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潮州笔架山窑的装饰工艺
——以潮州市博物馆馆藏实物为中心

2017-07-10 07:30黄舒泓
客家文博 2017年2期
关键词:刻划青白定窑

黄舒泓

宋代潮州笔架山窑的装饰工艺
——以潮州市博物馆馆藏实物为中心

黄舒泓

潮州北宋笔架山窑经过多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标本和器物,它们都收藏于潮州市博物馆。本文通过对这些出土器物的胎釉、刻划花、雕塑等装饰工艺的解读,并将笔架山窑运用最广泛的刻划花工艺与同时期定窑及湖田窑的刻划花工艺进行对比,探究笔架山窑与定窑及湖田窑的关系,从而揭示笔架山窑刻划花工艺的独特之处,并对笔架山窑刻划花工艺的发展进行了探源。

宋代 笔架山窑 刻划花 雕塑

宋代,随着潮州人口的增加,人稀地广的局面逐渐改变,促使潮州经济全面发展,发展农业成为首要任务,而兴修水利是发展农业的基础。此时期潮州的北门、南门、江东、东厢相继修筑堤防,三利溪排灌设施也于宋元祐间(1086-1094年)开始建设,逐步为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交通建设紧随其后,驿道的开设、广济桥等桥梁的架设和水道的开凿,为盐业及陶瓷业等手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1。潮州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尤其是笔架山一带。笔架山的山体坡度适宜建造大型的龙窑,周围茂密的山林为笔架山窑群提供充足的燃料。横贯城区的韩江从笔架山下穿流而过涌向南海,为笔架山窑产品的运输提供交通条件。同时,中原战乱带来的人口南迁,使北方先进的制瓷技术传播至南方。笔架山窑在内外有利因素的促进下成为宋代潮州陶瓷业的代表,其产品具有器型种类繁多、制作技术精良、装饰工艺多样等特点。

一、宋代潮州笔架山窑的装饰工艺

自1954年至1987年,潮州市博物馆和广东省文物部门经过多次的考古调查,于笔架山发现并发掘了11座龙窑和阶级窑,出土了大量的北宋瓷器标本和窑具,历次的出土物大部分收藏于潮州市博物馆。出土器物中,以日用器比重最大。主要有碗、盘、碟、盏、杯、盒、罐、钵、灯、壶等;陈设器有佛像、人像、炉、瓶等;文房用具有水盂、水注;玩具有骑马人、狗仔、狮仔等。釉色分白、青白、青、黄、酱褐等。装饰以刻划花为主,纹饰有卷草纹、蕉叶纹、水波纹、莲瓣纹等。其次是雕塑、贴花、镂空和褐釉彩绘。笔架山窑大部分灯及炉的装饰工艺集划花、雕刻、贴塑、镂空于一体。由此可看出宋代笔架山窑产品器型之丰富,工艺之精良,纹饰之多样。这些器物借助刻划花、雕刻、镂空、轮制弦纹、贴花堆塑等工艺手法而大放光彩,其纹饰生动自然,层次丰富,线条流畅,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显出南方秀气雅致的工艺风格,深受时人的喜爱而大量外销外销。

下面就笔架山窑装饰工艺中最常见的胎釉色、贴塑、刻划花工艺进行分析。

(一)胎釉色

笔架山窑器物胎色可分为白色、灰白色、灰色、灰黄色及红黄色。瓷土主要来自附近的水缸山及飞天燕山,这两处都属于优质瓷土矿。以飞天燕山瓷土为例,它的化学成分主要为氧化硅和氧化铝,其中氧化硅占77.64%,氧化铝占16.65%,其他氧化钠及氧化钾的含量也偏低,氧化铁含量只有0.75%。这样高硅低铁的瓷土经淘洗和捣练便可直接进行瓷器制作,所制产品胎质白净、细密、润实,但在烧制温度不足时,却容易导致胎体的玻化程度低,露胎部分略有粗糙感。

