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言弃

2017-07-10 21:052016年河南一考生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7年7期

2016年河南一考生

那日,在网上浏览时,无意中发现了这样一个案例:画家费尽心力创作了一幅画,正当完成之际,却不小心把一滴墨滴在画上,他想要放弃这幅画。冷静下来之后,他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最终将墨迹画成了飞鸟,与整幅画完美结合。(虽然是材料作文,但材料不能作为论据出现,材料全部引入不恰当。)

看了这个案例,我产生了一些感想:虽然画家依靠的是高超的技术,才使这幅画变废为宝,但我更敬佩的是他坚持不懈的精神,正是因为这一种精神,一切才皆有可能。因为在很多时候,放弃就意味着失去一切。(提炼观点没有抓住关键词“冷静”和“变换角度”,造成观点偏离材料,从这点判定为三类文。)

众所周知,林肯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美国总统之一,但在他成功的道路上又隐藏了许多失败与挫折。他22岁经商失败,24岁时再次破产,26岁时因未婚妻死亡而精神崩溃……但所有的打击都无法阻止他从政的决心,直至他51歲时终于当选了美国总统。他生下来就一无所有,他一生都在不断跌倒,他曾经绝望至极,但他却一次也没有放弃。正如他竞选落败后所说:“此路艰辛而泥泞,我一只脚滑了一下,另一只脚也因而站不稳,但我缓口气,告诉自己,这只不过是滑了一跤,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来。”这就是林肯,他的成功使我明白了:一个暂时失利的人,如果继续努力,打算赢回来,那么他今天的失利并不是真正的失败,相反,他失去了再次战斗的勇气,那就是真的失败了。

没有哪个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从外国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居里夫人到我国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导弹之父”钱学森,他们不都是经历了千辛万苦才登上巅峰的吗?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哪个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他们的成功不正是靠着这永不言弃的精神吗?正如我们伟大的祖国今天能够屹立于东方,不就是依靠无数革命先烈艰苦卓绝的战斗、坚定不移的信念才换来的吗?(运用排比和反问句,铿锵有力地论证了永不言弃这种精神的可贵,显示了作者比较强的思辨能力。但是因为前面的观点和材料主旨偏失,令阅卷者只能抱憾。)

同时我联想到了我的学习,那次我遇到了一道十分难的数学题,我想了很久仍然百思不得其解。当想我放弃的时候,想到了爱迪生,他经历了八千多次的失败才发明了电灯泡,我与他相比这道题算什么呢?于是我又坐了回去细想,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写作者自己和爱迪生的对比,虽然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但是,没有引用名人事例,说服力不强。而且只是叙述,没有进一步感悟和阐发观点,属于记叙文范畴,造成了文体不明。)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下去。即便有困难、有挫折,只要有永不言弃的精神,就一定能够迎来柳暗花明的转机!永不言弃——我的座右铭!

点评

主旨提炼偏离。这篇作文从材料中引出观点,然后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举例论证,做到了事例和分析相结合。但因为对材料提炼不准,对议论文写作不够了解,从而导致失误、失分,具体来说:

1.立意有偏差。作文立意为“永不言弃”,只是抓住了材料的表面现象,而没有深入理解画家成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冷静下来和转换了角度,因此在内容项方面只能评为二类文。

2.论证不严密。作文所有的事例都是从正面来论证的。如果在结尾从反面进行对比论证,会使作者的观点更加严密,使得论证更有说服力。

3.文体不太明。议论文有着严格的论证思路,而作者在结尾对自己的言行进行了叙述,这一段是记叙文的特征,让文体变得不伦不类。

(魏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