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再发
摘要: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日益突出,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特点,严重制约了大学生成长成才。习近平总书记在扶贫治贫领域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内涵丰富,其“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扶贫理念,对于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深刻的启迪和现实指导价值。在面对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时,高校应树立“精准扶贫”理念,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环节下功夫,助力精神贫瘠大学生有效实现精神脱贫。
关键词:大学生;精神贫瘠;精准扶贫;精准识别;精准管理;脱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7)03-0108-06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高度出发,先后就加快扶贫开发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精准扶贫”战略,其扶贫思想进一步丰富、拓展。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对扶贫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是当前及今后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其扶贫思想不仅蕴含经济层面的精准扶贫,还应包含精神的扶贫、教育的扶贫,在当代社会,其“精与准”的思想、理念对于精神、教育的扶贫意义重大。
当代大学生的精神状态总体上呈现出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特征,但在多元社会思潮和多元价值观激荡交织的背景下,部分大学生存在着理想信念淡化、价值取向出现偏差、不良心态滋生、心灵上空虚堕落等精神贫瘠问题,且这一问题有进一步扩大、蔓延的趋势,这不得不引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警惕。由于精神贫瘠具有特殊性、复杂性,其表象既有群体共性,又有个体差异性。因此,习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对于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精神贫瘠者实施“精准帮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为此,高校应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内涵,把握其理论精髓,针对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开展创新性的“精准帮扶”工作,助力精神贫瘠者脱贫。
一、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的深刻内涵及启示
贫困问题是个全球性问题,人类文明发展史亦是一部扶贫反贫的战斗史,但传统意义上的扶贫更多地是单纯从经济的角度出发,解决经济方面的困难,可谓“授之以鱼”却未“授之以渔”。
而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的认识有更深入的思考、见解,在其《摆脱贫困》一书中,习近平总书记首先对贫困的内涵进行了再认识与辩证思考,强调要克服只从经济层面单向度地理解贫困的认识。该书的开篇《弱鸟如何先飞》中提出:“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1]1该书的跋中再次强调:“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繁荣富裕之路。”[1]161《摆脱贫困》一书就是从经济、思想、思路等方面来认识分析贫困,进而提出治贫、扶贫、脱贫的一系列思路和方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并为此提出了六大要求,即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2]六个精准是扶贫工作的本质要求,也是做好精准扶贫的关键所在。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在于脱贫,其核心点在于“精准”,即要做到“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3]。“精准扶贫”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不仅体现在扶贫开发上,而且也应包含在社会工作的各个方面,比如教育、医疗、社会管理等等。
在教育领域,国家提出和正在实施贫困生的“精准资助”工作,目的在于实现精准识别贫困生,精准帮扶贫困生,精准做好贫困生的“扶贫和扶志”。但这个精准资助涵盖的范畴为贫困生群体。诚然,贫困生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精准帮扶”,但诚如习近平总书记认为的“信念和信心的贫困”是致贫的关键因素,[1]55而这种“信念和信心的贫困”并非只存在于贫困生群体,其他的学生群体也存在该问题和现象,即这种“信念和信心的贫困”应涵盖到各类“精神上贫瘠”的学生群体,而并非仅指经济上困难的学生。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不仅是当前和今后扶贫、治贫、脱贫工作的指导思想,其蕴含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实效精准”等思想精髓对于高校推进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尤其是实施“精准帮扶”,助力精神贫瘠大学生实现精神脱贫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二、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的表现
