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的态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7-07-10 05:14陈思瑜张建培钱菲吴芳
价值工程 2017年20期
关键词:绿色建筑态度影响因素

陈思瑜+张建培+钱菲+吴芳

摘要: 在可持续发展趋势的推动下,绿色建筑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而社会公众的态度决定着其市场生命力。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及实地走访的形式,了解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的态度,并使用方差分析的方法探究其影响因素。通过调查与分析發现,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的总体态度积极正面,但在购买上仍比较保守;开发商与物业运营管理显著影响到社会公众的态度。本文就上述情况对政府、开发商和物业提出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建议。

Abstract: Faced with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reen buildings have become the evolutive directions of the future, and however, the attitude of the public determine its market vitality. We researched the attitudes of them to green buildings in the form of questionnaires and field visits, and enquire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through the method of analysis of variance. Through the survey and analysis we found that the general attitude of publics is positive but relatively still conservative in terms of purchase; the property developers and the estate management do remarkable influence on publics. At the same time, the thesis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green buildings from the standpoint of government, property developers and real estate based on above-mentioned conditions.

关键词: 绿色建筑;态度;影响因素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s;attitude;influencing factors

中图分类号:F713.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0-0184-04

0 引言

20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快速增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能源危机急剧显现,绿色建筑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1]。在一些发达国家,绿色建筑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而在我国, 80年代以来开始研究绿色建筑,迄今为止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在技术上,产业化进程加快,广泛的技术运用到了新建绿色建筑中,包括复层绿化、雨水入渗措施、节水器具、分户计量和自动监控系统等[2]。政策上也相继颁发了若干相关纲要和导则,在绿色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运行各个阶段皆有了一定的政策指向[3]。截至2016年9月底,我国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数量已累计达到4515项,总建筑面积达52291万平方米[4]。

随着技术的不断优化、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和实施推进机制的逐渐建立,绿色建筑仅靠政府推动无法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学者开始意识到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性,先后进行了一系列调研。黄义基于中部地区的调查分析指出,消费者对绿色建筑总体持积极态度,购买意愿比较强烈,且学历和月收入对其态度的影响显著,学历和收入越高,态度越积极[5];胡万里对中部地区消费者的调研表明,消费者对绿色建筑支付意愿的显著影响因素为年龄、教育程度、个人月收入、职位倩况、广告宣传、补贴政策和绿色建筑单价范围等,消费者支付动力的显著影响因素为单价范围、补贴政策、广告宣传和月收入[6];刘丽云对合肥市的调查结论表明,消费者的性别、年龄、收入水平显著影响其绿色建筑的消费意愿;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了解程度越高,其消费意愿越强;消费者对于绿色建筑的风险感知度越高,其对绿色建筑的消费意愿则越弱[7]。

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不同,消费者的购买力自然是不同的。基于上述调研结论,本文从绿色建筑发展较快的苏州市出发,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研究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的态度,从而了解目前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并从消费者的个人特征、政府、开发商和物业运营管理这四个角度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行绿色建筑打好基石。

1 问卷基本情况

本调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49份,收回有效问卷224份。其中,针对绿色建筑居住体验不确定人群的问卷为119份,有效回收问卷为109份,有效回收率为91.6%。针对有绿色建筑居住体验人群的问卷共130份,有效回收115份,有效回收率为88.5%。

本次抽样较具代表性,样本质量较高。男女比例接近1:1;学历则相对集中在大专和本科,样本受教育程度较高;年龄多集中在26-40岁,而这一年龄段相对而言是买房大军,符合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月收入相对集中在4500-8000元,这一薪资水平也符合苏州市大多数社会公众的收入情况。

2 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的态度

本部分以量表的形式,测量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的态度。本量表有一组(6个)对绿色建筑的态度的陈述组成,被调查者通过对这些陈述打分来表明自己的认同程度,分值越高,认同度越高。分值选项分别为5分、4分、3分、2分、1分。

2.1 态度平均值的频数分析

首先,计算每位被调查者的态度平均值(记为a),得到每位被调查者对绿色建筑的平均态度。接着对a做频数分析,如表1所示。有93位对绿色建筑的态度总体平均分在4分及以上,比重达到了85.3%,其中平均分为5分的被调查者為38人,占比34.9%,达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平均分在4分到5分之间(不包括5分)的有55人,占总人数的50.5%。总地看来,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持肯定与支持的态度。

