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研究

2017-07-10 13:06赵何明
价值工程 2017年20期
关键词:工人施工人员人员

赵何明

摘要:本文针对这一现状,从地铁施工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及个体因素与组织因素的相互关系入手,基于反应性制约论、强化理论、社会学习论分别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

Abstract: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occurrence mechanism of unsafe behavio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factors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in subway construction, and proposes feasible proposals for the management of unsafe behavior based on the reactive control theory, reinforcement theory and social learning theory.

关键词:人的不安全行为;地铁施工;安全管理

Key words: human unsafe behavior;subway construction;safet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U21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0-0033-03

0 引言

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引发地铁施工事故的主要因素。但长期以来,人们对地铁施工事故的研究多见于机械设备和技术管理上,对人员行为极少关注。相关文献、资料等对施工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研究尚处于一个空白期。本文针对这一现状,从地铁施工中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理及个体因素与组织因素的相互关系入手,基于反应性制约论、强化理论、社会学习论分别对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管理提出可行性建议。

1 地铁施工人的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

在地铁施工中,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主要表现在内在的心里活动制配。心理的调节处理会作用于工作倦怠、工作压力、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上。基于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和内在联系,可以构建模型来阐释施工人员不安全行为发生机理,如图1所示。

1.1 个体因素

个体系统在不安全行为发发生机理中处在最关键的位置。许多因素都与之存在关联。个体方面,个体对不安全情况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第一,生理因素。该因素指的是听觉、体能以及视觉等。在工作当中,人将承受到肉体以及精神上负荷的影响,在长时间工作后,则会因身体负荷过度而到达体能的极限。在该种情况下,则会在对工作效率产生影响的同时出现疲劳,使其在施工中不能够对环境进行良好的适应与认识,也不能够对存在的事故问题以及危险因素及时发现,在不安全形成出现的同时导致事故发生。而通过听觉与视觉,工人则能够实现外界信息的获取。当其疲惫程度较高时,则会对听觉以及视觉产生影响,并导致不能够对信息进行及时的发现;第二,心理因素。即是指工作人员内心的想法以及思考,即人的态度反应。该种态度的存在,将对其形成产生影响。情绪是对人态度的反应,当人情绪平和时,利于产生安全行为,人如果情绪处于低落或者过激状态,则会对人們的信息发现与理解产生影响。心理压力则是一种心理态度,当工作强度过大、工作过度时,紧张的氛围则将提升工作心理压力,在对工作状况判断产生影响的同时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1.2 组织因素

组织方面存在的因素有:第一,安全意识。这是指人对于施工安全的态度,即当人发现自身处于危险环境、或发现危险源时具有的心理活动。在地铁施工中,施工工人所具有的心理戒备状态以及警觉状态。当具有较高安全意识时,会使其具有较高的警觉心理,如安全意识较低,则可能因缺乏戒备、警觉而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第二,安全培训。安全培训即通过岗前培训方式使施工人员具有安全施工技能以及知识,通过安全培训活动的开展,则能够有效实现其知识技能与水平的提升,使其在施工中作出正确的选择与决策;第三,安全制度。即企业在联系自身特点制定的、能够对人行为产生约束的管理制度。对该制度制定的目的,即是对生产的安全进行作出保证,通常情况下,会在制度中对企业的生产目标进行明确,并规定安全以及奖惩施工方案,通过制度的科学制定,能够在对工人行为进行规范的同时降低不安全行为发生几率。

