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内生发展动力

2017-07-09 19:04李鹏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7年12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价值观

李鹏

[摘 要] 大学生的内生发展动力是推动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内在根本原因。分析了制约大学生内生发展动力的不利因素,对如何提升大学生的内生发展动力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为基础,以科学的目标管理为导向,以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为推动来提升大学生内生发展动力的工作思路。

[关 键 词] 大学生;内生发展动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7)34-0152-02

大学生的内生发展动力,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内生驱动力,是推动大学生发展的内在原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影响内因起作用。因此,准确把握大学生发展的内在因素,提升大学生的内生发展动力,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存在制约因素

依赖性强、自我认识不足、抗压能力弱、发展目标定位不科学等消极因素是制约当代大学生內生发展动力的主观因素。首先,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和社会的呵护下成长,对自我发展问题缺乏主动的思考和实践,容易受学校、家人以及从众心理的影响,制定目标时不符合个人实际,还有部分学生目标多变,在一个目标没有实现时就转向下一个目标,看似忙忙碌碌,最后却一事无成。其次,大学生进入校园之后,会面临现实与理想不符的情况,如果不能客观地思考和解决这个矛盾,就会使自己陷入急躁和困惑的情绪中,进而影响个人发展。最后,大学生会面临学习、情感、就业等多方面的压力,部分学生因意志力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竞争意识不强等原因,逐渐放弃预先设定的发展目标,严重者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二)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

学校教育是学生发展的外部因素,只有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在现实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主体性教育缺失的现象: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不强,师生间缺乏民主与平等观念,教师把学生当成单向的“接收器”,用简单的外部灌输的教育方法,一厢情愿地“引导”学生,片面强调对学生的教化作用,忽视了对学生参与意识、自主意识的培养;缺少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励机制,不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合理地确定发展目标;对学生的心理疏导存在形式化问题,实效性不强,不能及时地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难以养成学生从容自信、坚定自励的良好品格;在教育活动的设立上缺乏趣味性、参与性和团体性,学生积极性不高,活动参与面不广,活动的有效性大大降低;对学生的管理缺少弹性、堵而不疏,在制度的制定、实施过程中缺少学生参与的环节,不能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提升大学生内生发展动力的有效途径

提升大学生的内生发展动力,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学生发展的主、客观因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以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培养为基础,以科学的目标管理为导向,以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为推动,实现内、外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练表达,既突出了党和国家的价值目标,又兼顾了社会和公民的价值导向和价值准则,将国家与公民、集体与个人的价值取向有机融合,是当前全国人民共同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首先,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把个人的发展同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困难和危机面前坚定信心、毫不动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其次,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事准则,学会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塑造大学生积极、健康、科学的价值观。最后,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激发大学生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精神风尚。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关于人的社会关系、人的需求、人的发展等方面的内涵,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符合人的本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会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内在需求,催生学生的内生发展动力。

(二)以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为基础

自我意识是意识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对自己、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己与社会的关系的认识,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动态发展的高级心理系统,从表现形式上可以分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自我意识具有自觉性和能动性等特点,是主体认知、行为的前提,对主体活动具有重要的调节和控制作用,是主体内生动力存在和发挥的根本力量之源。自我意识不是生而就有的,而是伴随生理成长和社会化进程不断成长的。根据研究表明,大学生时期正是自我意识发展成熟的最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的发展与其个人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其一,良好的自我意识可以让大学生认清自己所处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认真思考自己将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由此产生成才的需求,并形成强烈的成才动机。其二,良好的自我意识还有助于大学生明确自己该干什么、能干什么以及怎么干的问题,全面地衡量外界的环境条件,不断将成才的需要转化为具体的成才目标,并且通过实践落实个人计划。其三,良好的自我意识可以促使大学生用坚强的意志力排除焦虑、自卑等消极情绪,客观、冷静地评价自己的行为,坚信自己的发展方向。其四,良好的自我意识可以使大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勇于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能。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大学生准确地认识自我、体察自我,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我,就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夯实了基础,提供了力量源泉。

(三)以科学的目标管理为导向

大学生的自我发展目标管理,是指学生根據自身特点和组织目标,形成自我发展目标体系并将其分解为切实可行的计划,继而激励、指导自我的动机和行动,促成目标实现的过程。目标管理的过程,也是个人内生发展动力方向确立、激发调整的过程。通过设立发展目标,可以给大学生的自我规划提供一个方向,充分利用目标的导向作用来引导大学生朝着发展方向前进;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大学生可以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产生满足感、成就感和自豪感,对自我发展起到激励作用;通过目标管理,设立个性化目标,可以促使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通过目标管理,可以使学生理性地认识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及时纠正发展方向,降低内心的消极情绪。

(四)以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为推动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的基础上,通过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教育活动。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是内生发展动力的组成部分,对学生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激发,也就是对学生内生发展动力的有效推动。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做到尊重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鼓励学生完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既体现时代共同特征又具有独特个性的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次,在教育内容的设定上,要符合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学生群体的特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循序渐进,提高实效。再次,在教育组织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能力。然后,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发展目标相吻合。最后,要建立激励机制,通过不断的激励,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方向感和持久的内生驱动力。

参考文献:

[1]林炼琦.在校大学生内驱力影响机制及应用研究[D].南昌大学,2013.

[2]李敏.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现状及教育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3.

[3]陈小威.“发展自我”与“自我发展”:当代大学生应有的发展自觉[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4]沈群.主体性德育教育激发学生内生动力探究[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4(4).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立人:语文教育的内生指向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植入式广告的新创意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阳光动力
民办高职获得生机的必由之路
动力船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