虽然笔架山窑有优质的瓷土来源,但是由于窑场的窑户众多,瓷土来源不一,加上淘洗技术不同,窑温控制不稳定,所见出土物质量未尽相同。胎呈白色的,瓷土氧化铝含量高,淘洗精细,耐高温烧成,玻化程度高,胎质白净致密。胎呈灰色及灰白色的,部分有少许黑色杂质,烧成温度偏底,玻化程度较低,胎质润实,露胎处有明显的粗糙感,带有粉白色或灰白色斑点的未熔物质,这种特征,是鉴定笔架山窑灰色胎体瓷器的重要依据。笔架山窑的青白釉、酱褐釉器物以胎色白净、胎质润密坚致、胎体薄且均匀者为上品,但总体上由于烧造温度较高,不论是白色胎体或灰色胎体,胎质都较坚致,瓷化程度高,敲之声音清脆响亮。2

笔架山窑器物釉色有白釉、青白釉、青釉、黄釉和酱褐釉五种。根据窑址发掘物统计:青白釉占43.15%,多数是青白色。白釉的色泽并非纯白,多数为白中泛灰,白中泛青。青釉以青色为主,釉层多厚而浊,且釉色不均匀,最深的呈青褐色。黄釉一般为黄中泛青,故也称青黄釉,釉质温润,釉层较薄,也有酱黑色中带少许的褐色窑变。3著名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先生早年考察笔架山窑后,发表的《从几件瓷造像谈到潮州笔架山窑》一文指出:“佛像釉色介于定窑与湖田窑之间”。4笔架山窑的青白釉瓷与同时期湖田窑青白釉瓷相比,釉色偏淡,透亮度不够;白釉瓷与同时期定窑白釉瓷相比,釉色欠缺乳白感;青釉瓷近似同时期越窑的青瓷;黄釉釉层薄,有透亮感。由此说明笔架山窑产品的施釉工艺可能受定窑、湖田窑的生产工艺所影响。5

(二)雕塑工艺

笔架山窑的雕塑工艺基本可分为贴塑、雕刻、堆塑、镂空四种形式。

贴塑 是以模印装饰纹样之后贴于器物之上,主要运用于二系壶的二系,以及一些莲花炉炉身下部多层莲瓣的制作。其工艺为先模印花卉纹样的泥片,再用泥浆粘贴在已成型的器物坯体上,器盖的顶饰是以捏塑装饰图形后用泥浆粘贴上。如青白釉贴花三联盒,盒体由三个大小相当的圆形子母口小盒相连而成,连而不通,盒面贴塑折枝花纹。又如青白釉双系瓜棱壶,肩与颈之间相对两侧为把和流,另两侧各贴一印花系。

雕刻 主要用于炉身、灯盘的莲花瓣制作,以及鱼形壶或者凤首壶之类器型的制作上,所刻出的莲花瓣棱角锐利刚劲。如青白釉凤首壶残件,雕塑制作刀法娴熟,流畅有力,凤头上雕塑出嘴、眼、睫毛、还有翅和尾,尾的上面塑如意云,是笔架山窑雕塑瓷器的难得精品。又如青白釉鲤鱼壶,鱼身模器的难得精品。又如青白釉鲤鱼壶,鱼身模印出鱼嘴、鱼牙、鱼眼、鱼鳃、鱼鳍和鱼鳞、鱼尾,造形逼真,工艺娴熟,这种成熟的雕刻工艺是笔架山窑的典型特征。

堆塑 是以釉料堆五出筋或六出筋纹于碗、盘、碟的内壁上。如青釉花口六出筋划花碗,口沿有六个凹花口,由凹口向内壁凸起六条出筋的白色釉线,内壁的上部和底部分别轮制二道弦线,并在底部的弦线内划刻六瓣花纹,是笔架山窑的精品。又如青白釉六出筋花口盘,口沿有六个花口,内壁与花口对应六道以釉料堆塑的出筋纹,盘心微凸弦纹一周。

镂空 是在炉、灯的底座、灯芯孔、水注镂空成二孔、弧线三角形孔或多圆孔,增加器物的实用性和立体感。如酱黑釉双联水注,由二小罐各自独立挖孔对接贴合而成,安上流、嘴、把手,粘贴直纹扁条系,另一罐贴上六系,造型自然成趣。又如青白釉石榴形灯心残件,肩部透雕十圆形孔。

