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丽珍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实行带动了整个教育领域的发展进程,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开发学生智力与动手能力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率受到了教师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效果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学生形成良好的实践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决定课堂效率的因素之一。该文从信息技术教学的内涵出发,分析现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推动信息技术教学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14-0123-02
新课改的推行使整个教育系统的局面得到了改善,社会及学校开始注重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而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领域的知识已经被人们熟识,信息科技教学也不能落后于时代的潮流,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就成为培养学生的专业平台。当前,信息技术的学习已经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内容,而是将知识层面扩展到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其中有对学生理解能力与动手能力的观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研究,通过信息科技来解决生活中常遇见的问题,实现信息科技的生活化运作,这与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分不开的,所以提升信息科技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成为本文研究的课题。
1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效率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有很大影响,关键在于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否遵照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标准,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平台教会学生使用教材来上机操作,并在课堂中选择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指导一男的方式来创造融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发言,向同学教师展现自己的想法与技能,在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到与他人交流的技巧,开放视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最终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
2影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已经逐渐向现代化靠拢,但依旧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亟待解决。
首先是针对学生学习基础的问题。不同的学生对计算机学习有不同的认知,有些学生家庭条件较好,从小接触电子产品,对信息技术教学中的理论知识感到厌倦,热衷于实践操作并喜欢探索新的信息领域;而对家庭经济条件稍差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中的基础知识还有待于继续学习,一些简单地实践操作还不能熟练进行,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但现在的教学现状中,信息技术教学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的专业基础也不够重视。
其次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当前的信息科技教学中,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远远不够,仍旧过于依赖教师的手把手教学,学习被动,并且在听课过程中经常游离于主体之外,不能对所学知识有全面掌控,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与平均水平,将信息科技的新知识融入到旧知识中,但现在的信息科技教学水平明显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思维模式落后,跟不上教育领域的发展变化,对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面的认识还不够充分。
再就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多样化开展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现在的年轻人热衷于网络社交,对信息技术的接触也大多是因为社交的便利性,因此对课堂上信息技术的专业性知识学习不感兴趣,反而对聊QQ、微信,刷微博等兴趣盎然,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另外,学校或多或少会对信息技术的教学存在偏见,认为信息技术课的学习只是放松,过多的重视会影响整个学校的升学率等等,这些观念的存在都对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增添了困扰,影响信息技术的有效教学。
3提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3.1充分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学情
理解学情是教师开展教学的前提工作,更是提升信息技术教学课堂效率的保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内涵,并将之传授给学生,是信息技术教师的首要职责,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理解了学情,才能从恰当的角度确立教学模式,使全体学生都能接受最为专业的信息知识。
首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教学。信息技术重在实践操作,而每个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不尽相同,教师倘若进行统一化的教学,难免会出现效率不高的情况,学会知识的学生在浏览与学习无关的网页,而没有学会知识的学生也无法专心听课,因此充分理解学情的目的就是制定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突破自己,满足内心的学习需求,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其次,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与教材对学生的适配情况是顺利开展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对本班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进行系统性了解,包括学生以往的学习情况,其他科目的成绩水平与在班级内部的人际关系等,对学生的兴趣喜好进行分析,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确保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在教材的适配方面,教师要选用适合学生学习现状的教材,并根据教材的重难点组织课程教案,帮助学生尽快掌握整个教学系统中的知识内容。
3.2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
无论哪个课程,要想取得较高的教学效果,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必不可少的,在和谐平等的环境下授课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并且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益处,教师要根据课程中的知识点来设计教学模式,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实践动手能力,创设一定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师的引领逐步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用积极向上的心态接受更深层次的信息科技知识。
3.3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兴趣
教学效率的提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中,只有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彻底吸引,才能最大限度地教给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
首先,变被动为主动。学生如若在学习中主动探寻新知识,那么学习效率就会大大增加,这一点在信息技术的实践学习中也适用,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借用多媒体演示的功能来激发学生兴趣,将理论知识通过声音、图片乃至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对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其次,教师可在信息技术课上实行分小组教学。把班内学生按小组排座,每次授课时都以小组为单位提问或解疑,在讲解后也由各小组之间展开竞答,学生的专业水平不同,分小组的形式可以有效缓解学生知识吸收的差异,能力稍强的学生为能力稍差的学生讲解部分知识,既可以巩固自身的知识掌握水平,又可以帮助理解能力差的同学解决困难,同时实现了自身的潜在价值,获得成就感。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小组分工不明确的现象,影响课堂的学习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对每个小组成员的分工进行搭配,保证每个同学都能在小组中获取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把精力放在个别水平较差的学生身上。
再就是教学平台的多元化引进。信息技术教学本就依附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网络的功能可谓多种多样,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更是起到巨大作用,教师能够在范围极广的网络平台中开展教学,学生也可以在課下对未理解透彻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并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铺垫,提前在网络中了解新知识,也能够增强课堂学习中的互动性,提升学习效率。
4结束语
总体来看,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齐心协力,单靠一方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信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后的教学中会经常以此为平台,教师要把握好信息教学的方式方法,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推进计算机科技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