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杰君+王莉+项慧萍
摘要: 当今的社会正处于一个不断变革的时代,这种变革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经济领域到政治领域,从家庭的组合到个体的发展,每个方面的变革又同其他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缺乏创新能力的大学生必将被时代所淘汰。创新已成为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从一定意义上说,新教育革命就是创新的革命。因此本文通过探析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寻求既给大学生传授创新的方法,点拨他们的创造灵感,激发他们敢于创新的内驱力,又为他们提高主体意识,发挥创造精神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创造性人才脱颖而出,这也是社会衡量高等院校实力和高等院校对社会贡献的重要方面。
Abstract: The modern society is undergoing continuous changes, which have permeated into every aspect of society: from economy to politics, and from family structure to individual development. It is true the changes in different aspects have been interacting with each other, but the ensuing effect is brutal: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lacking innovation ability are surely going to lose in this new era. Innovation has already become the core of higher education. In a certain sense, the new education revolution is tantamount to a revolution for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fostering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his article aims to introduce the ways of being innovative to students, so as to stimulate their inspirations and internal drive for creativity. In addition, it is also the wish of this article to build a positive environment that gives rise to their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e spirit for innovative talents to stand out. After all,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indicator taken by the society to measure the strength of universities and their social contributions.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国外经验;对策建议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innovation ability;influence factor;overseas experience;countermeasure and suggestion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0-0212-05
1 大學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当今时代变革的需要
当今是一个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处处渗透着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人才已经不是无关紧要的选择,而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和世界变革的客观需要。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创新,那么它永远不会前进。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知识型青年群体走到前台来,引领高新技术产业向前发展,大学生无疑是其中的中坚力量。
如果说科技创新能够推动经济的发展,那么创新教育则可以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的讨论由来以久,改革是共识,问题是改革什么,怎样改,这里有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国家和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简而言之,在容量大变化多的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国家和社会除了对人才的基本文化素养和品德要求外,最重要的则是对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需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许多企业不只是在国内进行竞争,而是要在全世界进行竞争,高校培养的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才能满足这一新形势的需要。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品质。创新创业品质是指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特征,它与人固有的气质、性格有密切的关系,反映创业者的意志和情感,人所经常、稳定地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就是人格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曾对智力超常的学生进行追踪研究,结果表明:成功者和不成功者在智力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异,他们的差异是取得最后成果的坚持力和为实现目标而不断积累成果,克服自卑的能力,即个性心理品质的因素。
2 影响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
我们知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三方面的因素直接相关:即知识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多种多样,获取知识的速度也相当快捷,知识因素不是也不可能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智力因素是否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呢?据江苏省针对当地高校学生的一项调查,当代大学生的智力状况也是相当高的,而且高于平均智商值的学生人数还略多于低于平均智商值的学生人数,这个结论证明了智力因素也不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另外,该项调查还同时反映出我国当代大学生在创造力倾向(如挑战性、好奇心、冒险性和想象力)等方面的得分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那么,为什么当代大学生的现实创新能力与调查所反映出来的应有的水平不一致呢?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要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低下的状况进行溯源分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2.1 家庭教育的因素