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竞争、压力接踵而至,也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日益多元多样。尤其在不同社会文化、不同价值观的相互激荡和冲击下,一些腐朽、落后、蕴含西方意识形态的价值观不断涌入和侵袭高校,加上社会不良风气的蔓延、影响,致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也产生变化,大学生精神世界的贫瘠问题日益突出,同时也带来了各种问题和危害,亟须引起重视和有效化解。这些精神贫瘠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理想信念淡化
对于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就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4]当然这句话也适用于广大的青年大学生,因为青年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缺失,不仅影响自身的成长成才,也关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进步。
当前大学生精神贫瘠的首要表现就是部分大学生理想信念淡化、缺乏远大奋斗目标。理想信念淡化主要体现为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感到迷茫、丧失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产生怀疑,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关心、怀疑,甚至极个别学生受不良风气影响,在内心深处否认党和国家取得的辉煌成就,片面夸大党和国家在改革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更有甚者被国外敌对势力利用、控制等。[5]缺乏远大的奋斗目标主要体现为部分大学生缺乏“家国情怀”,學业目标模糊、内生性动力缺乏、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功利化倾向严重等等。如部分学生学习目的在于满足虚荣心,并非为了获得学业和技能水平的提升;部分学生不能将自己的奋斗目标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紧密相连,缺乏为民族、国家和社会努力奉献的精神和责任感;部分学生得过且过,满足于随大流,存在只求不补考、不挂科,为毕业混文凭的消极心态。
(二)价值取向出现偏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每个公民尤其是青年大学生应该为之努力的个人层面价值准则,但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不少令人忧虑的问题、现象。在爱国方面,部分学生认为爱国是虚幻、缥缈的,在一些问题、事情上不能理性表达爱国情感,甚至受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影响,个别学生崇尚西方政治体制,被西方所谓的民主蒙蔽,对社会主义制度表示怀疑、不满。在敬业方面,部分大学生不能专注于学业,而是沉迷于网络、沉迷于游戏,沦为手机控,甚至极个别的学生参与赌博、诈骗、吸毒,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使自己的人生过早蒙上阴影,辜负了大好青春。在诚信方面,部分大学生诚信意识淡薄,失信行为时有发生,比如部分学生在申报有关资助项目时,开具虚假证明;在助学贷款中失信违约;在申报奖学金或荣誉时,提供虚假材料;在学业上弄虚作假,作业抄袭、作品模仿、考试作弊、毕业论文或设计剽窃他人成果;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满足高消费支出千方百计以各种理由向父母要钱,为了一些不必要或者无意义的杂事、小事虚构请假理由等。在友善方面,部分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在与同学交往中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友善”,比如个别学生为争取一些小利益,对待同学不是互帮互助,而是尔虞我诈,甚至采取虚假告发、打击报复的手段;近年来时常发生的“校园贷骗贷事件”,即个别大学生置“诚信和友情”于不顾,利用同学之情,盗窃同学身份信息骗取高利贷,而违约的后果或造成的其他恶果却由同学或他人承担的行为,暴露出个别大学生为了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自私自利的品质。
(三)不良心态滋生
不良社会心态的滋生和蔓延也是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之一。不可否认大学生社会心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乐观的,表现为成熟自信、务实进取、追求个性、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多元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的激烈碰撞中,一些不良社会心态在大学校园内也在不断滋生和蔓延,主要体现为:一是焦虑与浮躁心态。当前大学生的学业、就业、情感、生存等压力不断加大,在各种压力短期内无法缓解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焦虑、浮躁心态,幻想通过捷径获得成功。如部分学生学习不为求学问而为求学分,不潜心钻研却投机取巧,心高气傲、心浮气躁,不愿干苦活、累活。二是炫耀与仇视心态。当前贫富差距明显,阶层固化日益严重,不同“二代”的生存发展境况迥异。一方面,既得利益群体炫耀背景、关系、财富等,反映出既得利益阶层扭曲的价值观和日益膨胀的炫富心态;另一方面,社会弱势群体受困于就业难、住房难、看病难等现实重压,对强势阶层群体奢侈的生活、飞扬跋扈的行为及一些不公的社会现象日益产生不满、仇视的心态。而不论是炫耀还是仇视等皆是不良心态的体现,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三是冷漠与偏激心态。受不良风气、不公现象影响,部分学生产生“人心难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导致交往之间缺少真情、友善和信任,而多了功利、生疏和冷漠色彩。由此带来的后果就是麻木、不信任,甚至是偏激、残忍。如见诸媒体的大学生轻生案例,折射出他们对生命缺乏敬畏、对生命意义认识偏激。同时部分学生群体中存在的自卑、颓废、无聊等消极心理,也是不良心态的表现。
