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媒体在大众受众中的几个主要取向价值

2017-07-09 10:41张配颖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17年12期

张配颖

【摘要】随着新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现代建筑流派的不断更新换代,建筑学从以往相对专业,主要以图纸,渲染效果图等形式出现在传统学术媒体上,逐渐发展为随着如今多元,开放的媒体而以一种全新面貌展示在世人面前。如今的现状打破了以往主要由专业群体消费建筑学媒体内容的格局,而逐渐走向普罗大众。

【关键词】建筑媒体;媒体取向;大众受众

1、研究背景

纵观历史长河,传统的建筑学表现形式从一开始的壁画,到后来的工匠图纸,图画模型,史料记载和专著,建造成实际项目供人使用参观,随着时间变化的,除了技术的不断升级进化,材料的不断优化,在建筑学的承载媒介上,更多的是表现手法的更新,所承载的信息量的扩增。古今接受建筑学信息的人群无非两类人,建造者和使用者;这其中,建筑学信息在面向建造者的部分专业度和信息指向性都是比较高的,建造者指的是建筑设计者,工匠,材料支持者等行业内人士;这一类人群在接受和传递建筑学信息时是需要达到高效,准确,及时将信息在个体之间进行专递的,其目的是为迅速,无误,安全地将建筑物实现;他们在传递信息过程中,会运用到诸如施工图纸,定量化数据,专业化语句等方式。相较建造者,建筑的使用者的定义是广义的,其中所涉及的人群会广泛很多,其中包括了建筑物业主,设计委托人,实际使用者,建筑学学生,以及大部分普通群众。建筑的使用者更多表现为对建筑学信息的吸收,在产出环节体现较少。由于使用者们很少直接参与到建筑学过程中,他们在对信息的接受时更多的是一种阅读和观赏的态度,同时伴随一定程度评价。

建筑的使用者可以理解为绝大多数的普通受众,其中包含了希望对建筑学进行学习和了解的学生群体及社会群体,也包含了社会的主要参与者:大众群体,以及业主,委托人等。本文主要选取普通受众中的大众群体和学生群体,希望从几个角度探讨:在新时代下,建筑传媒经过更新换代,可以为这一群体提供哪些方面的取向价值。

2、建筑媒体在大众受众的几个取向价值

对网络文化研究颇深的文化学者和观察家凯文。凯利说道:“城市和互联网是某种同质性的网络系统,亦即生态系统。”随着城市化的逐渐成熟,穿梭于城市体量之间的媒介也是层出不穷,媒体发展勃然。通常说来,传统媒体的几个取向主要有:1.新闻取向,新闻具有时效性,而信息需要有媒介作为传播载体。人是信息的吸取者和生产者,可以说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在信息传递中完成;2.教育取向,《圣经旧约》提到的巴别塔很好的诠释了教育和信息交流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人们天生需要与外界交流,需要从客观世界吸收有益的信息以达到自身发展的目的。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可能在语言沟通上存在困难,因此需要有媒介用以沟通;3.意识形态取向,媒介有具体义务需要引领对社会内容的讨论以及引领社会公众的变革意识。城市化的环境下,任何问题都含带有意思形态的问题,而媒介的左右起到了很大程度的引导和指示作用;4.批评取向,媒介在对待历史进程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提取其中的线索和启示,从而探索总结历史进程中的因果关系的重构与激发广泛受众的批判性思考。

媒体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我们在有意识或无意识间都在接受传播,同时扮演着创造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媒体对于人们而言,可以说是像空气一样,平日对其的存在感受不深,然而一旦脱离,我们便会感到“窒息”。建筑是一种承载了各种复杂信息的载体,同样可以作为一种传播的媒介,有学者提出“媒体建筑”的概念,是指建筑作为承载信息的媒介,建筑本身作为一个主体向外界传达信息。本文论述的建筑媒体是以包括传统媒体,新型网络媒体等一系列媒体,将建筑作为客体,从中攫取信息进行传播。我们常见的建筑传统媒体广义上包括建筑图纸,建筑图像等以印刷物为主要表现形式,而新兴的建筑媒体则加强了建筑图像的可读性,越来越多对建筑师的视频访谈,建筑作品解读视频在市场上也慢慢变多,更有诸如《我的世界》等等建筑类游戏,可以看到,如今建筑媒体有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商业化气氛越来越浓,消费主义大行其道,建筑媒体逐渐转向专业运营,和以往浓厚的学术气氛有了很大的转变。本文调研分析了市面上几家较为成熟的建筑媒体,试图总结建筑媒体在大众受众群体中体现的几点取向价值。

