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键
(浙江省测绘资料档案馆,浙江 杭州 310012)
中国古代测绘历史在博物馆中展陈的内容研究
林 键
(浙江省测绘资料档案馆,浙江 杭州 310012)
针对目前对测绘历史的研究没有与博物馆学科相结合,难以在博物馆中展陈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中国古代测绘历史框架。基于对测绘历史的研究,按照博物馆展陈的规律,将测绘历史按时间顺序分成萌芽、奠基、发展与繁荣、衰弱与转折4个阶段,每个阶段归纳为若干问题,并结合这些问题梳理测绘历史。这种方法较好地平衡了历史的严谨性和展览的趣味性之间的矛盾。基于浙江测绘与地理信息科技博物馆布展与装修工程的实践表明:所提的中国古代测绘历史框架,不仅能够保证展陈历史的科学性和完整性,还有利于让社会大众认识测绘、了解测绘,宣传测绘历史和文化。实现了在博物馆展陈的背景下对测绘历史的挖掘,从全新的视角诠释了中国古代测绘历史。
测绘历史;博物馆;陈列纲目;内容设计;制图六体
测绘是一门古老的学科,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有神话、传说和后世所写的文字描述测绘在天文、气象、农业和地理等实践活动中的作用。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测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许多测绘工程、测绘成果领先于当时世界。随着信息化测绘的来临,测绘更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中国测绘历史,将这些历史在博物馆中展陈,让社会大众了解测绘、认识测绘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目前,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中国测绘历史作了不少的研究,比如测绘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测绘史》,美籍学者余定国编著了《中国地图学史》等,但是这些研究只是对测绘本身的研究,没有与博物馆学科相结合,因此要在博物馆中展陈中国测绘历史,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的梳理和研究。本文基于博物馆展陈的规律,根据博物馆内容设计的主要环节和研究要点,提出一种适用于展示陈列的中国古代测绘史内容框架体系。
博物馆的内容设计是展览的灵魂,是展览形式设计创新的基础[1]。它是指用一定的观点,采用一定的方法,将经过选择的展品(实物和辅助展品)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创造精神产品的过程。它的主要过程是选题、提炼陈列主题、编制纲目、选择展品、编制陈列计划及编写文字说明。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陈列主题的提炼和陈列纲目的编制上。
1.1 选 题
选题是指研究陈列什么内容,是内容设计过程中的关键一步,它受时代背景、收藏的文物、研究的深度、展示的空间及社会需要等影响。在博物馆中讲述测绘历史,展陈主题是从先秦时期到明清时期的中国测绘发展史,以及与之相关的人物和事件。
1.2 提炼陈列主题
提炼陈列主题是陈列展览要说明的中心问题,是内容设计的核心。在对测绘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和研究后,将测绘历史按时间顺序分成4个阶段:萌芽阶段、奠基阶段、发展与繁荣阶段、衰弱与转折阶段。
1.3 编制陈列纲目
陈列纲目的编制是陈列内容赖以依存的基础,它是陈列内容的归纳与总结,围绕着提炼主题展开。测绘历史的陈列纲目是在陈列主题的约束下形成,同样包括4个部分:
(1) 第一个部分:萌芽阶段指的是先秦时期。包括测绘渊源的追溯、测绘的神话传说和春秋战国时期的测绘成就3个问题。
(2) 第二个部分:奠基阶段指的是从秦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包括秦汉时期的测绘管理制度、地图制图理论的形成和数学发展对测绘的贡献3个问题。
(3) 第三个部分:发展与繁荣阶段指的是从隋唐到宋元时期。包括图经图记和山水画地图的兴盛、制图六体体系的继承和发展、宋代测绘的繁荣及四大发明对测绘的影响4个问题。
(4) 第四部分:衰弱与转折阶段指的是明清时期。包括古代测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西方测绘科技的传入两个问题。
1.4 选择展品
选择展品是编制陈列计划的准备阶段,首先要了解馆藏实物、资料能有多少可以用于陈列,都是什么,列出目录清单,其次要弄清还缺少什么,列出征集清单,开展有目的的征集工作。
1.5 编制陈列计划和文字说明
陈列计划和文字说明的编制是陈列纲目的具体化阶段,也是任务最为繁重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内容设计会有比较明显的深化。一个展项由多少张照片、多少份文件、多少幅画和多少件实物构成都将确定。文字说明的编制包括展板上的文字说明和解说词,这是内容设计工作的最后一步。
基于博物馆展陈的需要对测绘历史进行的内容研究有别于一般的测绘历史研究。在进行内容研究时要把握以下两个要点。
2.1 把握展陈的历史节点和典型切入点
测绘历史的展陈是围绕某主题,以多维展示为形式,将历史研究中的对象古地图、古仪器、测绘著作、测绘事件、测绘人物等结合起来的艺术方式。讲述测绘历史,必须找出历史节点和典型切入点[2],只有这样才能提炼出展项,设计出形象的效果。历史节点就是历史长河中起决定性作用,具有深远影响的事件或人物。比如裴秀和“制图六体”等。典型切入点就是展现历史节点的具体场景,是窥探历史的窗口,使历史节点具体而鲜活。比如在讲述先秦测绘历史时,可以营造大禹治水“左准绳,右规矩”的动人画面。
2.2 区分史籍记载与博物馆陈列
