉伯正义事业的原则立场出发,对以色列的示好不予理睬。
中国“文革”结束后,与西方世界很多国家的关系都得到了恢复、改善和发展。同时,随着埃及与以色列达成和解,阿以关系也出现一些积极变化。1977年到1991年,中国在为中以关系解冻作准备,发展在经贸、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民间交流与合作,逐步调整对以政策。1989年8月中国国际旅行总社驻特拉维夫办事处成立。次年6月以色列科学和人文学院驻北京联络处成立。这标志着两国关系不但恢复,且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1991年3月,以色列外交部总司长摩哈夫秘密访华,同中方商谈提高上述两个机构的职能问题。同年5月,中国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司长王昌义秘密访以,双方商定将两个机构从民间地位提高到半官方地位。
1991年10月30日,中东和会在西班牙举行。和会的召开为中以加速建交进程提供了大好契机,使两国实现建交终于水到渠成。首先,鉴于阿以冲突有关各方已经打破40多年不接触、不谈判的僵局,坐到一起举行面对面的和谈,阿拉伯国家对其他国家与以色列建交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所增强,因此中国与以色列谈判建交,不致引起阿拉伯世界的强烈反应。其次,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常之一,要在阿以双方做促和工作并切实发挥积极作用,不实现中以关系正常化是行不通的。再次,在中东和平进程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东欧及独联体国家,乃至蒙古等国纷纷与以色列建交,中国适时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将是顺理成章的事。
1991年11月,在外交部西亚北非司司长王昌义的主持下,中国驻中东地区有关国家的使节在中国驻约旦大使馆举行了一次中东形势分析会议,会上重点研究了中国与以色列建交的问题。笔者(时任西亚北非司一等秘书兼综合处副处长)和西亚北非司中东处处长刘振堂随王司长赴约旦首都安曼出席了这次重要会议。会上,大家一致认为,与以色列建交的时机已经成熟,应立即着手与以色列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外交部副部长杨福昌于1991年12月访问了以色列,就两国正式建交同以方进行了商谈,并达成协议草案。接着以色列副总理兼外长戴维·利维于1992年1月访华,于1月24日与中方正式签署建交联合公报,两国终于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揭开了中以两国及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关系史上崭新的一页。▲
(作者曾任中国驻以色列大使馆政务参赞、中国驻莱索托和驻纳米比亚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