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欢+邹一婧+阮佳飞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休闲产业作为一种新的产业集群,出现了迅速发展的态势。本文通过从乡村休闲和城市休闲角度分析西山区发展休闲产业的必要性,从而为西山区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针对性措施。
一、研究背景
当前,休闲产业正在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一部分,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消费群体正加速形成,人民群众对休闲产业的发展期待日益凸显,休闲已成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西山区受到历史、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以山、水、乡村、历史文化艺术等多种特色突出的休闲资源,加之近年来城市发展所带来的现代城市休闲度假设施和氛围,其在昆明市乃至云南省的休闲旅游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西山区必须明确分析发展休闲产业的必要性,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措施,则休闲产业必将会成为西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助推剂和增长极。
二、西山区发展休闲产业的必要性分析
西山区经济及社会发展水平在逐年提高,但是仍然存在着区域内外收入差距大、产业结构不协调的经济问题和就业等社会问题,而通过发展城市休闲与乡村休闲将能有效缓解以上矛盾,对区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影响,并且会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
(一)平衡地区收入,缩小区域差距
西山区区域差距主要体现在与昆明市其他辖区以及区内的城乡差距。近年来,西山区经济持续不断增长,地区GDP在昆明市其他地区排名中处于前列,但是与五华区、官渡区、盘龙区的差距仍较大(如图1);同时在本区区域内,城乡居民收入虽然呈逐年上涨趋势,但是每年同比增长率有所下降,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如表1),西山区区域内外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休闲产业的发展将促使西山区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由休闲产业活动衍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流向辖区,使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趋于一种动态平衡,提升本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休闲产业通过为农转非和失去土地的农民提供就业机会来平衡城乡收入。因此休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缩小与昆明市其他区域以及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优化产业结构,调节区域经济发展
西山区通过深入实施“1662”产业培育提升计划和“310”项目建设,使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1.1:28.8:70.1调整为“十二五”末的0.6:25.2:74.2,整个区域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但是城乡产业结构不平衡现象仍然存在。一方面,在城市地区,第三产业发展迅速,供给设备完善,然而都市现代型农业发展空间有限,城镇居民对其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另一方面,在农村地区,第一产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2015年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7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2.6%,并逐步实现农业的转型升级,调整了农业产业结构,有效增加农民收益,但是农村服务业发展相对薄弱,存在基础设施缺乏、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而休闲产业能间接地影响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既有的城乡资源进行整合,促进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从而带动城乡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都市休闲和乡村农业和共同发展,形成一个产业两种支撑的有利发展局面。
(三)发挥驱动作用,促进联动发展
休闲产业对西山区区域内外经济的驱动作用是通过供给和需求来实现,它主要表现为利用本区优越的都市和乡村休闲资源,拉动市场需求激发人们的消费欲望,从而促进区域内外的联动发展。一是对本区经济社会的驱动作用,主要是依托城乡休闲资源的差异性,资源的差异导致需求的差异,城市居民向往农村自然人文环境、绿色安全食物等,而农村居民追求城市先进的设备设施、丰富文娱生活。再加上收入增加、社保体系完善和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从而有效促进城乡不同休闲主体的流动,带动城乡居民的异地消费。二是对区外经济社会的联动作用,随着西山区休闲产业的发展,会产生溢出效应,辐射周边邻近地区,从而周边地区可借助西山区已有的知名度对休闲线路或活动进行整合,促进自身发展。
(四)创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和谐
西山区人口众多,并呈逐年上涨趋势,2015年年末全区常住人口77.9万人,比2014年增长0.5%;从人口年龄结构分析,18-35岁占比19.75%,35-60岁占42.85%,处于适宜就业年龄的人口比例最大;同时,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14年的2.5%增长至2015年3.09%,就业形势较严峻,尤其城市近效由于城市更新失去土地的非城镇人口急需完成生计和身份双转换,也加剧了就业的压力;此外,城市远郊急待通过改变传统劳作方式和收益渠道的非城镇人口也需要借助休闲产业提高农业生产效益。而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导的休闲产业其就业门槛相对较低,人力资源结构总体上向初级技能劳动者倾斜,从而能提供大量基础岗位带动就业。并随着休闲市场的发展,西山区休闲产业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将招募更多的从业者,增加新的工作和专业种类,因此与其他行业相比,它在提供就业机会方面更具有优势。
三、西山区休闲度假产业发展对策和措施
西山区作为引领昆明休闲消费的前沿区,面对休闲时代的到来,西山区需依托自身休闲资源条件来发展农村休闲和城市休闲,从而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乡村休闲
1.发展农业休闲。充分发挥西山区良好的生态环境、乡土文化、文化创意以及特色农产品优势,结合西山区乡村旅游的资源条件及游客消费趋向,大力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统筹西山区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重点推出观光农业、农耕体验、特色农产、养生养老、科普教育、乡村旅游等系列产品。依托香草芳林、鸣洲生态茶花苑与团结街道办事处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依托团结街道办事处与高海路沿线农家乐发展农耕体验活动;依托花卉、水果、食用菌、药材等名特优产业资源,促进农产品的深加工。
2.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依托区内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打破传统的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丰富现有休闲农业产品体系,并结合扶贫开发、整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高原特色农业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在团结和碧鸡街道办事处等地,以乡村休闲度假功能为主导,大力发展滨水休闲、生态休闲,开发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发展房车、户外旅游休闲运动。
(二)城市休闲
1.发展商业休闲。发挥省会城市核心区聚集优势,全力打造以红星国际广场、南亚风情·第壹城为代表的 “十大中央商务区”、以中石油云南公司为代表的“十大总部”、以万达文华酒店为代表的“十大品牌酒店”,完善休闲购物产业链条,增强休闲商业聚集辐射能力,推进时尚消费品零售业发展,形成一系列时尚消费聚集区,将西山打造成为具有主城特色的中央商务中心,突破老螺蛳湾片区的改造难点,将其打造成主城核心次级商务区。积极发挥高度城镇化的优势,重点发展商贸、商务办公、金融、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打造全市乃至全省商机最活跃、交通最便捷、服务最优质的国际化商务中心。
2.发展都市休闲旅游。结合新型城镇化推进和旅游发展布局,推进城市休闲旅游项目建设。以金马碧鸡坊、文化空间、东西寺塔步行街、前卫以及南亚风情第壹城和西山万达广场为依托,加大城市休闲、商务旅游、房车自驾、户外旅游、文化创意体验、旅游购物等产品的开发力度,尤其要形成以旅游綜合体为载体的城市休闲度假新模式。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