史籍记载的历史强调科学严谨,多带有作者的思辨和分析,而博物馆观史,除了求知外还有审美、鉴赏、休息和娱乐等目的,这有些类似于文学与美术的区别,过于专业化和学术化难以博得大多数观众的喜爱[3]。同时,博物馆展陈空间有限,文字描述比例不能很大,这导致不是所有历史都能够展现。因此,测绘博物馆在陈列历史时,更应着重于发掘展项,将有关联的实物串联起来,让图像、文献互为表里,注重观众的参与和互动,讲求参观的社会效益。
3.1 萌芽阶段
测绘的萌芽阶段发生于先秦时期,指的是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这段时期的测绘历史主要包括3个问题:测绘渊源的追溯、测绘的神话传说和先秦时期的测绘成就。
在展陈测绘历史前有必要交代测绘的起源。原始测绘,隐含在“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之中[4]。比如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陶尊上有一个由太阳、月亮和山冈组成的图画就可以被视为“原始地图”;以及云南沧源岩画中原始村落的坐落和人类活动的画面也是种“原始地图”。这些内容可以用以展示说明测绘起源的问题。
先秦时期,特别是夏以前的测绘史料,大多出自传说和神话,这些资料生动有趣,是很好的展示内容。比如黄帝战蚩尤时,令史官仓颉做地图,即“史皇作图”的传说;又如大禹治水“行山表木”“左准绳,右规矩”的故事等。
中国测绘在春秋战国时期有着辉煌的成就,已经具备了非常高超的地图测绘技术[5],需要结合实物或复制品,将这些内容一一展现出来。比如甘肃秦墓出土《放马滩秦墓地图》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地图之一,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曾侯乙墓出土的天文星图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天文文物之一;其他实物如宜侯夨簋、散氏盘等上记载了测绘在国防和国土管理上的作用,是测绘应用较早的实证;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不少涉及测绘的论述,比如《鬼谷子·谋》中就有关于司南的最早记载[6],《管子》中专门有《地图篇》讲述军事地图等。这些都是中国测绘科学技术发展的有力证明,领先于同时期的世界。
3.2 奠基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秦汉和魏晋南北朝。将这些朝代的测绘历史放在一起,主要原因在于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奠定基础、初步形成体系的时期,测绘技术同样如此。这一阶段主要展示3个问题:秦汉时期的测绘管理制度、地图制图理论的形成和数学发展对测绘的贡献。
秦代和汉代是统一的王朝,疆域广阔,对疆域内部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地区与疆域测绘。秦汉时期对测绘管理十分重视,从中央到地方都设立了测绘管理职官(或兼管职官)及其机构;汉初丞相萧何曾主持修建了石渠阁,专门收藏图籍和秘书[7];秦代的《秦地图》和汉代的《舆地图》,都是大面积的全国性地图[8]。这些事件有明确的史籍记载,可以作为展陈内容。另外,现存的汉代地图有马王堆出土的3张地图——地形图、驻军图和城邑图,价值很高,展示效果好。展陈这些事实说明,当时国家对测绘已经有了一套管理制度,从全国到地方都进行过测绘工作。
魏晋时期裴秀提出“制图六体”,标志着我国古代制图理论体系的形成。裴秀曾编绘了《禹贡地域图》十八篇,这是以《禹贡》为基础编绘的一部历史地图集。他在序言中对制图方法进行理论性的概括。这一理论除了没有提出经纬线和地图投影外,几乎提到了制图学上的所有要素。裴秀的“制图六体”已经具备系统地认识和处理制图各个环节的思想。选择这一事件作为博物馆的展示内容主要是出于该事件的意义之大,对后世影响之深[9]。
测绘的发展离不开数学的进步。这一阶段有两部数学巨著——《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周髀算经》最早记载了勾股定理的发现。勾股定理实现了从直接测量到间接测量的转变,促进了测绘技术的进步。《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著作,其第十卷《重差》(后世单独将此卷分出,又名《海岛算经》)提出了重差测量理论,这是古代测绘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书中提出的测量高度和测量深度的方法至今仍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3.3 发展与繁荣阶段
这一阶段包括从隋唐到宋元时期。该阶段的测绘历史十分丰富,测绘成果多、精度高,有不少堪称世界之最的发明创造。这一阶段的测绘历史可以总结为4个问题:图经图记和山水画地图的兴盛、制图六体体系的继承和发展、宋代测绘的繁荣和四大发明对测绘的影响。
图经图记的兴盛始于隋唐。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全国性地方志,后世对它的评价很高,认为是编制图志的范本。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国古代地图中的一个类别——方志地图得到很大的发展。这种地图大多没有比例尺、精度也不高,多采用绘画的技巧绘制,流传广泛。类似的还有一些地图,比如《五台山图》,如果拿掉地图注记,就像是一幅精美的山水画。中国古代的传统地图一直存在两个体系[10],一个是平面符号体系,一个是山水写意体系,前者多是计里画方的方法,后者多采用散点透视方法。这是中国测绘历史的一个显著特色,地图普遍强调文化价值和艺术表现[11],这些地图就像一件件艺术品,具有很好的展示效果。