图1 青白釉麻姑进酒壶

笔架山窑的炉、灯、人物壶集多种装饰工艺于一体。以炉、灯的莲花瓣雕塑纹最具特色,有浅刻纹、浅浮雕、高浮雕及贴塑等表现技法。如麻姑进酒壶(图1),施青白釉,刻划花、雕塑、褐彩装饰。壶身麻姑衣服上的划花纤细柔美,衣褶刻划有力而不失垂坠感,丰富了人物的美感和动感。又如笔架山窑的莲花炉(图2),莲花瓣有单层和多层,高浮雕制作工艺独到,在胎体上直接剔花,构图匀称、花瓣轮廓清晰、立体感强,显得庄重。从笔架山窑出土的雕塑莲花瓣器物看,其捏塑技法及造型工艺不逊于同时期国内名窑的同类产品,笔架山窑的莲花瓣纹捏塑工艺尤为简洁有力,技艺堪称一流。6

(三)刻划花与工艺

随着海外市场需求的变化,笔架山窑产品的装饰工艺变得丰富多样,其中以刻划花工艺的运用最为广泛,基本见于所有器型。划花装饰是以纤细而尖锐的工具划出纹饰,线条流畅、淡雅明朗,手法熟练、随意而没有丝毫造作之感。划花用力轻柔而划痕较浅,刻划花刀法有类似湖田窑所表现的一边深一边浅的“半泥刀”法、凸显犀利的一面,但刻划线条柔和,不失简朴自然风格。刻划花纹饰的构图有的简练流畅,也有的繁密细腻,其刻花刚劲有力,整体感觉生动活泼而具画意。在刻划纹饰中多辅以篦划、篦点纹来增加纹饰的层次感和质感,突出主体的花纹图案。

纹饰内容以弦纹、单双线花瓣纹、卷草纹、花草纹、平行斜线纹为主,辅以篦纹、水波纹、摩羯纹、莲花瓣纹等。大部分的日用器如碗、盏、盘、碟都以划花、刻花、刻划结合为主,线条较浅,成熟流利。宋代制瓷工匠这种娴熟快速的刻划花工艺,充分体现出自由创作所产生的美感。例如碗的装饰,碗心划弦纹与外壁划斜线纹、菊花瓣纹、碗心划篦纹一周。盘内壁划双线花瓣纹和蕉叶纹、盘里划卷草纹、摩羯纹(图3)。碟内壁划篦划、篦点纹。壶的颈下雕刻莲花瓣纹、青白釉喇叭口瓜棱壶肩部刻划一圈菊瓣纹、凤首壶刻划出凤的嘴、眉毛、翅膀和凤尾(图4)。鱼形壶的鱼尾部分刻划鱼尾纹。陈设器刻半浮雕莲花瓣纹、划出较浅的莲花瓣纹、刻莲花瓣纹,这种成熟的雕刻工艺是笔架山窑的典型特征。塑像类器物刻划人物脸部细节、衣褶、梅花衣纹、胡须、毛发。

图4 青白釉褐彩凤首壶残件

笔架山窑器物的装饰工艺,在唐代瓷器的装饰手法基础上,胎釉和烧造技术都得到提高。装饰工艺多样且精良,部分器物装饰工艺集刻划花、贴塑、彩绘等多种技法于一体,是笔架山窑装饰成熟工艺的代表。

二、笔架山窑刻划花工艺与定窑、湖田窑刻划花工艺的关系

据陈万里先生的研究,笔架山窑的施釉工艺很可能受定窑及湖田窑影响。那么,笔架山窑运用最广泛的刻划花工艺有没有受到以上二窑的影响,下文通过三窑的刻划花工艺对比来探讨。

