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农村垃圾处理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2017-07-10 12:01邓华黄海英
新农村 2017年8期
关键词:衡阳市垃圾处理对策

邓华+黄海英

摘要:以衡阳县为例,分析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基本做法,揭示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结合农村垃圾处理的金华模式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衡阳市;垃圾处理;对策

衡阳县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西北部,总面积2568平方公里,辖8个乡17个镇,893个行政村,人口123万人,农村人口82.75万人。近几年来,按照建设美丽乡村的总体要求,衡阳县把农村垃圾治理作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第一要务来抓,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第一责任来抓,作为“生态立县”的第一目标来抓,农村垃圾治理及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一直位居衡阳市各縣市区前列。

1 衡阳县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的基本做法

1.1 实行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引导农户进行垃圾分类

从2010年初开始农村垃圾实行“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模式,坚持“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的原则,强化垃圾分类处理,在试点乡镇引导农户配备“两池三桶”(即沤肥池、焚烧池,可回收垃圾桶、不可回收垃圾桶、有害物质垃圾桶),按照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桶、有害物质垃圾桶分户分类收集,并通过“埋填、焚烧、、回收、沤肥”等方法化整分零,就地处置处理,减少垃圾数量。

1.2 实行保洁公司运作试点。在演陂镇试行市场化运作试点,乡镇与保洁公司签订治理垃圾及保洁合同,由乡镇统筹投入经费给保洁公司,乡镇集镇居民、农村农户负责将分类处理后的不可回收及有害物质等垃圾定点清运到村组垃圾池,保洁公司既负责及时将集镇、村组垃圾池垃圾清运到县垃圾填埋场,又负责集镇街道的日常清扫、日常洒水、日常保洁。通过办点试行,乡镇做到了保洁常态化、垃圾清运及时化,垃圾治理率100%。

1.3 财政以奖代补,项目拉动投入

2016年,县财政预算3000万元对乡镇治理农村垃圾及农村环境和卫生综合整治专项投入,主要用于对乡镇购买垃圾运输车(洒水车)、新建乡镇垃圾中转站等治理垃圾和卫生保洁的以奖代补。各乡镇都加大了经费投入,大多数乡镇财政年预算投入100万元以上。

以实施省里下达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整县推进项目为契机,大力实施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建立农村污水处理厂、整治农业面源污染、散养户粪污治理与利用工程等项目,带动乡镇、农户已投入1.5亿元以上,农村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大大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0%以上。

1.4 突出考评,奖优罚劣。实行“一月一督查、一季一考核讲评奖罚,年度总考评”的办法严格考评。季度讲评会上,排名顺数和倒数1—3位的乡镇各奖罚3万、2万、1万元,奖金和罚款当场兑现。

随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连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日益得到重视,出现了一批村容整洁、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乡村,2015年度,全县有10乡镇34个村获得了市委、市政府的表彰,洪市镇获湖南省小城镇建设示范乡镇、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称号。

2 衡阳县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因素等种种原因,还有较多的乡镇在垃圾处理问题上有着以下不足。

2.1 垃圾未进行分类处理,随意倾倒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由于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产生的生活垃圾比较多,统一清运处理困难。村民没有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的意识,往往就近将垃圾随意倒在沟里、路边、河边、山脚等致使垃圾成堆,农民建房时产生的建筑垃圾未能及时清理,一些乡镇企业的生产垃圾也随意堆放,农村普遍缺乏相应的机构和专门人员去处理垃圾维护环境卫生的清洁。再加上目前农村常住居民多为留守老人和小孩,整体垃圾处理意识差。在面对成分复杂、数量大的垃圾时,很多地方不是采用焚烧、填埋、沤肥等以往通常采用的处理办法,而是听之任之,致使垃圾严重污染环境。