2.2 态度总平均值与集中趋势分析

在109名被测者中,态度的总平均值为4.511,可以说是很高的。其次,对量表做集中趋势分析,见表2。其中,第5和第6条的平均值较低,可见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的态度虽然普遍较高,但是一涉及到绿色建筑的价格和购买绿色建筑方面,社会公众还是会比较谨慎。

3 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影响因素构成

本文从个人特征、政府、开发商和物业运营管理四个方面对社会公众态度的影响情况进行分析。具体结构可见图1。

3.2 方差分析法

本文运用方差分析法研究社会公众态度的影响因素,通过SPSS 22,计算观测变量的显著性水平——P值,利用P值与显著性水平?琢(?琢=0.05)的比较进行决策:若P值<0.05,则说明该因素对社会公众态度的影响显著;若P值>0.05,则相反。

3.3 个人特征对社会公众态度的影响分析

由表3所示,社会公众个人特征所有指标的P值均大于0.05,表明问卷涉及的社会公众的个人特征对其态度均无影响。本文认为,由于目前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的态度普遍比较积极正面,因此个人对其态度无显著影响是可以理解的。

3.4 政府因素对社会公众态度的影响分析

由表4可知,政府对绿色建筑的宣传和推进政策对社会公众态度的影响不大。

本文认为,造成以上结果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①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在如今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大多数社会公众已经意识到了环境破环的危害,对于绿色环保多半持支持态度,绿色建筑也不例外。

②政府的宣传不到位。由调查数据可知,109位被调查者中,仅有41位听说过政府对绿色建筑的宣传,知晓率仅为37.60%。目前政府推进绿色建筑的重心主要在评价标准、技术细则、行动方案和完善机制等方面,而在正确宣传和引导消费上有所欠缺。

③激励机制不完善,激励力度不够。政府出台的一些补贴政策,多半是针对房地产开发商的,社会公众得到的经济激励很少。虽然部分地方政府为了鼓励社会公众购买绿色建筑,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政策,如: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的,贷款额度可上浮20%[8];对于商业性住宅项目,奖励资金兑付给购房人,在房屋交付后,由购房人凭商品房契税完税证明等资料到当地房产管理部门领取奖励资金[9]等。但一方面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公众并不一定知晓这些政策,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并不能直观地、定量地知道绿色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的经济性,因此也就不会对其态度有明显的影响。

3.5 开发商因素对社会公众态度的影响分析

从表5可知,开发商的宣传和品牌因素与态度的P值均小于0.05,开发商的宣传和品牌效应都会显著影响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的态度。众多的房地产企业是我国微观经济的主体,它们的经济行为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公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10],因此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的态度直接受开发商因素的影响。

3.6 物业因素对社会公众态度的影响分析

3.6.1 居住体验总体情况

对量表数据做集中趋势分析,统计结果见表6所示。

由表6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的功能、设施设备配置、节水节电较满意,居住舒适度高,但在技术、物业管理上还有待发展。

①我国的绿色建筑在技术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绿色建筑的技术体系依然不够健全,专业人员缺乏,使技术无法得到充分运用。同时,绿色建筑的技术仍然偏重于设计层面,目前“重设计,轻运营”的现象很普遍。通过对绿色小区居民的事后访谈,有居民表示,小区的新风系统存在着问题,时常会有异味。

②绿色小区的居民对小区的物业管理和物业费不满意的情况较为普遍,认为没有显著体验到绿色建筑与普通建筑的区别,甚至有些居民不知道自己所居住的小区是绿色建筑,说明绿色物业在我国的发展不到位,没有与设施设备配置等的发展相匹配,导致绿色建筑不能得到充分利用,未能给住户带来应有的居住体验。根据已有的调研发现,目前绿色建筑运营阶段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物业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绿色”意识;物业管理企业缺乏对绿色建筑的管理技术与方法的研究,物业管理意识落后;物业管理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无法适应绿色建筑物业管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特点;关于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评价体系不完善;缺乏绿色建筑物业管理的标准[11]。

