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东平
【摘要】目的 对比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自2015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96例,随机分为前路组(实施前路内固定治疗)与后路组(实施后路内固定治疗),将其疗效进行对比,记录2组并发症发生率情况。结果 前路组治疗总有效率、运动评分以及触觉评分均明显优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路组(P<0.05)。
结论 针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对其采取前路内固定治疗能够显著促进其神经功能恢复,减少疼痛,具有治疗有效率高,并发症少的优势,临床推广价值较高。
【关键词】胸腰段脊柱骨折;前路内前路;后路内前路;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35..01
胸腰段脊柱骨折在骨科疾病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多因高处坠落以及交通事故而引发,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将对其正常生理功能产生极大影响[1]。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功能日渐减弱,加上钙流失严重,是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好发人群。针对此类患者,手术治疗是临床首选治疗方案,而手术过程中不同的入路方式又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手术的成功与否。为此,我院对在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96例分别实施了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效果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自2015年9月~2016年8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96例,将其按数字奇偶法分为前路组与后路组,前路组48例,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龄24~74岁,平均年龄(51.14±2.78)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1例、车祸伤25例、重物砸伤2例。后路组48例,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25~72岁,平均年龄(51.26±2.69)岁;致伤原因:高处坠落伤20例、车祸伤26例、重物砸伤2例。2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前路组实施前路内固定治疗,方法如下:指导患者取侧卧位,并常规行麻醉处理,于胸膜外或腹膜后入路做切口,充分显露骨折组织,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选取合适的椎体钢板及螺钉,修复其骨折组织。最后,将螺钉打入患者的骨折处行固定处理。后路组实施后路内固定治疗,即于患者的椎弓根内作一切口,以充分暴露患者的骨折组织。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選取合适的椎体钢板及螺钉,修复其骨折组织。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①疗效评定:若症状及体征均完全消失,同时骨组织愈合良好,疼痛明显缓解,不会对生活及工作产生影响则评定为显效,但对生活及工作有一定的影响则评定为有效;若症状及体征未见任何改善,疼痛无缓解,骨组织愈合差则评定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运动以及触觉评定:按照ASIA2000标准评估运动以及触觉能力。③记录钉松、切口感染、腰背酸痛等并发症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行x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用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2组疗效对比
前路组显效27例(56.25%),有效18例(37.50%),无效3例(6.25%),治疗总有效率为93.75%(45/48)。后路组显效21例(43.75%),有效14例(29.17%),无效13例(27.08%),治疗总有效率为72.92%(35/48)。前路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后路组(x2=7.5000,P=0.0062)。
2.2 2组运动及触觉评分对比
治疗前,2组运动及触觉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运动及触觉评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但前路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后路组(P<0.05)。见表1。
3 讨 论
前路内固定手术可以充分暴露患者的骨折部位,并将手术视野进行扩大,便于清理患者椎管内的坏死组织以及骨折碎块。
本研究中,前路组治疗总有效率、运动评分以及触觉评分均明显优于后路组(P<0.05);前路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后路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后路内固定治疗,采取前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更显著,能够在有效促进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的同时减轻患者的疼痛,加上术后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善武.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0):1
[2] 魏劲松.前路与后路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脊柱骨折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