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梨小食心虫是苍溪县梨生产上主要害虫,常年发生重、损失大。2014年到2016年,在该县100亩梨树园开展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防控梨小食心虫试验。通过连续三年的防治发现,梨园梨小食心虫的数量呈现每年下降的趋势。到第三年,悬挂60根和80根处理区域内的防治效果几乎一致。结论性信息素具有很好防治梨小食心虫的作用,在预防梨小食心虫方面效果显著。结合不同处理区域内害虫数量的减少情况,以每亩设置60根的量比较合适。
关键词:性信息素;梨小食心虫;防治效果
杨文利. 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J]. 农业工程技术,2017,37(08):24.
苍溪县素有“雪梨之乡”美誉。近年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全县梨种植面积达8万余亩。品种从原来单一的晚熟梨向早、中、迟熟品种搭配种植,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全县逐步形成了种植规模在300亩以上、品种布局较为合理的梨基地乡镇21个,培育梨种植面积在50亩以上的业主大户和专业合作社达43户。随着全县梨种植产业的发展,梨小食心虫的发病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由于该种害虫逐代叠加发生,很难准确掌握害虫最佳的防治时机,药物防治常常效果不佳。基于此,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
1 试验方法和材料
1.1 试验地和试验材料选择
2014年到2016年,在苍溪县云峰镇青盐村300亩梨树园开展试验,主栽品种为苍溪雪梨,树龄26年,平均高度为4m左右,株距行和行距按照4 m×5 m定植,在周围2 km内不存在其他核果类果实。试验材料为梨小食心虫之后性信息迷向散发器,每根含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270±20)mg,载体长度为(200±5)mm,内外直径分别为(2.3±0.2)mm和(1.5±0.2)mm。梨小食心虫专用型诱芯,每只含有梨小食心虫性外激素(200±5)μg,载体为天然脱硫橡胶塞,监测诱捕器为三角型诱捕器[1]。
1.2 试验方法
将整个园区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成四个区域,每个区域75亩,其中三个区域分别按照每亩40根、60根和80根的数量悬挂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连续防治三年,连续观察三年梨园的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3个月后增挂一次,三角型诱捕器每隔一个更换一次,性信息素处理区域和对照区域都使用化学药剂进行病虫害防治,药物品种和用量保持一致。3月底开始,每隔7天检查一次诱捕器害虫的数量和对照区域内的害虫变化情况。在果实采收之前,对处理区域和对照区域内果实受到害虫危害的情况进行一次抽样调查,每次调查按随机原则从东西南北中五个位置选择5株梨树进行调查,随机调查20个果实,每株梨树调查100个果实。记录梨小食心虫危害梨树果实的数量。虫果率(%)=调查果实梨小食心虫危害的虫果数量/调查总数数量×100%,防治效果为(%)=(对照区域虫果率-处理区域虫果率)/对照区域虫果率×100%[2]。
1.3 数据统计
本次研究过程中选择使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 计数,t检验,以P<0.05为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对表1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梨园内设置的三种不同数量的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后,梨小食心虫危害果实的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防治效果逐年提升,处理区域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性显著(P<0.05)。2014年到2015年,随着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的增多,蛀果率显著下降,防治效果显著提升,处理区域内各个小组之间的差异性显著(P<0.05)。2016年,每畝60根和每亩80根的蛀果率和防治效果相同,差异性不明显(P>0.05)。详细情况见表1所示。
3 讨论
梨小食心虫主要危害果实、叶子和嫩梢,并将卵产于叶片上方,幼虫孵化出来后爬行一段时间后蛀入嫩梢和果实危害,因此,在梨生产过程中将虫卵期和孵化初期作为梨小食心虫药物防治的关键时期。但是由于梨小食心虫第三代出现重叠现象,成虫发生高峰期难以界定,果园调查难度大,导致药物防治不准确,防治效果一直难以提升。在生产实践过程中,采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是防治该种害虫的另外一种技术手段。
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设置不同数量的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均能够显著干扰成虫的交配,减少下一代幼虫的数量,降低蛀果率,提高防治效果。从2014年到2016年连续三年使用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散发器后,梨小食心虫的虫口技术不断被挤压,防治效果连年提升。结合不同处理区域内害虫数量的减少情况,以每亩设置60根的量比较合适。
参考文献
[1] 李 萍,张东霞,王艳辉,等. 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迷向技术在桃园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植保导刊,2013(10).
[2] 王向阳,曹翔翔,胡本进,等. 缓释性信息素迷向防治桃园梨小食心虫试验初报[J]. 中国植保导刊,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