③绿色建筑的物业费一般高于普通建筑。据调查,苏州市普通小区物业费在1.50-2.50元/月·平方米左右,老旧小区的物业费在1.00元/月·平方米以下,而绿色建筑的物业费因为地段和设备设施的不同,价格区间很大。一般而言,绿色住宅的物业费在3.00元/月·平方米以上,有些绿色建筑小区接近甚至超过5.00元/月·平方米。通过对绿色小区居民的访谈,发现居民大多觉得物业费偏高。

3.6.2 绿色物业与社会公众态度的方差分析

由表7可知,绿色物业管理水平和物业费与社会公众态度的P值均小于0.05,说明绿色建筑的物业运营管理显著影响着有居住体验的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的态度。纵向观表,社会公众所感知到的物业管理水平越好、物业费越合理,态度均值大体上就越高,即说明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的态度越好。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本文的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的态度积极正面,支持绿色建筑发展。但是目前大多数社会公众购房时,往往更看重价格、地点、交通和环境等,对低碳环保等因素的考虑相对较少;且不少社会公众认为绿色建筑价格偏高,购买时较谨慎。开发商因素和物业运营管理因素对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的态度有显著影响。接触过绿色建筑开发商宣传、关注过开发商品牌、对物业管理水平和物业费感知更好的社会公众对绿色建筑的态度更积极,接受程度更高,消费意愿更强。而社会公众的个人特征和政府因素对其态度的影响不大,反应政府对绿色建筑的宣传力度不够,政策体系不完善,社会公众接受相关信息和了解政策不及时甚至无法知晓。绿色建筑的发展需要社会公众、政府、开发商和物业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与支持。本文的研究对政府政策的制定、开发商的绿色转型和绿色物业模式的建立有着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4.2 建议

4.2.1 政府方面

①加大对绿色建筑的宣传力度,拓宽宣传途径,把宣传推广的着重点放在绿色建筑给人民群众会带来的实际利益方面上,让社会公众从居住舒适、健康环境以及长远的生态效益等角度真正认知绿色建筑,促进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②加强绿色建筑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经济激励,将绿色建筑开发商和社会公众的增量成本量化分级到各激励政策中,加强开发商和社会公众的积极性。

4.2.2 开发商方面

①加强对绿色建筑的宣传力度,让购房者充分了解绿色住宅与传统住宅的区别、了解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在宣传的同时,应遵守职业道德,不做虚假宣传等欺骗社会公众的不正当行为,这不仅影响社会大众对绿色建筑的认知,也打击开发商开发绿色建筑的积极性。②充分利用政府激励政策,进行企业的“绿色”转型,打造“绿色”品牌。

4.2.3 绿色物业运营方面

①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操作性强的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评价体系,探索物业管理机制,鼓励物业管理企业根据绿色建筑特点,对建筑用能系统运行管理、节水管理、建筑物室内温度控制管理、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等方面编制绿色物业管理方案并予以实施。②绿色物业企业应改变传统的物业管理模式,进一步研究绿色建筑运营管理模式的理论框架,解决传统物业管理模式不适应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的现实问题[12];提高物业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配备具备绿色建筑管理和技术知识的专业人员;研究绿色建筑的管理技术与方法,加强物业管理水平,提高物业科技含量,如实施全寿命周期管理,节能、智能化技术,注重数据监测与分析等[11]。

参考文献:

[1]刘丽云.绿色建筑需求侧风险因素评估与分析:基于1200个消费者调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0):160-167.

[2]解秀丽.城镇建设中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3]战永林,孙建丽.我国节能与绿色建筑政策及执行情况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5(07):23-24.

[4]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网http://www.cngb.org.cn/.

[5]黄义.长沙市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认知、态度及其因素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2010.

[6]胡万里.消费者对绿色建筑的支付意愿与动力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

[7]刘丽云.消费者的风险感知度与绿色建筑消费意愿的关系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6(01):124-128.

[8]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条例[N].江苏法制报,2015-04-09(00D).

[9]關于推进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的通知(苏财建〔2012〕372号).

[10]曾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博弈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7.

[11]王建廷,葛晨.绿色建筑物业管理模式探索[J].天津城建大学,2013:75-79.

[12]黄莉,王建廷.绿色建筑运营管理研究进展述评[J].建筑经济,2015(11):25-28.

猜你喜欢
绿色建筑态度影响因素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绿色建筑煤矸石资源化利用新技术的应用分析
态度决定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