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艳卓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李志强
材料中的两只老虎都对彼此的生活很向往,但当它们真正换位去生活时却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它们虽然获得了自己所向往的自由和安逸,但它们并没有适应不同环境下的生活。由此可见,你所向往的不一定是最美好的,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走过古今中外的历史长河,许多名家伟人都是在寻求最适合自己的事业上取得成功的。或许你向往飞翔,但天空给不了你大地的安全感;或许你向往原始森林,但原始生活给不了你信息时代的安逸;或许你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塑造不出这个时代应有的人才。
在寻求适合的道路上,陶渊明与隐居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年轻的时候做过官,但因为自己的刚正不阿实在与官场不符,所以屡次遭贬。后来,他意识到官场并不适合他,便开始了隐居的生活。隐居之后,陶渊明的本性得到了释放,愉快地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倘若陶渊明不去寻求适合自己的生活,他还会作出如此多赞美田园的诗篇吗?
在寻求适合的星空下,运动员摇身转变为艺人而璀璨发光。有这样一位运动员,他每天都刻苦地训练,但成绩总追不上别人。他努力了一年又一年,仍不见效,于是他放弃了运动而选择了演艺事业,就这样他在演艺界一炮走红,发展得很顺利。倘若这名运动员不去寻求适合自己的事业,他应该还会在运动场上一次又一次失利吧!
在寻求适合的大门前,材料中的老虎迷失了方向,它们只是向往着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而忘记了适合自己的东西。从笼子里出来的老虎在旷野里奔跑时忘记了自己本适合安逸,走进笼子的老虎在三餐无忧时忘记了自己本适合广阔的田野。
朋友,请记住,不要一味地去追求你所向往的,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其实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
评析
这篇作文有什么问题呢?值得大家注意的是,文章的“样子”像议论文,而没能在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上下功夫。下面就来分析该文的行文逻辑问题,这也是学生在写作中常见的问题。
(1)运动员事例引述无效。论证引述的论据应当是确切的。其姓名、籍贯、事例、時间、地点、出处等等均应接受读者的考证和检验。该文中的运动员连姓名都没有,读者有理由怀疑这是作者编造的,不足为凭。这样的论据违背了论证需要理由充足的原则。
(2)论点缺少客观性。作者的观点——“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里的“最”字,作为夸张性情感表述是可以的,而作为真实的客观评价却是不妥的。准确地说,作者的本意应该是“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这句话,是作者评判事物的一个前提性原则,他以这个理念作为标准衡量事物。他的推理思维过程是这样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适合自己;所以,××是最好的。
作者的错误在于以“适合自己”为标准、为核心,因此这个判断事理的大前提就不具有客观性。如果他的“适合自己”与客观实际相“适合”,那么,他的“好”就会被社会公认。如果他的“适合自己”与客观实际不“适合”,被他判断的事物是“好”乃至“最好”,就都不具有客观性,而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尤其是在客观比较中不会得到公认。比如,在十字路口,路呈现直角两条直角边的形态,但有人抄近道不走直角边,而是走斜边,于是往往在草坪上或庄稼地里踩出小道来。从省时省力的便捷讲,这样做是适合自己的,但伤害了他人或公众的利益。所以,这个判断就不具有客观性,因此这样的判断很难获得社会认可。
所以,“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是实事求是的判断,而是“实事求实”的判断,这种“求实”存在着“主观”与“客观”评价上的差异、矛盾,不具有普遍性。再以此论回顾“两虎换位”材料:笼中虎的处境本来就不好,虽然三餐无忧,但无自由,那本不是百兽之王的归宿。可它一直生存于人工饲养之下,它“适合”活于这种环境,是无奈的,是务实的,绝不是“最好的”。它渴望改变,渴望脱离这个环境,是天经地义的。所以,由此材料推导不出“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一结论。
(3)“归隐”并非陶渊明的“适合”。我们再看学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文中所引陶渊明辞官归隐的事例,这绝不是陶渊明“最好的”选择,不是他的“适合”。陶渊明的德与才很“适合”为官,为国为民效力,他常常高歌“猛志固常在”,由此可见他内心的情感。但现实的官场不容他,他的归隐实际是被迫的、无奈的,环境使他志无所施,报国无门。所以,用陶渊明这一事例也不能论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况且这种掉书袋,很多学生都在用,也会让人觉得没有什么味道了,判卷老师审美疲劳了,分数也就不会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