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丽娟
摘要:马立克氏病(MD)是由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肿瘤病,以淋巴组织增生和肿瘤形成为特征。本病是一种世界性疾病,目前是危害养鸡业健康发展的三大主要疫病(马立克氏病、鸡新城疫及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之一,引起鸡群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归为动物B类传染性疾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随着养鸡业的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其危害增大,受害鸡群的损失可高达50%以上。
关键词:鸡;马立克氏病;防控
马立克氏病(MD)是一种世界性疾病,目前是危害养鸡业健康发展的三大主要疫病(马立克氏病、鸡新城疫及鸡传染性法氏囊病)之一,引起鸡群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 流行病学特点
鸡易感,火鸡、山鸡和鹌鹑等较少感染,哺乳动物不感染。病鸡和带毒鸡是传染来源,尤其是这类鸡的羽毛囊上皮内存在大量完整的病毒,随皮肤代谢脱落后污染环境,成为在自然条件下最主要的传染来源。本病主要通过空气传染经呼吸道进入体内,污染的饲料、饮水和人员也可带毒传播。孵房污染能使刚出壳雏鸡的感染性明显增加。1日龄雏鸡最易感染,2~18周龄鸡均可发病。母鸡比公鸡易感性高。来航鸡抵抗力较强,肉鸡抵抗力低。
2 临床症状
本病感染潜伏期为三四周至几个月不等,一般分为神经型(古典型)、急性型(内脏型)、眼型和皮肤型4种,有时可混合发生。
2.1 神经型:主要表现为步态不稳、共济失调。特征症状是一肢或多肢麻痹或瘫痪,形成一腿伸向前方、一腿伸向后方,翅膀麻痹下垂(俗称穿大褂)。颈部麻痹致使头颈歪斜,素囊因麻痹而扩大。剖检可见受害神经肿胀变粗,常发生于坐骨神经、颈部迷走神经、臂神经丛、腹腔神经丛和肠系膜神经丛,神经纤维横纹消失,呈灰白或黄白色。
2.2 急性型:常侵害幼龄鸡,死亡率高。剖检可见内脏器官有灰白色的淋巴细胞性肿瘤。常见于性腺,其次是肾、脾、心、肝、肺、胰、肠系膜、腺胃、肠道和肌肉等器官组织。
2.3 眼型:主要侵害虹膜,单侧或双眼发病,视力减退,甚至失明。可见虹膜增生退色,呈混浊的淡灰色。瞳孔收缩,边缘不整呈锯齿状。
2.4 皮肤型:以皮肤毛囊形成小结节或肿瘤为特征。最初见于颈部及两翅皮肤,以后遍及全身皮肤。
3 诊断方法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初步诊断。确诊可采用病理切片诊断、免疫学检测和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实验室鉴别诊断方法依赖于病毒分离、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和肿瘤组织的病理学检查。
3.1 病理切片检查
病理切片检查是最常见的马立克氏病诊断方法,通过把病理组织块用石蜡包埋,切片,HE 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组织变化。病理切片检查主要观察神经型和内脏肿瘤型的明显变化。
3.2 免疫学检测
马立克氏病病毒(MDV)的免疫学检测方法主要包括琼脂免疫扩散、间接荧光抗体、ELISA等。这些方法有一定特异性,但又会受到交叉抗原的干扰,荧光抗体试验和ELISA方法比琼脂免疫扩散试验更敏感一些。
3.3 分子生物学检测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方法也被用到马立克氏病的诊断。较为常用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是多聚酶链式反应(PCR),这是一种在体外对特异性基因序列进行高效扩增的方法,与以往的病毒检测技术相比,该法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快速、简便等优点。
4 综合防控
马立克氏病的防治主要遵守“防疫,检疫,消毒”三个基本原则。
4.1 防疫
马立克氏病的苗疫有很多种,分为进口疫苗和国产的疫苗,也分单价苗和二价苗。这些疫苗均不能抗感染,但可防止发病。首次接种在鸡出壳后24内完成,防止母源抗体的干扰,3-4周时进行二次免疫。
4.2 检疫
针对需要引入种鸡,种蛋,鸡雏的情况,必须进行严格检疫,确保来自非疫区,方可購买引入。引入后最好与原有鸡隔离饲养,防止交叉感染。
4.3 消毒
首先要建立健全的消毒制度,定期进行消毒。其次为防治本病应将孵化场或孵化室远离鸡舍,同时定期严格消毒,防止出壳时早期感染。放入雏鸡前应彻底清扫和消毒。肉鸡群应采取全进全出制,每批鸡出售后空舍7~10天,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后,再饲养下一批鸡。
此外,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鸡群的生活条件,增强鸡体的抵抗力,对预防本病有很大的作用。饲养管理不善,环境条件差或某些传染病如球虫病等常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5 对发生本病的处理
一旦发生本病,在感染的场地清除所有的鸡,将鸡舍清洁消毒后,空置数周再引进新雏鸡。一旦开始育雏,中途不得补充新鸡。
(作者单位:锦州市松山新区凌南动物卫生监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