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也影响了我们。”
丘吉尔在1943年面对该采用何种建筑方式重建英国议会大楼时辩论道。
于是,英国威斯敏斯特宫继续坚持了1834年大火后的重修方针,采用长方形的会议空间,一改之前一直流行的半圆形结构,因为这种建筑形式更能代表英国自身的政治体制。
建筑与民主的关系和我们大众日常生活毕竟还是有些遥远,但从丘吉尔的话中不难读到建筑是一种社会艺术形式。
01
成功艺术品的魅力在于感染力。
有个性的建筑带给人视觉震撼的同时也在影响着人类大脑的生理状态,左右着人类的情绪。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浓缩着生命伤痛的稀世作品—柏林犹太人博物馆。
他的设计者,同样也是大屠杀幸存者后代的丹尼尔·李伯斯金(D.Libeskind),在设计之初就明确了自己并不想创造一个抚慰人心的空间,而是直接把历史的伤痕具象化成曲折破碎的空间。
游客在双脚踏入这座建筑的一刹那,前一秒的雀跃心情会在庄严肃穆的建筑面前沉静下来。建筑内的斜坡地面和不垂直的空间会让人头昏目眩;象征着生命痛苦的表情、幅宽被强制压缩的长方体建筑会令人不适;高二十多米的黑烟囱式的空间会引人反思。
屠杀塔
02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是建筑大师,但我们的直观感受能无形诠释一些设计原理。
我们选择家具时会倾向于选择线条柔和的曲線,即使并不太了解曲线在视觉上要比直线更有亲和感。
身处天花板高度较低的环境内,能更快解答出关于“限制”主题的字谜,比如束缚、限制;在天花板高度比较高的环境中居住的人,则更擅长解答涉及自由主题的谜题。即使并没有读过卡尔森管理学院心理学家琼·迈尔斯·莱维(Joan Meyers-Levy)的实验结论:室内天花板的高度也会左右人的思维风格。在同一项猜字游戏中,高层天花板的房间会引导人进入更抽象的思维方式,而不是专注于细节。
人们在蓝色房间内容易被激发想像力,在红色房间则短期记忆的表现更好。虽然有的人并不了解心理学研究:红色往往和危险联系起来,让人更警惕;蓝色环境下人的创造性输出则是红色房间的两倍,因为蓝色会让人想起天空和海洋,激发联想。
03
都市化的今天,城市的一切空间都需要被最大可能地利用。在2016世界最高楼统计中,中国当仁不让地占据霸主地位,600米高的深圳平安国际金融大厦、621米的天津高银117大厦。如果不是因为航空限高问题,冲上云霄的程度可是谁都说不好了。
世界第一高楼,高828米,162层的哈利法塔
钢筋混凝土的建筑宣誓着人类塑造地球的雄心,可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在抑郁症、慢性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各种城市病中挣扎的痛苦,也在警示着人类对自然的越界。其实,自然环境的视觉刺激可以抵消一些城市生活的压力,起到很好的精神治愈的效果。
所以,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和谐度也是衡量建筑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在英国曼彻斯特皮卡迪利花园设计了一堵弧形混凝土墙。但当地市民很不喜欢,因为弧形的混凝土建筑带给人一种黯淡和压抑感,让人联想到柏林墙的外观,不符合花园的气质。而且建筑本身还被指责成“反社会行为的温床”—流浪汉非常喜欢聚集在这里。于是,市民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请愿要求把钢筋水泥变成城市花园。
生活在数以百万计的陌生人中,对人类个体来说是非常不自然的事情,如何消减人们的孤独感就成为城市建筑的一大使命。
社会学家威廉·怀特(William Whyte)曾建议城市规划人员在公共空间中增加建筑和文物,将人们物理上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他们更有可能相互交谈,他称之为“三角测量”。
像美国时代广场上的花岗岩长凳就很好地解决了社会孤立这个潜在的社会问题。
在我们看来拥挤的长凳中,也拥抱着心理孤独的城市人
建筑的形态还会持续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步伐,当然也可能继续承袭巴洛克建筑、哥特式建筑、新古典主义建筑等历史流派的风格,但无论如何演变,从建筑设计之初被人类赋予的特质以及建成之后间接影响社会人情绪这一点来看,不同的建筑总会有不同的故事。
可能有一些读者不太熟知上文提到的一些建筑流派,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几个建筑流派。
1、17-18世纪,发端于罗马的巴洛克建筑。巴洛克本意是奇异古怪,反映人类向往自由的想法。
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
2、源于11世纪中后期的法国、流行于13-14世纪的欧洲,主要影响天主教堂的哥特式建筑。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
3、发端于17世纪初期,一直延续到19世纪,代表作多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的新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凡尔赛宫
4、发端于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受启蒙运动影响,崇尚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新古典主义建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