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史慧慧(1990-),女,汉族,河南商丘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戏剧戏曲学。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1
一、“第四堵墙”的含义和作用
“第四堵墙”最初是法国戏剧家让·柔琏提出的,他认为演员在演绎戏剧角色时不应该受外界影响尤其是舞台前的观众情绪和动作的影响,在演员的脑海中应假设自己在家里一样无拘无束,类似于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另外,左拉提出的艺术应该是对生活模样的复制,这一观念对“第四堵墙”的出现起了促进作用,它得益于19世纪下半叶批判现实主义的广泛传播。在民主主义美学思想的熏陶下,经过戏剧与生活的辩证关系的讨论后,终于达成了共识,即戏剧在舞台的天地里要逼真地演绎生活,并且力图创造出现实生活幻觉。
二、“第四堵墙”在文本创作中对文本接受者的反作用
(一)让观众“进得去”
演员可以将观众视为无物从而尽情演绎自己的角色,但是,作为欣赏者的观众却不能对戏剧演出置之不理,观众需要入戏,即“走进去”,走进剧本,走进演出,而不仅仅只是个旁观者,那么阻碍在观众和演员之间的“第四堵墙”又该如何打破呢?所以在观众走入剧本的世界之前,需要一段渲染的氛围,就如剧本的序幕一般,将观众看戏之前的纷乱嘈杂的情绪洗涤干净,以一种平和淡然的心境随着演员的悲欢离合感同身受。
(二)让观众“出得来”
在经过一番寒彻骨的视觉冲击后,观众需要一段过渡时间整理下纷乱的思绪,反思一下剧本的内涵,在感悟那流水似的悲伤后走向新生。曹禺先生在《雷雨》序中也阐述过,他希望让观众带着一颗“哀静”的心回家,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悲剧就是用无情的双手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达到戏剧干预现实的作用。但是在经过悲剧的教化后,观众更应该回归现实,用清醒的头脑思考戏剧的现实意义,这就是剧本尾声带给我们的馈赠,即从戏剧中走出来,重新以一种局外人的眼光看待剧本反映的社会问题。
三、“第四堵墙”的审美距离关照
英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在《作为艺术中的因素和一种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中阐述了审美距离的概念,他认为在现实的审美关照中,审美主体和客体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将客观世界和现实自我拉开心理上的距离。比如在变幻莫测的大海上航行,如果对于阻碍前行的海雾不能够以平常心视之,那么我们的心理就会变得患得患失,放不开手脚,最终对于身边的海景置若罔闻。反之,如果我们将外界因素置之度外,那么这会是一次很棒的航海旅行。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审美关照客体时,我们也要抛弃实际功利之心,通过适当的心理距离用纯粹的审美眼光欣赏客体。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和《悲剧心理学》中也叙说了心理距离的概念。他认为“作为审美态度的心理距离,既不是空间上的,也不是时间上的,而纯粹是精神上的”,“艺术家和诗人的长处就在能够把事物摆在某种‘距离以外去看”。这些审美距离关照在“第四堵墙”的概念上,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它的存在就是让演员拉开和观众的心理距离,在心理上想象出一堵无形的墙,让演员可以抛弃实际的功利主义,不要带着让观众喝彩的目的登台演出,要以一种纯粹的心态诠释角色。
从“第四堵墙”对观众的反作用来看,同样需要审美距离的关照。比如,演出之前的序幕必不可少,序幕可以让观众和以前的心境说拜拜,让观众随着序幕的拉开和过去的心境拉开心理距离,从而抛弃现实功利主义对戏剧演出进行纯粹的欣赏,另一方面也可以打破“第四堵墙”对观众欣赏戏剧的阻碍,(因为演员为了一心一意演出而不和观众交流,试图将观众阻碍于墙外),观众自己顺理成章地走入戏剧当中。就尾声而言,可以让观众在经过一番视觉的饕餮盛宴之后,自行建立属于观众的“第四堵墙”,将自己和演员拉开心理距离,跳出戏剧世界的大圈子,以一种审美的心态来关照现实。综上所述,在戲剧观赏的整个过程中,观众即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把握好自己与演员之间的心理距离,心理距离太远了,观众完全是冷眼旁观者,达不到戏剧干预现实的作用。心理距离太近了,实用主义的欣赏动机就埋没了审美的魅力。布洛说:“在创作和鉴赏中最好的是最大限度地缩短距离,但又始终有距离”,“不即不离”是审美的标准,也是艺术的理想境界。
结束语:
“第四堵墙”的出现有益于演员演绎出戏剧发人深省的内涵,同时它对于文本欣赏者的反作用也不容忽视。《雷雨》中的序幕和尾声,它们都有益于审美关照的顺利进行。观众可以自行选择适当的心理距离来关照现实客体,把握好“不即不离”的尺度,既要走进戏剧当中,品味内涵,又不能“入戏太深”,要走出戏剧的桎梏,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领悟戏剧的现实意义。
致谢:
本篇论文的完成离不开曹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老师那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让我受益匪浅。虽然,曹老师对我的谆谆教导时间只有一个学期之长,但是,这短短的欢乐时光让我至今想起嘴角仍旧笑意连连。老师的风趣幽默拉近了和同学们的心理距离,有时候是位博学多才的老师,有时候又仿佛是一位平易近人的朋友。老师的言行举止极大地增加了同学们上美学课的积极性,激发了大家探索知识奥秘的兴趣。不知不觉老师的醍醐灌顶已经是昨日之语,但是,至今想来仍旧风犹在耳,如一首余音绕梁的高雅乐曲,又如一杯历久弥香的醉人佳酿。
人生有很多阶段,我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会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只求当尘埃落定之时,嘴角可以问心无愧地释放一丝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