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璧里乾坤,展一代风华

2017-07-10 19:41
江苏陶瓷 2017年3期
关键词:玉璧壶盖茶具

谈到顾景舟,紫砂界有这样一句话“始于高庄,成于景舟”,指的是顾老制作的一套传世佳作,也是顾景舟一生所制作品中耗费时间最长、修改次数最多、制作工艺最精湛的杰出代表——提璧茶具。它,是当代紫砂匠人心目中的器型里程碑,也是当今欣赏者眼中当之无愧的国之瑰宝。

说起“提璧茶具”的出现,似乎要将时间拉回1956年的那个夏天。

当年,宜兴已成立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而当时的顾景舟已是制作紫砂光素器里颇有建树的技术辅导员。就在此时,中央工艺美院的高庄教授带着他的学生再一次到了這块能赋予他设计灵感,提升他创作效率的天时、地利、人和之地。也正是这样的机缘巧合,顾景舟和高庄相遇了。一见如故的相遇,促膝谈心的交流,让一种“欲罢不能”的创作灵感迅速滋生,在高庄的笔尖下,一代紫砂巨作就此诞生。

1957年,一把“提璧壶”在顾景舟与高庄的通力合作下制作完成,高庄在看到自己的设计稿变成现实后,毫无遗憾地离开了宜兴,返回北京。高庄教授轻轻地走了,但却让顾景舟从此对这件作品埋下了精益求精的意犹未尽之心。1978年,这套作品最终定型。顾景舟已先后对其梁的高低、嘴的伸卷、盖的变化、钮的虚实、角的锐钝以及杯托等方面进行了数百次的尝试与探索,于1973年完成了一套修改作,因其盖面完全仿照古代的玉璧,而取名为“玉璧提梁壶”。此壶盖面双圈成玉璧,从上面俯视,壶盖整体为完整玉璧,壶盖沿口处用阳圈处理,留一狭窄的边缘,平盖下凹,平面上布满均匀的玉饰小圆点,中间留一圆孔代替壶钮。这样的盖钮设计也是相较于成型作的最大区别。或许有人会问:“修改稿已经很漂亮了,为什么还要修改呢?”因为,在顾景舟的制壶理念里,所作壶型要符合紫砂茶壶的造型特点,实用性尤为重要。因此,顾老摒弃了局限于玉璧表面形式的表达,而把玉璧的内在精华深蕴于整个壶体,将每条线、每个面、每个局部、每个细节都与古玉有机结合,从而成就了这套紫砂光素器裸胎艺术的最美呈现。

顾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一辈子,能留下几件经得起推敲的作品就不错了”。而这套“提璧茶具”,留得当之无愧。因此,这样一套传世之作,于1986年被国务院选定为中南海紫光阁的陈设品;于1988年经专家组一致评定,批准为国宝级文物;于1994年,作为唯一一套现代作品入选《宜兴紫砂陶》特种邮票;于2011年,北京保利秋拍会上打破了紫砂壶拍卖的世界纪录。

从最初的设计图纸到价值连城的国之瑰宝,整整历时三十余年。时至今日,我们已经无法还原顾老每一步的修改历程,对于其制作过程,顾老也没有留下太多的言语,但是从“提璧壶”的风华中,我们依旧能够清晰地体会到老一辈紫砂匠人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和至善至美的职业操守。

一个“提”字,道尽了壶体的精髓造型,那是顶天立地的阳刚之气;一个“璧”字,折射出壶身的曲折流转,那是世间万物的阴柔之美。高庄,用其现代的美学思想,古为今用的玉璧设计,在笔尖塑造了提璧的雏形;而顾景舟则赋予了提璧灵动多姿的生命。好一把“提中有天地,璧里窥乾坤”的传世佳砂壶造型的当属明代正德年间的供春,他临仿古银杏树身上结的树瘤为壶的造型创作了“树瘿壶”。清代花塑器巨匠陈鸣远将自然界松、竹、梅的形态集于一体,创制了名闻天下的“束柴三友壶”,主体壶身如将松、竹、梅三树段束成一捆,树干有蛀蚀的树洞,洞中塑有跳动的松鼠。松枝形把、梅枝形嘴、竹节形钮,使得全器浑若天成,更将松之坚、竹之韧、梅之贞“岁寒三友”的气节彰显无遗,文化品位极高,又具浓郁的生活气息。

猜你喜欢
玉璧壶盖茶具
哲品π杯 便携茶具
品雅茶具
吉庆祥瑞的东汉吉语璧
中华文明的第一块基石
冯可宾买茶具
由英雄到罪犯的蜕变
伪造爱情
制怒
贾星儿的快乐之茶
一头扎进醋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