在制图六体体系的继承和发展上,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人物是贾耽和朱思本。贾耽是唐代杰出的地理学家和地图制图学家,他制作地图时重视地图的现势性,并创古今地名朱墨对照之法,是继承和发扬晋代裴秀地图制图理论的划时代人物。他有许多地图制图的成果,比如《海内华夷图》《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等。朱思本是元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地图制图学家。朱思本花了10年时间,以“计里画方”法绘制成长、宽各7尺的《舆地图》,该图由于资料收集广泛,取舍慎重,又采用了计里画方的绘制方法,图的可靠性和精确程度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形成了朱思本的地图制图体系并影响了后世的地图制作。
宋代测绘在天文、水利、地籍测量及地图测绘、编制和仪器制造等方面都有一些空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辉煌成就[12]。限于博物馆展陈空间,只能适当选取一些。“水运仪象台”是北宋的天文学家苏颂设计制造的一种把浑仪、浑象和报时装置结合在一起的大型天文仪器。李约瑟等认为水运仪象台“可能是欧洲中世纪天文钟的直接祖先”。这个仪器可以仿制,展览效果好。沈括是宋代著名的科学家,他在测绘方面的主要贡献是制作了地图模型和编制了《天下州县图》。沈括制作的地图模型是一种具有科学性质的立体地形图,这在当时属世界领先之举。《天下州县图》又称《守令图》,该图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精度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3],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宋代还有许多地图流传于世,可以选择一些著名的地图来说明宋代测绘成就,比如《禹迹图》《华夷图》《地理图》《静江府城图》《平江图》《兴庆宫图》等。
“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和印刷术对测绘影响颇深。指南针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测量地物、绘制准确的地图提供了先进的工具。印刷术为测绘成果的保存和流传作出了贡献。把四大发明和测绘联系在一起作为展示内容,更容易为观众所接受。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了“磁偏角”,这是世界上有记载的最早发现;国内现存最早的印刷地图是《十五国风地理之图》,比欧洲的第一张印刷地图还要早200多年;《历代地理执掌图》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历史地图集,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这些内容都可以用来展示说明这一历史问题。
3.4 衰弱与转折阶段
这一阶段指的是明、清时期。该阶段的测绘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但是站在整个世界的测绘发展史中去看,中国的测绘技术却是一步步走向衰弱。这一阶段的测绘历史包括古代测绘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西方测绘科技的传入两个问题。
这一阶段的测绘技术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在人物方面比较著名的有罗洪先等人,罗洪先继承“计里画方”法,创立地图符号图例,绘成《广舆图》。这套地图集流传广泛,影响很大。在测绘成果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图如《杨子器跋舆地图》《大明混一图》《皇舆全览图》《清会典图》等。《大明混一图》是现存尺寸最大、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中文世界地图,在中国乃至世界地图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清会典图》是清代最后一次大规模全国地图测绘形成的成果,在技术上有新的进步,标志着中国传统测绘技术向近代测绘技术的演进。还有些专题地图,比如《鱼鳞图》《郑和航海图》《九边图》等都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地图成果。区域性地图包括方志地图,这类地图数量多,水平参差不齐,比较优秀的有福建舆图、豫省舆图等,能够一窥当时地图制图的水平。
西方测绘科技在明代就开始传入中国。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利玛窦,他最著名的成就是编制了《坤舆万国全图》,这是用经纬度绘制的地图,开我国以科学方法绘制地图之先例[14];清代《皇舆全览图》是康熙皇帝费10年心力,任用西方传教士,采用三角测量、梯形投影法,组织领导测绘的全国地图。该图内容翔实,精度很高,领先于世界[15]。可惜的是这套由西方传来的先进测绘技术并没有被中国学习接纳,反而被束之高阁,长期将此图作为密件收藏于内府;在洋务运动中,中国大力学习西方测绘技术,翻译了许多测量和制图的著作,如《行军测绘》《测地绘图》等[16]。选择这些内容进行展陈能够说明西方测绘技术的传入为中国测绘带来的变革,具有一定的故事性和观赏性。
随着测绘事业的不断发展,将古代测绘历史放在博物馆中展陈成为新的需求,这就要基于博物馆展陈的规律,对中国古代测绘历史进行梳理和研究。因此本文提出按照萌芽、奠基、发展与繁荣、衰弱与转折4个阶段展陈测绘历史的方案,在此4个阶段的基础上,阐述了每个阶段要说明的主要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列举出能够说明这些问题的具体展示内容。本文的研究为测绘历史在博物馆中展示陈列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下一步,要根据这些展示内容,选择展品,编制出陈列计划和文字说明,同时做好相应的形式设计。