2 地铁施工人的不安全行为的管理

2.1 基于反应性制约论的管理措施

该方面措施有:第一,安全标牌。即在施工入场口区域做好警示标志的设置,其内容主要有提醒安全装备检查以及佩戴安全帽等。具体设置时,要将该标志在入口位置设置,保证标牌具有醒目特征,在有效起到刺激、提醒作用的同时对工人的安全意识进行提升;第二,安全信息通报栏。在场地设置通报栏,对本工程施工中以及全国范围内其余工程施工中出现的事故类型进行通报。在通报当中,要保证图文并茂,通过照片的树立对工人的安全意识以及感官意识进行刺激,并做好事故发生原因的分析,以此加强施工人员的重视程度;第三,工作环境营造。通过良好工作环境的营造,即能够有效实现施工环境压力、噪音、色彩以及温度等参数的调控。并按照安全管理标准控制施工洞内的粉尘、噪音以及温度等,定时做好环境检查,如果经过检查发现有参数不符合管理要求,则需要及时对其进行调整。此外,如地下施工色彩较为单一,则可能因此影响工作情绪,对此,在施工环境当中要做好施工人员服装的统一,以此实现对工人视觉效果的改善;第四,报警提醒器设置。当人员长时间工作在单一环境、从事重复性劳动时,则可能使其安全意识逐渐降低。此时,则可以通过报警器的设置,当时间到达时通过报警音对施工工人进行刺激,以此使其始终保持较高的安全防范意识。尤其当夜间施工时,通过该方式更能够刺激工人情绪、避免因夜间工作疲劳影响施工安全;第五,监控器设置。在施工现场以及入口区域要做好监控装置的设置,不仅能够对工人进行刺激、对其施工安全意识进行提升,且能够做好其行为的监督,对施工环境变化以及施工不安全行为及时发现把握,并在发现其操作存在问题时能够及时纠正,而当施工环境存在异常情况、不安全因素时也需要及时改善纠正;第六,岗前培训制度。当工作上岗前,需要做好小组教育培训,即由小组长对本次施工中所包括的内容以及涉及的技术进行强调,主要包括有做好安全设备检查、避免仅凭记忆判断以及在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等。

2.2 基于强化理论的管理措施

该方面措施有:第一,建立经济强化制度。经济强化是最为直接的强化方式,通过收入水平同工人工作状况的联系,则能够有效实现其工作安全意识的提升。对此,即需要做好经济奖励制度的设置,对连续施工一周没有发生安全问题的人员给予适当的经济奖励、对出现问题的人员进行适当的经济惩罚。通过该制度的建立,对于安全行为将具有正强化作用,能够保障安全行为的持续开展,而对于不安全行为,则将具有负强化作用,在控制不安全行为的同时降低问题发生概率;第二,构建例会制度。根据相关统计,周一与周末是事故的高发期。周一是工作的开始,工人存在情绪还没有达到工作状态的情况。周末由于即将休息,工人则可能因懈怠情况的存在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对此,则可以建立起一周为周期的例会制度,在例会当中对不同施工该小组上一周的施工情况进行总结,表扬安全施工表现较好的队伍与工作,批评安全施工表现存在问题的小组与工人,以此始终保持人员的高责任意识。同时,在例会当中可以对下一周的施工任务以及施工要求进行安排,更好的保障施工安全;第三,工作进度安排。在一周中,周三、周四是工作人员状态最好的时间段。在工作进度安排时,则需要做好該原则的遵循,在周一、周末,对工作量进行适当的减少,而在周三、周四则可以对工作量进行适当的增加。当工作状态较好时对其工作量进行增加,则是一种行为的强化,此时其安全行为较多,通过大量重复工作的安排,将使其对安全行为具有更好的记忆,且利于其在工作当中对危险源的及时发现、并对其作出正确的决策;第四,设置机械模拟训练。在施工中,施工机械是必不可少的内容,操作设备人员的安全行为更为重要,如果其在设备操作当中存在不安全行为,则将导致严重危险的发生。在工程建设中,该方面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为操作人员对操作步骤不熟悉、对设备不熟悉等,通过机械模拟训练的设置,则能够帮助操作人员在对自身行为进行强化的同时实现熟练度的增加。

2.3 基于社会学习论的不安全行为的管理

社会学习论管理的要点,即是对人自主学习意识的提升,其主要内容有:

2.3.1 加强氛围营造

通过良好安全文化分为的营造,能够有效实现领导者与工人自主学习意识的提升。对于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来说,安全文化氛围是其管理水平的直接反映,企业通过对安全生产管理工作的总结,则能够形成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行为规范与安全理念,即正是安全文化范围当中的主要内容。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其不仅能够对人的行为进行引导、使其对安全规章制度进行遵循,对不安全行为自觉抵制,且能够在形成凝聚力的同时具有较好的积极性以及自觉性,在对安全施工相关知识自觉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这部分知识的应用更好的完成工作。

在氛围营造中,主要方式即教育,安全教育有两方面内容,一是安全技能教育,二是安全知识教育。所谓安全知识教育,即将安全理论知识做好对工人的传授,使其以此充分的了解到地铁施工所需的复杂技术以及特殊工作环境,以此使其了解哪些行为是可行、哪些行为是不可行的,且在自身安全意识不断提升的同时主动、积极的进行安全知识的学习。安全技能教育即对工人的安全技能培训,以此使工人产生记忆、在工作中按照记忆程序完成相关操作。同时,该方式也能够使工人更好的实现危险源辨别,在对危险源发现的同时对不安全行为进行及时纠正,从根本上上防御地铁施工不安全行为。

