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4岁,念完初一就辍学,如今在北京做育儿嫂的范雨素没想到,她的自述《我是范雨素》,让众多网友感动落泪。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文章这样开头。
自12岁起,范雨素辍学在老家做小学民办老师。因不能忍受在乡下坐井观天的枯燥,她放弃了转正的机会,20岁那年来到北京打工,离婚后带着两个女儿生活。
你能想象得到,范雨素在北京打过各种工,搬过很多次家。但你可能想象不到,她也曾像所有小女孩一样做过梦。从六七岁起,范雨素就特别喜欢看书。想当文学家的大哥买的文学杂志,成了她的精神食粮。“我十二岁了,我膨胀得要炸裂了。我在屋里有空白的纸上,都写上了‘赤脚走天涯。在十二岁那年的暑假,我不辞而别,南下去看大世界了。”她所谓的去看“大世界”就是逃票去了海南岛流浪了三个月,觉得没意思,又逃票回来了。
母亲是范雨素最敬佩的一個人。对于她的种种特立独行,母亲都给予最大的宽容。自然,耳濡目染下,范雨素的女儿也特别爱看书。范雨素陆陆续续给女儿买了一千多斤书,现在还放在家里。“我们条件很差,没有能力让我的孩子接受学校教育。”范雨素说,现在大女儿已工作,“成了年薪9万的白领”。
不少网友称赞,范雨素天生就是会写作的人。范雨素对此并不认同。在范雨素的写作史中,对她帮助最大的是皮村“工友之家”文学小组的老师和工友们。2014年秋,一个偶然机会,范雨素得知这个文学小组开课,此后每周日晚7点,范雨素在文学小组听了整整一年的课。
当时范雨素正好住在东五环外的皮村,以300元每月的价格租了一个8平米单间。这间朝南的房间有一块大玻璃,阳光可以洒进屋子,“特别幸福,有安全感。”范雨素总是这样,很容易被生活满足。
在地铁上,范雨素曾看见一个流浪歌手在卖艺。有个人翻着白眼,傲慢地扔了一元钱在地上。范雨素觉得心里生疼。她在流浪歌手面前鞠了一个躬,把一元钱放在面前的盒子里。很快,旁边有两个年轻人,面带微笑也递给了这个男孩一元钱。“做好事可以感染人。”范雨素如此感慨。她常常去拥抱路边的乞丐,给他们微薄却又难得的温暖,她的女儿如她一样,下班后也会把单位发的一瓶果汁双手送给流浪者喝。
往常,范雨素每天六七点起床做小时工,活多多做点,活少少做点。回来之后,就待在家写小说。她喜欢北京这座城市,因为书多。她对国图和首图都很熟悉,两个月就必须要去一次。她说,生活很苦时,看书就能让自己什么也不想。“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
只不过,这种宁静的日子终究被打破了。文章走红后,全国各地的媒体扑向皮村,记者、出版社的再三围攻,最终使得她躲进了深山古庙里,不愿再见任何人。
■热议锐评:文学是什么?对于范雨素,这或许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诉说,以此审视自己的生活与梦想,完成对于自身的疗愈乃至救赎。透过这些文字,我们看到了自由的灵魂、坚强的意志,看到了书本、网络之外的鲜活与惊奇。范雨素以及其他的文学爱好者,在以语言为武器对抗存在的荒芜之时,也给予扁平化的时代以深度。(人民网)
■素材运用:满足;坚强;阅读的力量;远离喧嚣;尊重……
(资料来源:搜狐网、中国青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