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由于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父母希望自己的理想能够在自己子女身上实现,因而对子女寄予了过高的期望。在一些家庭中,由于只有一个孩子,很多事被父母包办,父母不仅对孩子生活上的呵护过多,而且处处为小孩考虑的太多,做的也太多。他们除了让小孩一心读书外,其他什么事也不让做,结果是小孩逐渐地变成了什么事情都不敢做、不会做,不仅动手能力差,积累的各项技能少,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低下,而且还缺少创新所需要的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及独特的知识结构。
此外,父母包办一切的做法还让独生子女养成了依赖习惯,缺少生活处理能力。这种严重的依附心理,使得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相当薄弱,而且当他们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候的自我决断能力也极其的糟糕,这也非常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学生本人的因素
由于大学生大多是在单一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 “自我中心”的意识强烈,集体观念薄弱,协作能力差,更缺乏与人团结协作的主动性,缺少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而且普遍存在着怕苦畏难、急功近利的心态。有部分大学生在对“创新”的理解上也存在着偏差。在一些大学生看来,创新仅指的是物质层面的、能够带来物质利益的发明创造,因此“重视物质成果,轻视主体自身的创新”。
2.3 学校教育的因素
学校教育的因素首先体现于教育观念的落后。时至今日,我们的教育依然施行“大一统”的模式,统一的大纲、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评价方式。这样高度的整齐划一、求同禁异的教育模式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确立。
当前很多学校并未真正意识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尽管当前社会上很多学校都相继开展了多项创新活动,比如创业计划竞赛、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但是,学校“重理论、轻实践”的价值取向并未根本扭转过来,这样就使得诸如此类的创新活动变成了一种形式,并未真正地发挥其作用,由于创新活动缺乏系统化的组织和管理,再加上部分高校未将其纳入到日常教学中来,使得其生存空间狭小,甚至部分高校只是将创新活动当成是大学生的业务活动,自己当甩手掌柜,一切活动只靠学生自己自发组织,或者全权委托给一个部分,如此不仅使得创新活动失去其意义,也无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社会环境的因素
社会用人机制对人才的片面性评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各行各业都得到了高速发展,而要想保证一个行业的长远发展,人才是必不可少的稀缺资源,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且标准要去越来越高,基于此,人才市场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与此同时,社会上存在了一些问题,比如部分用人单位忽视应聘者的实际能力,过分注重学历证书;部分用人单位人为拔高用人标准,本来是本科大学生就可以胜任的工作,将招聘条件定在了博士、研究生学历上。如此不仅导致了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还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了高学历,而不是高素质和实际工作中的创新能力。
社会上对于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评价机制。目前社会各界都比较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关于创新能力的评价机制还很不健全,对于创新能力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很多学生都没有真正掌握和理解创新能力。比如部分学生将精力放在考各种证书上,认为实用技能就是创新能力;部分学生的目标是考研、出国,但其将精力主要放在了死记书本上等。再加上高校教师疲于应对各类教学任务、课题压力、职称压力等,无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评价创新就更困难。
此外,社会上还缺乏对培养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通过创新实践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来实现,但这个机制目前还没有建立。比如,我国目前还没有设立鼓励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基金项目,还没有制定奖励大学生实践创新的具体办法,还没有倡导大学生实践创新的优惠政策,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 国外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经验借鉴
3.1 美国的创业活动与创业教育
3.1.1 美国大学的创业计划竞赛
大学生的创业热情空前高涨。起源于美国大学的创业计划竞赛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创业计划竞赛是借用风险投资的实际运作模式,要求参赛者组成优势互补的竞赛小组,提出一个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产品或者服务,围绕这一产品或服务,以“获得风险投资家的投资”为目的,通过深入研究和广泛的市场调查,完成一份完整、具体、深入的商业计划。目前,美国已有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十几所世界一流的大学每年举办这一竞赛。Yahoo、Excite、Netscape等公司就是在斯坦福校园里的创业氛围中诞生的。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指出,每位哈佛大学商学院学生,都至少修过一堂创业课程。哈佛大学还远征西岸,在硅谷设立研究点,在2003年就开发出26个高科技创业的研究个案。哥伦比亚大学正在研究创业议题贯穿整个课程。许多学校甚至设立创业研究中心,经费高达数百万美元。创业课程从十年前的配菜,变为大家争食的主餐,全是因为应环境需求。
百森学院的创业教育始于1967年,是美国从事创业教育最早的一所大学。1979年设立创业专业和创业教育中心。目前大约25%的本科学位同创业密切相关。接收到的与创业教育有关的捐赠在1200万到1400万之间。贝勒大学的创业教育特色是以家族企业的创业为主。卡耐基梅隆大学一创业教育以紧密同创业孵化运作,以及科技园的发展计划密切相关而出名。科罗拉大学的创业教育中心由该大学的商学院和工学院联合创办。芝加哥的伊利諾大学的创业教育集中在“市场营销创业”,该校于1982年成立了创业研究所。他首先在MBA学生中开设系列创业课程,现在该校的MBA学生必须主修一门核心的创业课程。
3.1.2 美国的创业风险投资