2.1消费取向

建筑媒体在这一取向主要探讨大众群体对建筑信息的社会消费化参与,致力于迎合广泛的公众受众对媒体内容的消费性需求。如今全社会范围的深度阅读的缺失足以引起广泛重视,大众对待阅读更多是短时,短量的快餐式浏览,而建筑學自带的图像属性在某种程度上恰好符合这样的定义。专业理论化的建筑学内容往往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储备和较为缓慢的阅读速度,而图像化传播主要是视觉性的,而且在图面上可以控制文字信息的比例,对于大众而言更多的是享受视觉感官体验,包含建筑学信息的影像,声音,模型等对于大众而言是最广为接受的内容,这也是为什么如今诸如“一条”,“二更”,“一席”等视频制作平台可以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2.2新闻取向

媒体在这一取向中注重建筑相关的新闻报道,对于大众而言,更多的是对事件性的关注而非对案例的关注。对建筑案例的新闻关注更多是对专业受众而言,他们更多是对非案例信息(建筑事件,行业动向)和案例信息(建造和设计信息)的攫取。大众普遍关注到的是来自现实的初级信息,以及参与到建筑事件的评论中,大众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建筑所发表的讨论往往是基于自身经验,而较缺乏建筑学专业素养,这也是建筑媒体的优势所在,通过对大众宣讲以正确的建筑观念和美学理念,从而对社会整体的审美提升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建筑媒体行业的从业者往往是建筑学本专业出生,这就带来一种得天独厚的专业背景,使建筑媒体富有其他内容媒体所不能具有的建筑学气质,这也是严谨报道的一个前提。建筑学界所熟知的建筑媒体有ArchDaily和谷德设计等,其受众往往在于专业人群,而诸如周末画报,GQ等传统时尚资讯类杂志纸媒在发展其网络媒体平台的同时,也在追求内容拓新,其中就屡见对国内外建筑进行报道的文章,这对于建筑学无非是大好事,同时对其他领域媒体而言,建筑学内容的引入,也是一种极佳的尝试。

2.3教育取向

观察国内中小学生美学教育,在艺术方面的教育是严重缺位的,大多数家庭对于孩子在艺术方面的引导更多的是功利性,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拿到某些艺术机构的评级认定,却十分缺乏一种系统的,完善的美学审美教育。很多孩子在初中甚至小学之后就再无美术课,音乐课;我国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美”也是占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正由于有以上的现状,国内呈现出一种“全民缺失”的审美观念,而为应对这类需求,市面上出现了一系列艺术类科普媒体,其中不乏网络公共平台,新的场馆园区建设,以及各种形式的科普性质绘本的出现。这同时也涌现了一些建筑学门类的科普媒体,其中包括位于北京的主打城市规划科普的帝都绘,位于长沙的主打建筑绘本的凡益工作室,位于深圳的主打建筑游学的有方空间等等。这些新型的建筑媒体跳脱了以往建筑教育只能采用教科书式教学的古板形式,推出了城市规划图解,建筑插画化,建筑空间游学等等新颖的媒体形式,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出于对大众受众群体的教育取向的价值考量,这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2.4批评取向

媒体的批评取向事实上是需要主体和客体都需要有一定的语境深度的,这就要求不论是建筑批评者,还是批评内容的阅读者都需要有较高的专业积累。然而对于绝大多数大众受众而言,他们对建筑界的事件和作品有着强烈的表达欲望,建筑师及其建筑作品也往往和大众有着密切的交流。大众对一些超乎他們认知水平的作品往往会用一些经验中体验过的事物进行类比,最典型的例子是新央视大楼被民众戏称为“大裤衩”,苏州东方之门被称作“大秋裤”,但是事实上建筑学界对这两个作品的评价却很不俗;这都是大众对建筑的直观感受的语言表达,在某种范畴上也是一种批评。建筑媒体在这一取向上更多的应该起到一种引导作用,大众受众群体和专业受众群体之间存在一些信息上的不对等,这种情况造成的后果就是如上所述的无法有效交流的情况。

结语:

作为七大艺术门类之一的建筑学,从一诞生便与普罗大众关系密切,可以说人类的绝大多数文化现象都与建筑有关,不是以建筑为客体,在其中发生,就是建筑自身作为主体,向广大受众传达信息,尤其是商品化社会越来月成型的今天,建筑不再是简单的满足甲方需求的案例,而是可以被运营和二次开发的产品。因此,新形式下的建筑媒体更应该探索建筑学的产品属性,充分考虑大众受众群体的感受,以推出适合这一受众的媒体内容。建筑学应该走向大众,而非建立一种飘在空中的严肃学科形象,使人可望而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