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艺++王文奎
摘 要:复仇是文学创作常见的母题之一,传统复仇题材的作品彰显的是正义与非正义双方力的对抗与冲突,现代复仇文学则以“复仇”为躯壳,不再一味肯定复仇主体的复仇行为,而更多的是对复仇主体心路历程和对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思考。本文通过《铸剑》、中的人物、文本及主题的分析,表现了对传统复仇题材小说的否定和消解,更深层次的表现了作者从人性意识渐进角度解读现代复仇小说在启蒙诉求下的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追问和反思。
关键词:复仇;文本分析;消解;启蒙
作者简介:杨艺(1992-),女,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发展;王文奎(1953-),男,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0-01
一、现代复仇主体的变化
鲁迅《铸剑》中一出生就背负“父仇”的眉间尺,他“必须”复仇却没有能力复仇。小说开头花大量笔墨写眉间尺夜不能寐挑逗老鼠,以及通过细节描写刻画杀死老鼠的心理。他恨每天晚上咬家具,不能让他安稳睡觉的老鼠。因此,当老鼠掉入水瓮时他“幸灾乐祸”。他又觉得老鼠可怜,时而把老鼠按入水中,时而又就上来,一直拿不定主意是否把老鼠弄死。当他把奄奄一息的老鼠解救起来,老鼠翻身要溜走时,眉间尺于慌乱中踩死了老鼠。鲁迅大篇幅的对眉间尺杀鼠行为的描写,一个迟疑不决、优柔寡断、善良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这处叙述写出眉间尺无力担当复仇这一重任的被动性,他甚至面对一个干瘪少年的纠缠都手足无措。虽然最后报了杀父之仇,他的直接仇人“王”被杀,但眉间尺并非直接的复仇者。现代复仇题材文本,作家不再过分强调复仇主体性格的完美,他们犹豫不决、漫无目的、内心的痛苦挣扎的形象从一开始就否定、消解了传统庄严、崇高的复仇理念。让蕴含力的冲突、生命对抗的复仇遇到复仇主体的软弱,从而表达了对“复仇”主张的怀疑,在一定程度上否定、消解了复仇。
二、复仇的无踪迹与荒诞宿命,消解、否定了复仇
《铸剑》中鲁迅把复仇过程写得十分瑰丽壮美,但他又清新地认识到复仇所面对的荒谬。随着复仇的实施,接着出现了滑稽的场面:三头在沸水中长时间撕咬终于尽烂,这时上至王后下至弄臣才想起打捞王头,众人开始开会讨论辨寻王头,绞尽脑汁仍一无所获。到后半夜,还是无结果。众人一边打呵欠,一边讨论着,直到第二次鸡鸣,经过王公大臣们的整夜会议讨论之后,决定将三个头骨和王的身体一并放在金棺里落葬。仇人之间本是狭路相逢,然而这里仇人和复仇者却永远纠缠在一起。本是惊心动魄、庄严的复仇正剧,作者却以戏谑的口吻叙述复仇之后的情形。接着还写了血仇得报以后宫廷内外延续下来的出殡闹剧。沉重代价换来的复仇并没有令人肃然生敬。下葬的那天,合城很热闹,男男女女都跑来奔丧,祭桌不断出现,甚至有义民咽着泪,很忠愤的痛恨逆贼。王后跟众多王妃大臣假装哀戚,百姓看着他们,他们看着百姓。至此大出丧变成了众人的狂欢节。一方面,《铸剑》以意味深长的调侃结尾,专制暴君终于丧命,但百姓依然麻木痛恨他们认为的逆贼,表达了作者对中国麻木看客的嘲讽。另一方面,复仇主体与复仇对象互不相容的仇人之间却永远纠缠在一起,这是对复仇主体清醒的自嘲。王死了即复仇的对立面消失了,到底谁复了谁的仇,不共戴天仇敌却永远以不可分割作为最终归宿,结局最终归于荒诞和虚无。《铸剑》是以复仇为题材,但“复仇”这一意象已没有传统复仇的悲壮。作者以不同情节的叙述模式传达出不同的主旨,赋予了复仇文学以新的高度。
三、启蒙诉求下的人文关怀、生存追问
人性启蒙出现的标志在于从人类的角度探求人的本能需求、生存。鲁迅的《铸剑》通过叙述来表达对传统复仇的反思与理性思考,以及对“复仇”价值的怀疑,从而深化了新时期复仇叙事的意蕴,作者从人性意识渐进的角度解读现代复仇小说在启蒙诉求下对人文关怀和生存的追问和反思。现代“复仇”小说不再只是着眼于大仇得报、手刃仇人的快感或是沉冤得雪的正义必胜邪恶的戏剧性结局,它们更多关注的是复仇者的成长,复仇者在他人命运安排下身不由己的内心以及灵魂的痛苦。在他们笔下,复仇者不再是性格完美的大英雄形象,这些身兼复仇使命的少年,不再是头戴光环,完美无瑕的英雄,而是有着现实人的困境,势单力薄、迷茫、怀疑。他们的性格或优柔寡断或自我迷失亦或对复仇意义价值怀疑,复仇者的精神从根本上发生了异化。作家不再一味地肯定复仇,这些复仇主体没有复仇动机,在他们心中甚至没有仇恨,更具体地说这些复仇主体“有仇无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复仇,消解了复仇,以典型复仇场景中的“非典型”复仇历程和结局最终实现了对复仇的超越,作家更注重复仇主体的思想、内心的痛苦,在情感的书写中作出人性的理性思考,显示出新时期文学人性启蒙意识的进一步深化。
综上,以“复仇”为主题的《铸剑》对传统“复仇”题材的小说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作家不再对复仇主体作出善于恶的绝对评价,也不再简单的评判复仇的成功与否,而是对复仇行为和复仇主体心路历程的全面思考,在启蒙思潮的影响下,文学再一次回归“人学”,开始真正地深入人性呼唤与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姚丹.《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导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6—61页.
[2]胡河清.《灵地的缅想》.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年:第32—35頁.
[3]夏永为.《无法完成的使命—鲁迅、汪曾祺和余华复仇主题小说研究》.《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第1期:第23—27页.
[4]杨慧滨.《试论《铸剑》中复仇主题的现代寓意》.《文学教育(上)》.2012年.第3期:第3—5页.
[5]庞程.《论《铸剑》的原型与改编》.《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1期:第3—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