此外,大学生精神贫瘠还表现为部分大学生责任感淡化、人格不健全、道德品质下滑、艰苦奋斗精神丢失、自立自强意识缺乏等等。这些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成才,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以“精準帮扶”助推精神贫瘠大学生精神脱贫
近年来,高校大力推进和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解决大学生精神贫瘠方面成效显著。但在复杂多变的形势和条件下,大学生精神贫瘠仍然面临诸多问题,需要树立新的理念,寻找新的途径和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的解决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树立“精准扶贫”理念,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等环节上下功夫,助力精神贫瘠大学生精神脱贫。
(一)精准识别——客观呈现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
“精准扶贫”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及其区域分布、贫瘠程度、致贫因素等。[6]反映在精神贫瘠大学生脱贫问题上,其关键点就在于必须精准识别大学生精神贫瘠的对象、范围、类别、致贫原因。由于经济和物质的贫困某种程度上可以用定量分析来识别,可依据不同地区相应的贫困标准、类别,设置一般贫困、中等贫苦、特别贫困等贫困层级,而精神世界的贫瘠更多地蕴藏在人的思想和内心世界,较难用定量的方法进行识别,难以用较为固定的划分标准来判定,而更多只能从交流、行为和心理等方面来识别、分析和判断、归类。为此,在识别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方面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成本。
1.牢固树立“精细化”的识别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识别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上,应该做到思想重视、工作细致、了解深入、方法得当。大学生精神贫瘠的类型、表现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既有一般表象的贫瘠,也有深层的区别;既有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问题,也有心态、人格等方面的偏差。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将帮扶大学生化解精神危机、实现精神贫瘠有效脱贫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和职业使命。
2.坚持“精、深、细、准”的识别方法
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虽然难以定量测量和识别,同时又与思想教育工作者个体知识水平等紧密相关,但只要坚持“精、深、细、准”的识别方法,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就能切实掌握学生的思想倾向、心理状态、价值取向和精神状况,并在深入交流、多方信息反馈的情况下进行归类和程度判别,建立相应的大学生精神贫瘠信息库。当然信息库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诸如要考虑到学生的自尊心、敏感度,对个人隐私等问题不宜公开,只能将其作为教育工作者针对性帮扶教育的依据。并且由于学生的思想等均处于动态变化中,信息库也必须体现实时更新的状况。
3.“精准分析”致贫因素
大学生精神贫瘠有共性的社会因素,但更多的是个性的、差异化的因素,即每个学生精神贫瘠的类型不同,原因也不一样。为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在注重分类的前提下,通过掌握详实的信息,尤其是通过了解掌握个体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交往对象、日常喜好、思想和行为的连贯性表现等,尽可能准确地识别学生精神贫瘠的类型、程度、致贫因素,并进行建档,针对致贫因素进行归类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拟定帮扶方案、采取有效的帮扶举措,开展有针对性的精准帮扶。
(二)精准帮扶——助力精神贫瘠大学生实现精神脱贫
在精准识别大学生精神贫瘠的现象、类别、程度和致贫因素的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应拟定帮扶方案,采取针对性帮扶举措。同时由于导致大学生精神贫瘠既有共性的因素,也有个体的差异化因素,因此,在精准帮扶的举措上既要强化面上的教育引导,也要注重点上的精细化个体帮扶。
1.强化理想信念引领
大学生精神贫瘠的重要原因就是理想信念淡化、缺失。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永恒的主题,也是有效解决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的关键突破口。为此,高校应深刻认识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注重整合教育力量,创新教育内容,搭建有效的教育平台,实施接地气的教育方法,构建精准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引领体系,引领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和崇高目标。可通过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切实感受、体会社会主义伟大成就,引导学生了解先进思想、吸收先进理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注重讲好中国故事,引导学生在理性客观的分析比较中增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同时,注重引导学生将个人的发展、个人价值的实现与远大目标紧密相连,帮助学生摆脱理想信念是“假、大、空”的这一误区,使其认识到理想信念与每个人是息息相关的。此外还可通过谈心、交流、家校合力等途径进行帮扶,做到理想信念渗透的精、细、准,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到学生生活的每个领域、细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生的成才观、幸福观等具体教育中,引导学生补好“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为学生成长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在理想信念的教育引领中,尤其要创新方式方法,比如可通过生动活泼的案例等进行教育,让学生通过体验进行比較,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适当开展艰苦奋斗和挫折教育