美国是风险投资的发源地。在美国,初期的风险投资业是由政府鼓励和扶持的,195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小企业投资法案,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小企业投资公司,小企业投资公司受小企业管理局的管辖,可以向美国政府的“小企业管理署”贷款到相当于自身资产3倍的款项,并可以享受税收的优惠和低息贷款的扶持。因此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推动大大加快了创业风险投资的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风险投资在经历了资本连续4年的大幅度降低之后,随着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资本市场的复苏,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快速发展的时期。可以说,美国高科技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高速度,风险投资是主要的促进因素。如著名的苹果公司、SUN微系统公司、微软公司、LUTUS等高技术公司都是借助风险投资家迅速发展的。
3.2 英国高校的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
1983年,在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的倡导以及王子基金的支持下,英国启动了青年创业计划,动员和联合企业界和社会力量为青年创业提供咨询指导和资金支持、技术、网络支持。为了推广和发展英国青年创业计划这一成功的项目模式,英国王子基金和威尔士王子国际商业领域论坛于1999年共同组建了青年创业国际计划(Youth Business International, YBI),致力于整合国际资源,探寻和确立帮助弱势青年成长为企业家的最先进方式。
除了开展青年创业计划外,英国还大力鼓励和支持全社会,尤其是高等院校和学生创业。高校创业影响最大的是被称之为新“剑桥奇迹”的“硅沼”。“硅沼”(Silicon Fens)之名,得自剑桥周边信息技术企业所在的那片沼泽地,与美国加州斯坦福大学周边的“硅谷(Silicon Valley)”并称。几年间,这里出现了10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雇佣员工3万多名,年收入30多亿美元。
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剑桥大学科学学园,致力于将大学科研与企业相结合。近年来,在制药、计算机科学等领域,劍桥与葛兰素、微软等大型跨国企业开展了深入的合作。面对未来,布罗厄斯认为,剑桥必须诞生一种新型的体制,更具灵活性、激励性,能够进一步催生新型的小企业。同时,大学与大企业结成有效的合作体制,也将有力地推动巨大成果的产生。我们新近的重点是植入式实验室,即企业在大学建立实验室,这对于大学的基础研究非常有利。
3.3 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特点
3.3.1 学科门类齐全
世界著名大学一般都经历了一个由单科性、多科性到综合性大学的发展过程。例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从以文为主,发展到文、理、法、管、医、工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则从以技术学院为主,发展到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综合性大学。
从表1可以看出,世界著名大学的学科体系十分齐全,既有基础扎实、实力雄厚、具有浓厚文化底蕴或长期研究积累的传统学科,也有生机勃勃、发展势头强劲的新兴学科,尤其是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加州大学伯利克分校等几乎覆盖所有的学科门类,各学科门类中学科设置的覆盖面也非常广。
通过分析美国部分知名大学的学科布局统计(见表2),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些大学基本上在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医学等学科门类上都设有学科点,充分显示了学科布局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基础与应用并行的综合化趋势。
综合齐全的学科门类可以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新学科的产生奠定雄厚的基础,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肥沃的土壤,也可以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国外许多知名大学的学科设置齐全,综合性强,且实力强大,如哈佛大学的政治学、化学、哲学,牛津大学的数学、化学,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生物化学等均是极为知名的一流学科。
3.3.2 拥有世界知名的顶尖学科
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的田长霖教授在清华大学所作的《21世纪如何创新重组研究型大学》的演讲中,明确指出:世界上地位上升很快的大学,都是在一二个学科领域首先取得突破。例如加州理工学院的腾飞就是靠两门学科,一个是密里根教授为代表的实验物理学科,另一个是冯·卡门教授为代表的航空技术学科。CIT拥有世界知名的理学和工学学科,它的空气动力学、航天航空、人造卫星、星际探测等学科领域享誉全球,设在该校的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喷气推进实验室是世界闻名的航空航天研究中心,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就曾在该实验室工作。
此外,美国其它著名的研究型大学都有几门学科名列全美第一、二名,如哈佛大学的商学、医学和教育3门学科,麻省理工学院的工程学,耶鲁大学的法学,斯坦福大学的商学、法学、工程、教育,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学等。各个大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代表着学校的水平和地位。拥有若干世界知名的顶尖学科,是国际知名高校的标志,也为该校的进一步发展指明道路。
4 对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及对策建议
4.1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是建设合理的学科布局
从各国的经验来看,世界高水平的大学几乎都是真正的综合性大学,尤其是美国高校的学科布局虽然多样化,但总体呈现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基础与应用并行的综合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学科的综合性是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的必要条件。我国当前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合并建立了一批各类学科专业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为我国大学生事业发展莫定了良好的基础,培养出众多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为培养创新型大学生提供了前提。
4.2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是学科梯队建设
学科梯队指在某一学科、专业或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按一定结构形成的学术队伍(教师或科学研究人员的组合)。该学术队伍或人员组合应是一个结构系统,包括比较合理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和研究专长结构。其系统功能应能满足所从事的教学、科研等学术工作的需要。其组成结构一般为梯形,包括:少数学术带头人;能独立进行或组织他人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部分中青年学术骨干;数量较多且年富力强的教学、科研助手。学科梯队的状况直接关系着学术工作的质量,影响着教学、科研任务的完成。学科梯队建设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之一。