刻划花是宋代定窑瓷器的主要装饰方法之一,对南北瓷窑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宋代民窑曾大量仿烧定窑的瓷器。定窑刻划花在北宋早期的构图纹样简单,中晚期的刻划花装饰呈现出秀丽典雅、生动活泼、精美绝伦的独特风格。划花以篦状工具划出简单花纹,线条刚劲流畅、富于动感。莲瓣纹是定窑瓷器上最常见的划花题材,纹饰富于变化。刻花、划花和篦划、篦点工艺结合运用装饰器物,讲究对称,构图疏朗有序,定窑刻花器还习惯于纹饰的轮廓线一侧划细线相衬,以增强纹饰的立体感。湖田窑在宋代以烧青白瓷为主,装饰上也以刻花、划花、篦划纹等技法为主。北宋中期以后,笔架山潮州窑产品的刻划花、篦点及篦划纹饰大量出现,制作工匠运刀舒展,图案饱满、繁而有序、层次丰富。

笔架山窑刻划花工艺在刀法上,采用“半泥刀”法,刻线刚中带柔,既有模仿北方定窑的手法,也有模仿南方景德镇湖田窑的手法。如释迦牟尼像、素胎女人像等人物衣褶刻划线条深刻犀利但不失柔和的感觉,充分体现出人物的形态和衣服的质感,增强了人物的神韵。碗外壁的菊花瓣纹、盒子外壁的瓜棱刻线,刀法力度雄健,手法纯熟,把自然的生命力赋予于日常生活用品。凤首壶上的凤眼、眉、冠、翅膀、凤尾的刻线更显生辣,形象活灵活现,装饰于壶颈上,给人以灵动的感觉,足见制作者功底,是笔架山窑刻划花技法的另一绝妙之处。笔者在清洗瓷片时发现,将带刻划纹饰瓷片放于水中观赏更显灵动、更具生命力,纹饰有遇水即活的感觉,从中我们可领略到笔架山窑刻划花工艺神奇的一面。

在画面构图及布局方面,笔架山窑刻划花纹饰有的繁密细腻,有的简单草率。器型装饰大多简单,其手法快速流利,宛如绘画家的速写画,但不失线条畅快、刀法精准、画意自然的特色。如碗、盏、碟、盘等器物的内壁,工匠持细小的工具、犀利的刻刀,以潇洒而娴熟的手法,带着抒情而充满画意和写意的笔法刻划出构图纹饰。器物内壁刻划简单的几笔卷草纹、单双线花瓣纹、花草纹,外壁刻上菊花瓣、斜线纹等都具一气呵成的特征,给普通的日用器带来勃勃生机,赋予美丽的神韵。笔架山窑也有纹饰精美、构图繁复的刻划花器物,如青白釉敞口碗,里心刻团菊纹,内壁刻划卷草花瓣纹并辅以篦点纹,外壁刻上菊花瓣纹。内外装饰,构图疏密有致、繁而有序,刻划结合,相得益彰。

图5 笔架山窑刻划花摩羯纹

笔架山窑的刻划花纹饰内容相对于定窑和湖田窑来说比较简单,但也有它丰富的一面。据统计,馆藏笔架山窑的刻划纹饰,有莲花瓣、卷草、蕉叶、花卉、斜线、方格、摩羯、瓜棱、衣褶、水波、篦纹、弦纹、凤纹等。纹饰带有定窑、湖田窑风格,既有吸收二窑刻划花纹饰的秀丽典雅、构图严谨、生动活泼的一面,也有草率简约的一面。部分纹饰还带有波斯金银器外来纹饰与造型风格,融会贯通,从而使器物变得更适合销往国当地的使用习惯和欣赏情趣。笔架山窑外销瓷器不但器型受中亚、西亚等地金银器的影响,纹饰也具有强烈的异域色彩。如刻划摩羯纹的大盘、凤首壶、瓜棱盒等,模仿金银器的造型纹饰,纹饰随器型变化而布局构图,为了外销的需要而设计生产,纹样博采众家之长。7(图5、图6)

图6 湖田窑刻划花摩羯纹

结合陈万里先生的研究,我们推测宋代潮州笔架山窑的装饰工艺应是随着宋代北方人口的南迁,逐渐吸收外来先进的陶瓷生产技术和装饰技法而形成的。随着宋代潮州自身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具备生产陶瓷的优越条件,笔架山窑吸收和融汇了北方定窑和南方湖田窑的装饰工艺,吸纳二窑的刻划花装饰技法并加以创新。