顺境容易使人松懈,丧失前进和奋斗的目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消费支出基本都有保障。家境优越的学生,在生活无忧的情况下,容易走入“金钱是万能的”这一误区,并以此炫耀而丧失个人的精神追求;而家境普通或困难的学生也由于基本生活有保障,加上受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容易滋生不良的心态。为此,高校和家庭都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和挫折教育。尤其应注重家庭教育,父母应注重依据个体的情况,注重引导在顺境中成长的孩子增强艰苦奋斗的精神,强化居安思危的意识,并适当开展挫折教育、逆境体验,强化学生抗挫折、抗压力、抗失败的意志力,强化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追求,在这方面,家庭的教育和引导作用是学校所无法替代的。同时,学校也可通过自立自强典型的树立、宣传等开展励志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成才观等等。
3.完善心理干预和帮扶体系
大学生精神贫瘠还表现为各种不良心态的滋生和蔓延,这容易导致大学生心理向不健康的方向发展,严重的会形成心理疾病、精神障碍,甚至付出不可挽回的生命代价。为此,完善心理帮扶体系,建立个性化的心理帮扶机制,加强心理帮扶和干预的针对性和效果也是解决精神贫瘠问题的有效手段。首先,强化普遍意义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健康的心理。其次,采取个性化的心理精准帮扶措施,对不良心态严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心理干预和帮扶,通过整合力量、早介入、早干预有效地引导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塑造健康品格。最后,健全动态的跟踪反馈机制。不良心态、心理问题一旦产生,即使已经改善、解决,但随着各种主客观因素、条件的变化,其仍可能复发甚至更为严重,为此,对该类型的学生必须建立完善的动态跟踪反馈机制,确保帮扶的精准、持续和有效。
4.建立多层次一体化的精准帮扶体系
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社会层面的、学校层面的、家庭层面的、个人层面的等。为此,在帮扶大学生精神脱贫的“精准帮扶”过程中,需要整合各方的力量。在国家和政府层面,需要从顶层设计重视整个民族的精神引导、主流价值观的确立和弘扬、科学理论和先进文化的传播,以此净化社会风气,引导社会和民族的价值信仰。在社会层面尤其是媒体舆论方面,要注重强化媒体的责任担当意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面对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时,必须强化媒体和媒体从业人员的责任担当意识。引导媒介不应一味追求吸引眼球,以追求收视率、关注度、经济效益等为主要目的,而应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舆论宣传、引导中,积极营造科学、正确、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大众媒体的管理与监督,在政策、法规上予以规范,对于具有明显欺诈行为,宣扬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攀比倾向、失信行为、堕落行为等危害学生健康成长的广告、电视、电影节目等予以坚决取缔,并对其进行严惩、规范、整顿,督促新闻媒介主动引领健康、向上的舆论导向。
此外,在实施大学生精神贫瘠精准帮扶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精神贫瘠问题的特殊性、敏感性和隐私权等问题,既注重普遍的教育帮扶,更要注意不随意贴标签、划界限,实施个性化、差异化的精准帮扶。
(三)精准管理——实现脱贫成效的可持续
“精准管理”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涵之一,即要对贫困对象的脱贫进展、扶贫主体的帮扶措施、扶贫的成效等实行全程化、立体化、信息化、动态化监管,以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精准管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意义重大,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差异性尤其需要“精准化”的管理。
1.建档立卡,动态管理
精准管理要求对帮扶的对象实施建档立卡,并进行动态更新管理。鉴于大学生精神贫瘠的类型较多,具体实施帮扶的一线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建档。
大学生精神贫瘠的表现形式多样且复杂多变。其精神贫瘠的表现有理想信念淡化、责任感缺失、价值取向偏差、不良心态滋生、道德品质下滑、艰苦奋斗精神弱化等。为此,在对精神贫瘠的大学生分类建档的基础上,必须进行持续跟踪、更新,包括数据信息的完善、帮扶成效的体现、阶段的分析、程度的变化等等,做到有进有出,不断提升建档立卡的水平和质量。
2.建章立制,强化监督
精准管理的顺利实施需要制度的规范、保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依据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新特点,结合大学生精神贫瘠帮扶特性和现实需要,建立较为完善可行的精准管理跟踪、监督、反馈机制,对帮扶主体的帮扶举措、手段、进展以及学生的脱贫进展情况进行立体化、动态化监管。同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既要考虑制度的刚性要求,也要考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柔性问题;既要考虑学生群体面上问题的帮扶成效,也要考虑特殊学生个体点上问题的帮扶成效。