2.3.2 加强工人心理教育

对工作开展心理教育,主要是加强其认同心理以及从众心理,在对其他人员安全行为进行模仿的同时激发其能够自主学习。人都具有一定的从众心理,该种心理的存在,则会使其在行为上具有一致的特点,当该种局面形成后,则将会对后来成员形成一种心理压力,使其在对初衷进行改变的同时保证同大多数成员一致。对此,管理者则可以通过舆论工具的积极应用加大安全管理宣传,以此使工作都能够具有安全意识。认同心理方面,当工作同企业目标一致后,就会形成认同心理。工人工作的目的是赚钱,企业工作的目的也是获取利益,企业获利通过对工程的完成,减少施工过程中事故发生,事故的发生主要是由工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工人的获利主要是靠自己的工作,完成企业规定的任务,要想完成任务就需要防止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因此在本质工人和企业目标一致。通过两者目标的一致,即能够在使工人形成认同感的同时更加积极工作。

3 实践方案——实用的地铁施工人员安全管理方案

3.1 方案的提出

地铁施工现场出入管理一直是一个难题,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钻井,每天施工人员的进出和相关人员得身份信息,管理人员都希望需要在最短的时间了解和掌握以下的信息:

①有谁进入了井下?

②井下具体施工人员的数量?

③井下施工人员的身份信息?

④非法人员进出的抓拍、报警和实时录像?

⑤井下施工人员进出的具体时间?

3.2 基于SEM安全认知模型的人员安全管理

SEM安全认知模型主要包括“发现信息、理解信息、思考应对、选择应对”四个处理步骤。

3.2.1 发现信息

施工中,参建人员通常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发现环境信息,并从中筛选信息,高强度或高频率的外界刺激能够对其视觉感官产生强烈的冲击。为了使现场人员第一时间感知到危险信息,在设置施工环境时应该设置醒目的安全标识或危险提示。同时,在正式开工前必须对每一位进场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安全知识培训,使其对周围环境保持警觉,客观上这对其搜寻危险源也有一定的帮助,有助于其在第一时间规避危险。

3.2.2 理解信息

在现场施工中,针对参建人员进行必要的事前教育,增强参建人员的忧患意识,从而帮助其在现场环境中准确快速地识别危险因素,降低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概率。

3.2.3 思考应对

在地铁施工中,不断强化现场参建人员应对危险知识的学习,重点强调以冷静的思维应对危险,这对在危险发生时第一时间规避或降低危害十分有效。另外,他人的不安全行为也会对参建人员的思维和应对危险因素的能力有一定影响。在实际施工中,工人通常会效仿其他工友或管理者的安全行为,这对帮助其规避危险也有一定的帮助。所以现场参建人员尤其是管理者一定要规范自身行为,为其他工友做正确的示范,这样能够在危险发生时使更多工友能冷静应对。

3.2.4 选择应对

工人往往会选择更快捷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忽视了对自身安全的考虑,选择了对自己伤害大的不安全行为。当工人认为风险程度是在自己可控范围内,工人就会采用直接省力的方式完成任务,因此,施工中首先要端正工人的动机。同时,还应该完善工作场所中的安全设施,如果安全设施缺失,及时工人有应对风险的能力,也不能有效而及时的处理突发事件。

4 结论

地铁是一项复杂程度较高的工程类型,施工安全十分关键。在上文中,我们对基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地铁施工安全管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实际工程建设中,需要能够做好不安全行为因素的把握与控制,保障工作的安全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陈伟珂,王炳淳.基于SEM的地铁施工不安全行为与认知关系的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5(03).

[2]陈伟珂,孙蕊.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地铁施工工人的不安全行为管理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4(06).

[3]赵宇康.地铁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四川水泥,2016(06).

[4]陈浩.关于地铁施工问题的思考[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6(17).

[5]梁珽旺.浅议地铁施工对城市的危害及防治[J].科技创业家,2013(21).

[6]陈伟珂,蔚朋,杨保兰,张铮燕.地铁施工灾害警情诊断与可控度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11).

猜你喜欢
工人施工人员人员
为了不吃预制菜,打工人有多努力
建筑现场施工人员的工匠精神培育
让刑满释放人员找到家的感觉
不得与工会组织任职期内人员解除劳动合同
调配工人
基层关工人的梦
基于GPS技术的施工人员区域调车机管理系统的研究
宁波港公安局对镇海化工区施工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
急救人员已身心俱疲
一名关工人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