2.2 垃圾处理存在较大资金缺口,基础设施缺乏

按照农村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约1斤,即0.5千克,按照全县农村83万人计算,每天将产生垃圾41.5万千克,即415吨。按照垃圾处理费用200元/顿计算,则每天需要的垃圾处理费用是8.3万元,一年下来就是3030万元,这还不包括聘请保洁人员的工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费用。环卫经费投入不足、欠缺设备设施等问题,导致生活垃圾转运站和运输设备达标率较低,形成大量镇级生活垃圾只能就地进行简易填埋处理,没有运到县镇级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置。大部分行政村和自然村缺少集体经济收益,没有经费建设、改造封闭式垃圾收集点,很多边远农村缺乏聘请专门的保洁员经费。

2.3 目前农村常住居民多为留守老人和小孩,整体垃圾处理意识差

农村垃圾处理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体村民共同参与,需要农村各方面的积极配合。但是目前农村常住居民多为留守老人和小孩,他们缺乏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识和能力,即使要他们进行垃圾分类,他们也搞不清楚何为“可回收垃圾”,何为“不可回收垃圾”,更不要说分类存放了。另外,他们习惯于只“自扫门前雪”,对公共区域的环境卫生及保护漠不关心。留守村民的卫生意识较差、缺乏环保意识、集体观念不强、生态意识缺乏成为制约农村垃圾处理的重要因素。

3 农村垃圾处理可借鉴的金华模式

浙江金华市结合“五水共治”工作,在农村实行垃圾分类,初步形成了“财力可承受、农民可接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农村垃圾分类“金华模式”,其主要做法如下:

3.1 两次四分减量化

由于农民的知识层次普遍不高,对较复杂的垃圾分类不能很好执行,故将普遍采用的三类垃圾分类(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毒有害垃圾)改为两次四分法。即便于有效区分垃圾种类,农户在家按照简化的“会烂”和“不会烂”两类标准对垃圾进行初次分类。再由各个村子自行聘请的保洁员上农户家门口或者垃圾站收集垃圾,从“不会烂”的垃圾中进行“能回收”和“不能回收”两次分类。“会烂”的就地堆肥处理,“能卖”的垃圾由再生资源利用公司上门有偿回收,既“不会烂”也“不能卖”的垃圾按原模式填埋或焚烧。通过两次四分法,既解决农户一次分类不到位的问题,又减少需填埋垃圾总量,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会烂”垃圾约占70%,还有10%-15%垃圾“能卖”,最后只有15%-20%左右的垃圾进填埋场或焚烧。

3.2 堆肥发酵资源化

为解决“能烂”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采取集中堆肥发酵处理。可堆肥垃圾处置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阳光垃圾堆肥房,一种是建靠机器发酵的堆肥站,以前者为主。按照行政村人口,采取“一村一建”“多村合建”“村企联建”和“村校共建”方式,建设“两格”式阳光垃圾堆肥房,统一材料、统一外观,标准化建设。堆肥房屋顶安装透明玻璃,利用自然光提高堆肥温度,利用生物技术进行有氧发酵,无臭无蝇,堆肥期为2个月。垃圾堆肥后,由专业公司、农业合作社用于制作有机肥或直接还田增肥。1吨垃圾,经过堆肥房处理后,只剩下0.2吨至0.3吨有机肥,这种有机肥,氮磷钾含量都很高,适合做蔬菜瓜果的肥料。良好的前景吸引了多家企业参与垃圾堆肥资源化利用工作。

3.3 运维资金多元化

建立“以奖代补、财政直补、社会参与”多元化资金筹集模式,提供财力可承受的政策资金保障。县(市、区)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给予奖励补助,每个行政村一次性补助12万元,用于建设太阳能垃圾处理堆肥房;配套设施如分类垃圾桶、垃圾车、宣传经费等投入,按在册人口人均20-60元标准补助。保洁员工资、堆肥房设施维护等后续管理费用,每年由市、区两级财政按l:1.5比例安排共5500万元专项资金,平均每村每人每年约84元。除财政资金外,各地各村都设“共建美丽家园维护基金”,农户每人每年上交10-30元,约每人每月1-2.5元,商户每年200-500元。