三、宋代潮州笔架山窑刻划花工艺探源

笔架山窑刻划花工艺主要是受外来技术、市场需求及地方特色工艺共同影响而形成,其中以唐宋时期金银器装饰工艺及地方雕刻艺术的影响最为明显。

唐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金银器制作行业十分兴盛。金银器在其本身的发展历程中,影响了陶瓷的制作装饰工艺。唐宋金银器也受外来因素的影响。波斯萨珊朝的凤首壶金银器,唐朝初年即于国内瓷窑仿烧。北宋潮州笔架山窑也结合传统制瓷工艺进行仿烧,但纹饰趋向简单,手法改为刻划。8窑址出土了一大块青白釉大盆残瓷片,工匠以较浅的划线、纯熟的手法划出摩羯纹。摩羯是印度神话中一种长鼻利齿、鱼身鱼尾的神异动物,又称为鱼龙,被尊奉为河水之精、生命之本,常见于古印度的雕塑和绘画艺术中。晋唐时期,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题材的摩羯等形象传播开来,出现在金银器皿的装饰图案上,宋代笔架山窑的产品也吸收应用了这些装饰图案。

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年)的潮州开元寺,在宋代规模得到扩大,寺内建筑的木构件及使用的木鱼、木雕龙等刻有优美而朴素的纹饰。北宋时,信众为开元寺铸造的大铜钟,大雄宝殿的石栏杆、石刻花板、石经幢简朴生动的纹饰和隽秀的文字,证明了唐宋时期潮州地方的木雕、石刻、青铜等雕刻艺术具有很高的水平,这些地方特色工艺的雕刻技法、画面构图、纹饰内容,也对笔架山窑的生产工艺产生了影响。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已发掘的宋代潮州笔架山窑出土器物装饰工艺的分类整理,以笔架山窑运用最广泛的刻划花工艺与北方定窑及南方湖田窑同时期产品的刻划花工艺作比对,并对笔架山窑刻划花工艺进行探源,认为宋代潮州笔架山窑瓷器的装饰工艺,是在移民南下的过程中,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而丰富起来的,主要是受定窑及湖田窑的影响。笔架山窑产品的釉色及刻划花工艺的刻划刀法、纹饰内容布局等方面都带有二窑的特征。同时,笔架山窑的刻划花工艺还受到唐宋时期潮州的木雕、石刻、青铜器、金银器工艺的刻划技法的影响。潮州笔架山窑通过借鉴外来的陶瓷装饰技法和吸收本土特色工艺而形成的装饰工艺,其产品的装饰既有定窑与湖田窑的大气饱满,刚劲有力的特征,又有南方瓷器的典雅、秀气和细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黄挺、陈占山.潮汕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2]李炳炎.宋代笔架山潮州窑[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3]广东省博物馆编.潮州笔架山宋代窑址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4]陈万里.从几件瓷造像谈到广东潮州[A].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

[5]李炳炎.宋代笔架山潮州窑的佛像工艺[A].中国古陶瓷学会编.中国古陶瓷研究辑丛:青白瓷器研究[C].北京:故宫出版社,2015.

[6]黄舒泓、李炳炎.唐宋潮州窑[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7]曾广亿.广东唐宋陶瓷工艺特点[M].香港:冯平山博物馆出版,1985.

[8]陈万里.从几件瓷造像谈到广东潮州[A].陈万里陶瓷考古文集[C].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0.

2017-2-7

黄舒泓,男,广东潮州人,潮州市博物馆副馆长,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馆藏文物保护和潮州窑研究。

猜你喜欢
刻划青白定窑
论陶瓷刻划花艺术类别与特征
流年
KING CABBAGE
定窑剔花技艺浅析
还喧嚣都市一个“青白”
宋代定窑白瓷鉴定诀窍
唐代定窑“装饰纹”探秘
定窑
安徽繁昌窑青白釉瓷炉研究
抓住人物性格,塑造潮剧女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