4.3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队伍建设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大学生创新意识要得以发挥,导师合理的激发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没有创新意识的导师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高校教师是学科知识的传授者、研究者,是学科建设的主体。于是,进行导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导师队伍也成为学科建设的关键。作为导师,他们一般都应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创造性工作的经验,能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创新。这些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所以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在学科建设中重视导师队伍的建设。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关键是要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导师队伍。有创新能力、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仅仅是高学历、高职称的群体,它要有知名的学科相伴。一所大学应拥有众多的学科,这些学科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不断形成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而新知识的增长点就出现在这些学科之中。知名的学科点不仅吸引了最优秀的人才,而且充足的科研经费又可增添现代化的实验设备,造就了最佳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4.4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依托是科研项目和基地建设
4.4.1 科研项目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
大学生教育主要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科研项目是开展学科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载体。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质量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我国未来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科学实验培养和体现。科研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强化科研训练,就是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国外名牌大学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国内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无不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科研实力、科研水平己成为衡量高校及其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
高水平的国家大型科研项目是获得较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前提,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就无法从事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无法有高水平的鉴定成果和获奖成果,无法发表和出版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研究生的培养和学术梯队的建设也会受到影响。因此,学科建设要上水平,就必须要重视科研项目的争取,要组织力量积极争取国家级高水平的科研项目。
4.4.2 基地建设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
基地建设是进行学科建設应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和依托,也是学科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为加速基地建设,设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专业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文科研究基地、教学实验室和产业化基地等。这些基地的设立和建设,有力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世界各国知名大学的学科建设,都十分重视高水平基地的建设。重点实验室是高校学科建设的承担者,是学科培养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场所,是重点学科开展重大基础性研究和重大科技公关课题的主要场所,是重点学科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氛围的主要阵地。如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喷气推进实验室,美国航天工业上的许多重大成就多出自该实验室.斯坦福大学的线形粒子加速器中心,在十六年内为该大学争得两项诺贝尔奖。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业教育型国民教育体系。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我国应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的高度出发,把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鼓励和倡导各类大学甚至中学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并把创业家和各类社会创业资源引入高校,密切企业、社会和学校的联系,使创业型人才培养逐步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宋之帅,赵金华.探索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5):142-145.
[2]何兴兵,林永慧.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创新项目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J].高教论坛,2012(4).
[3]李洪波,杨道建,杜明栓.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6).
[4]蔡建华.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的路径[J].文教资料,2012(13).
[5]张春华,孟令辉,徐慧芳.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能力培养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1(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