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新江实验林场 黑龙江讷河 161341)
摘 要:红松是小兴安岭、长白山地区天然林的主要树种。近年来,东北林区为探索新经济增长点,红松坚果产业发展迅速。本文针对黑龙江西部以樟子松作砧木进行异砧嫁接红松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供林业生产单位借鉴。
关键词:黑龙江省西部;异砧嫁接;红松坚果林;对策
1 嫁接红松主要问题
1.1 异体排斥
樟子松嫁接红松的亲和力在嫁接多数表现还可以,5~10年后有的樟子松嫁接红松这种不亲合现象表现出来,表现为嫁接口处流脂、“大小脚”、梳状分离等异体排斥作用,严重的使接穗生长部分被砧木树体挤出而枯死。高枝嫁接树体高大还存在风折问题。
1.2生长速度不同
樟子松和红松,不论在早期还是在中、晚期,它们的生长速度是不同的。嫁接成活的植株生物量大于同期本砧嫁接植株的生物量的1至几倍,营养生长旺盛影响繁殖生长,这也是普遍公认的事实。现象之一:樟子松嫁接红松,由于春季是红松生长旺盛时期,红松主枝生长过快,而根部的樟子松供应的水份和养份满足不了红松生长需求,加之,春季风大气躁,致使主生长枝侧倒或枯萎。现象之二:“大小脚”问题。
1.3寿命不一致
天然红松寿命长达300~400年,在生长条件适宜的地方,寿命长达500年左右,人工林红松主伐年龄81年;天然樟子松寿命一般年龄达 150~200 年,有的可达 250 年,人工林樟子松主伐年龄41年。
樟子松寿命是红松的一半,人工营造的樟子松树龄到50年就进入过熟林,其根、枝、干部早已开始老化,甚至枯死。不难看出,对樟子松嫁接红松的红松成活、成材、结实影响非常大。
1.4 异砧嫁接红松个别年份成活率、保存率不高
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半干旱地区大面积推广栽培异砧嫁接红松林。采用樟子松容器苗圃地嫁接和原地樟子松高枝嫁接兩种方法。
黑龙江省龙江县错海林场和龙兴林场从2004年开始进行异砧嫁接红松,每年在圃地利用4~6年生的樟子松容器苗嫁接红松达上万株,当年成活率均较高,经过越冬,嫁接的红松死亡严重。尤其秋天和翌年春天较干旱的年份更严重。嫁接平均成活率40%~50%,好的年份达70%~80%。移栽大地异砧嫁接红松苗,在自然条件较差的环境有逐年死亡现象。
龙江县鲁河乡从2004年开始试验进行樟子松嫁接红松,多数采用高枝嫁接。到2008年末樟子松幼树嫁接红松1240多hm2,虽然经过几次嫁接,平均嫁接成活保存率仅在30%~40%之间,好的仅有70%左右,且仅在涡风向阳的几个地方,面积和数量很小,绝大部分都未嫁接成活。
1.5异砧嫁接红松栽培面积小,时间短
《异砧嫁接红松国材针叶用材林研究》成果成果于1980年开始,历经14的时间,由黑龙江省牡丹江林科所主持完成的。于1993年9月,黑龙江省科委组织专家鉴定。1999年科学技术部关于下达《“九五”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指南项目(六)》“异砧嫁接培育红松速生用材林”列入推广项目。研究和推广项目重点在东部山区牡丹江地区开展。已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红松异砧嫁接最早从1991开始,试验地在龙江县错海林场。当时砧木选择4年生樟子松容器苗,嫁接红松2000穗,成活达60%。
从2004年开始,龙江县鲁河乡大面积开展异砧嫁接红松建立果、材兼用林,多采用樟子松的幼林高枝嫁接红松的方法,面积近1333hm2,保存率达30%~40%。目前已开花结果,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这同时,大庆红旗林场、甘南县甘南林场和黑河市西岗子林场等地也开展了以樟子松为砧木的红松嫁接试验。数量不大,嫁接年龄较小,多在圃地内嫁接,高枝嫁接的不多,嫁接成活都不错,但后期成林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
2对策与建议
2.1稳妥发展樟子松嫁接红松造林
樟子松嫁接红松存在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尚未得出实验结论之前,应在各个地类、各个区域继续进行小面积试验研究,不能盲目发展,大面积发展。通过小面积栽植,全面探索、总结经验、解决技术难题,逐步扩大规模,才能使樟子松嫁接红松成材、成林、成功。
樟子松嫁接红松应选择水肥条件较好的土壤、山的阳坡和沙地进行发展,最好选择有森林环境地域发展,并营造红松和其他树种的混交林。环境条件好的地区可以小规模地发展异砧嫁接红松坚果林,采取集约化经营管理,尽可能满足红松生长的环境条件。另外,为了增加地区的园林绿化树种和旅游度假场所的游艺项目(采摘园),也可适当发展异砧嫁接的红松。土壤瘠薄,土壤为石质土、风沙土、白浆土等土壤类型区域严禁栽植。
2.2积极稳健发展异砧嫁接红松苗木
树木嫁接技术是一个成熟的技术,嫁接技术较易掌握,易于普及。应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在国有苗圃、林场苗圃和其他有实力的实体单位培育异砧嫁接红松苗木,降低苗木成本,但也不能盲目的大发展,要靠政府调控,要靠市场调节。目前单株异砧嫁接红松苗木价格在5.50元左右,而牡丹江地区单株异砧嫁接红松苗木价格在3.50元左右。
在培育异砧嫁接红松苗木过程中,抓好砧木培育,把好采集接穗的采集和保管关口,在天然林优树(树龄120~160年)上采的接穗,人工红松林(树龄25~40年)中选穗。
2.3切实做好异砧嫁接红松林营建各个环节的技术管理
营建红松果林最主要的是异砧嫁接红松造林的成活问题,其次是红松结实。红松对立地条件要求很严格,如果在其自然分布区之外进行规模生产,使红松成活、成材、结实,必须进行科学试验,精心培育,规范经营,扎扎实实做好后期营林管理工作。
2.4开展樟子松嫁接红松项目的系统研究工作。
目前看,樟子松嫁接红松项目实施时间短,规模小,开展的研究工作零散,不系统,随机性大,虽然进行了试验和生产栽培,得出的结论是初步的,仅凭几个点、少量的红松嫁接苗及嫁接幼树还不能足以说明该地区是否真正可以发展樟子松嫁接红松项目。实事求是的、客观的、科学的来讲,樟子松嫁接红松的一些问题还未弄清楚。因此,在东北半干旱地区开展樟子松嫁接红松项目的系统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建议有关部门立项开展专题研究工作。重点开展异砧嫁接后的红松适应性,抗逆性,嫁接技术,栽培技术等,为该项目提供科学参考。
参考文献:
[1]曹明全,毕广有,王福森,黑龙江省地方林业发展红松坚果林的调查报告[J],防护林科技,2010(4):93-95
[2]舒凤梅,应用嫁接法建立红松坚果园技术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02(4):9-10
[3]李强,嫁接技术培育红松坚果林的技术要点[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3(8):18
作者简介:
司海忠(1966-),男,黑龙江讷河人,大学本科,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生产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