3.精准考核,注重实效
精准帮扶的成效需要进行检验考核。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弄清学生精神贫瘠是否脱贫面临诸多的困难和问题,有些甚至是难以解决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精神贫瘠的帮扶成效不需要考核。反之,精准扶贫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恰恰是需要注重个体化的帮扶成效,尤其是个体脱贫对象的认同性。对大学生精神贫瘠进行精准帮扶的成效要从学生个体的阶段性思想、行为和心理表现来考核、评价,尤其要注重学生在精神动力、学习目标、生活细节、文明行为、品质养成等方面的表现和变化,并设置合理的短期、中期和长期考核期限。此外,还可以建立成效反馈的第三方评估考核机制,强化对学生精神贫瘠“精准帮扶”脱贫成效的考核、评价。
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有不同的表象、类型,其致贫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复杂的。高校应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树立新理念,创造新方法,对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实施精准帮扶,助力大学生精神脱贫。
四、结束语
在社会转型期,身处“象牙塔”的大学生受多元社会思潮、不良社会风气、意识形态争夺渗透、贫富差距变化等因素影响,其精神贫瘠问题日益显现,并呈现不同的表象、特征。精神贫瘠问题严重影响了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追求、远大目标确立、正确价值观树立、健全人格塑造、健全心智发展等,轻者导致大学生丧失进取之心,重者导致大学生精神世界崩溃,这些都严重束缚了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成才。当然大学生精神贫瘠问题不是某个时代特有的,它在每个时代均有存在,只是在不同时代,其群体、程度、类型等受各种因素影响而表现不一。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思想,对于高校帮扶精神贫瘠大学生实现“精准脱贫”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结合精神贫瘠问题的特殊性,认真分析大学生精神贫瘠的类型、原因,按照“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的要求,本着“精、细、实”的工作原则,助力精神贫瘠大学生有效实现精神脱贫。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摆脱贫困[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
[2] 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77-302.
[3] 庄天慧,杨帆,曾维忠.精准扶贫内涵及其与精准脱贫的辩证关系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6(3):6-12.
[4] 习近平.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学习时的讲话[M]//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6-20.
[5] 李强.大学生“精神贫困”现象分析及解决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5):60-61.
[6] 刘占勇.精准扶贫思想内涵特征及对扶贫实践的启示[J].江汉学术,2016(4):5-11.
责任编辑:赵 玲
Reflections on 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Poverty and Alleviation
Measur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WU Zaifa
(Software College, 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 Fujian 350108, China)
Abstract:College Students spiritual poverty has become an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roblem with diverse and complex characteristics and has restricted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The idea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ropose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especially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concept of "precise identification, precise helping, and precise management" has profound inspiration and practical guidance valu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set up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concept and help college students lift themselves out of spiritual poverty through precisei dentification, helping and management.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spiritual poverty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precise identification;precise management;poverty allevi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