[1] 齐玟.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与实施[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5.
[2] 顾音海.城市历史博物馆的展项提炼[J].都会遗踪,2012(3):142-145.
[3] 赵明远.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的一些思考[J].博物馆研究,2000(3):16-17.
[4] 《中国测绘史》编辑委员会.中国测绘史[M].第一卷,第二卷.北京:测绘出版社,2002.
[5] 潘晟.地图的作者及其阅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6] 《地图的见证》编辑委员会.地图的见证[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12.
[7] 王廷述.中国古代测绘[J].西部资源,2012(5):52-53.
[8] 廖克,喻沧.中国地图学史[M].北京:测绘出版社,2010.
[9] 牛汝辰.自秦至元中国地图测绘的辉煌及其遗憾[J].测绘科学,2007(6):202-203.
[10] 蓝勇.中国历史地图集编绘的历史轨迹和理论思考[J].史学史研究,2013(2):57-63.
[11] 余定国.中国地图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 万邦.建立国家地图博物馆势在必行[J].中国测绘,2016(1):28-29.
[13] 解旭东.中国古代测绘技术的发展及其影响[J].机械管理开发,2012(3):131-132.
[14] 杰里米·布莱克.地图的历史[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6.
[15] 宋鸿德,张儒杰.中国古代测绘史话[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3.
[16] 张佳静.西方等高线法在晚清时期的传入与发展[J].中国科技史杂志,2015,36(4):424-440.
Research on the Ancient History of Chinese Surveying and Mapping for Museum Exhibition
LIN Jian
(Surveying and Mapping Data Archives of Zhejiang Province,Hangzhou 310012,China)
To address the problem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display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history in museums due to its unconnectedness with museum studies, this paper proposes a new framework of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history in ancient China.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and museum exhibition principles, the framework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sprouting, foundation, prosperous development, falling and transformation. Each part is weaved with several questions through which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history is summarized. The framework keeps a balance between serious history and interesting exhibition. From the exhibition planning of the Zhejiang Surveying, Mapping and Geoinformation Science Museum, the proposed framework can not only guarantee a scientific and integrated exhibition, but also help the public know surveying and mapping. This paper excavates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history in the context of making museum exhibitions and interprets the surveying and mapping history in ancient China from a new perspective.
the histor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museum; exhibition outline; content design; six body of mapping
林键.中国古代测绘历史在博物馆中展陈的内容研究[J].测绘通报,2017(4):130-133.
10.13474/j.cnki.11-2246.2017.0137.
2016-08-01;
2017-01-23
林 键(1982—),男,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地理信息系统及测绘历史。E-mail:29264582@qq.com
P20
A
0494-0911(2017)04-013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