3.4 管理体系制度化

为了保证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长期持续运行,金华市构建了县(市、区)、镇(乡)、村、户四个层面的制度运行体系,层层落实责任。各地由农办负责管理,镇(乡)成立保洁服务站;村两委班子划分责任片区、党员干部联系农户,实行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建立“村日自查、镇乡月查、农办季抽查、县(市、区)年度考核”环环相扣的督查体系。建立村民自治自律制度,农户门前“三包”、卫生费收缴等写入村规民约,村民自我管理、民主监督。建立评比激励制度,开展洁净庭院、美丽家庭等评比,激励先进,张贴垃圾分类红黑榜,鞭策后进。

4 对农村垃圾处理的对策和建议

4.1 按照城乡同治的要求,修订相关政策法规

要按照城乡同治的理念和要求,把农村垃圾的处理和环境综合整治纳入到政府的工作职责,制定或者修订相关的政策法规,改变目前农村垃圾处理的无法可依、行政不作为、管理力度不大的现状。应该由县市级政府出台《农村环境整治综合管理办法》,各乡镇出台相应实施细则,首先是明确农村环境卫生的管理体制机制,其次是明确各阶段整治的目标和内容,再次是明确各地应该采用的因地制宜的整治具体措施方法,目标是建立农村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居住幸福指数。

4.2 突出责任,建立有效垃圾处理管理体系

按照“县里督促、部门配合、乡(镇)村主责、群众主体”的原则,建立治理农村垃圾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上下联动的管理体系。一是建议成立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治理农村垃圾及农村环境和卫生综合整治等工作的日常督查、调度、考核。各乡镇、村也整合美丽乡村建设办公室实行专班专抓。二是台帐管理。县里建立对乡镇的责任台账,乡镇按照属地原则建立“街长、路长、点长”三长责任台帐。由乡镇党政班子成员担任集镇各责任区“街长”,由路段坐落村的包村脱产干部分段任各路段“路长”,由各村(居委会)确定专人担任村(居委会)“点长”,负责治理垃圾及农村环境卫生的日常监管工作。三是村规民约。行政村完善垃圾治理及农村环境和卫生综合整治村规民约、村民小组(农户)评比工作制度,并公诸于众,使群众变“要我治理”为“我要治理”。

4.3 多元投入,落实长效管理

据测算,全市有4897个自然村,若每个村配备2个保洁员,每人每年6000元,全市仅保洁人员工资就需要5876万元,再加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费用则更为庞大。这一笔钱仅靠政府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采取多元化的投入方式:一是增加市、乡镇财政预算投入;二是县、乡财政转移支付的一定比例用于垃圾处理保洁经费; 三是村委会通过征求意见后向农户收取一定的垃圾处理费;四是发动在外工作的人士捐助乡村建设基金。只有通过以上方式筹集到了资金,垃圾处理工作才能实行有了经费保障,長期抓落实,切实做到环境清洁、山清水秀、村庄秀美。

4.4 强化宣传,营造垃圾综合利用的氛围

一是大宣传。全县利用交通沿线大型标牌、集镇LED屏幕、宣传栏、文化墙、横幅标语等载体,将宣传延伸到每一个角落,逐步转变群众思想。二是大教育。县教育部门将治理垃圾等环卫知识列入中小学校的养成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小手牵大手”的形式提高家长的垃圾治理意识。三是大引导。共青团县委在全县开展“垃圾不落地、文明我传递”美丽家园创建行动,在全县倡导“垃圾不乱扔”的浓厚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华.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4):8524-8525

[2]俊标. 关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的调查报告[N], 报告范文网2016-08-29

[3]裘一佼孔朝阳.垃圾分类,浙江凭啥领跑全国[N],浙江日报2016-12-27

[4]赵小军,新形式下,如何做好农村生活、生产垃圾的规范管理[J]. 福建农业2015(1):7-8

[5]宋小明.农村环境整治纪实之衡阳县[N]衡阳日报2015/12/29

作者简介:邓华(1980-),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校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生态宜居学院)

猜你喜欢
衡阳市垃圾处理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衡阳市德丰源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衡阳市德丰源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对策
NO TIME TO WASTE
垃圾处理要多少钱?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基于PLC的潮湿垃圾处理控制系统
医疗垃圾处理遭行政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