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杖头木偶戏的现状及发展展望

2017-07-07 11:32穆永明
进出口经理人 2017年6期
关键词:发展展望现状

穆永明

摘 要:杖头木偶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戏剧,起源清朝同治年间,由北流木偶艺人何十二及其子何旭山将其传入桂平市,并发展六代木偶艺人,有李派和温派之分。杖头木偶戏以演唱古代的历史题材、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主,曾覆盖全市各乡镇,演出场地多设于各乡镇文化站。本文简单分析了杖头木偶戏的现状及发展展望。

关键词:杖头木偶戏;现状;发展展望

杖头木偶戏是孝义木偶戏的一种重要木偶戏形式,其特点是以真人在下木偶在上的形式演出,用中心木杖(又称作命杆或手枪棒)支撑木偶身体的重量,用两个侧面的手签支配木偶双手的运动,使得木偶做出类似真人的动作,并配以真人演唱来表演戏剧。传统社会里,杖頭木偶戏不仅是纯艺术的戏剧表演,它还是“仪式活动”的一部分,作为仪式戏剧,木偶戏是美化民众生活、定义族群边界、强化社会秩序、传承民族记忆的文化展演。时代的发展带来了现代性,现代性在颠覆传统民间社会的同时,抽离了杖头木偶戏的仪式内涵,让木偶戏只剩下外显的“木偶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让“权力话语”介入孝义木偶戏的发展,围绕重构木偶戏“辉煌前景”的各利益团体也相继建立。因此,孝义木偶戏被作为“文化产品”且迎合大众的审美需求被建构。

一、杖头木偶戏的现状分析

(一)分类分析

杖头木偶戏,从唱腔、剧目到表演程式广受川剧影响,而自身又小巧灵便,因而班社多如牛毛,大大超过了川剧班。诸类型中,尤以杖头最盛;而杖头木偶又依造型结构和表演风格的不同,分做大木偶、中型木偶、小木偶(精木偶)三种。精木偶,偶长40厘米,小巧玲珑却动作精确,剧目可观,文武兼善。名家吴耀光能活现角色的内在气质,他的水袖、扇子,风流潇洒,耍脚步、抖髯口,恰到好处,《杀惜》、《情探》是他的代表作,深得苏联木偶大师奥布拉兹卓夫的赞扬。大木偶,乃杖头之最,流行于川北仪陇马鞍场一带。初以“家班”盛,流传下来的只有李家班,著名雕刻家杨岱吸收川剧行当脸谱,又赋予人物鲜明的“偶性”,为其雕成一堂大木偶,使李家班名噪川北。该班持续到五十年代,后加入仪陇县木偶剧团。

(二)特点分析

杖头木偶戏以演唱古代的历史题材、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主,如《武松打虎》、《薛丁山》、《岳飞传》等。1964年后,开始移植、改编、创作了反映现代内容的木偶戏,如《石敢当》、《南海长城》等,其表现形式是自作木偶、器具、道具,单人操作木偶进行演唱表演,将故事进行即兴式的发挥表演,现已将这种“爆肚戏”变成剧本化的表演。先打锣鼓后演唱、表演。唱腔用“啰”字或“哪”字拉腔、收腔。唱词可用二句头、三句、四句头或不等句;可押韵或不押韵;可七言句或非七言句。无特定腔调,可自我发挥或创新。如温健仁自创温派新腔——“五合腔”(即单、对、插、接、合五种);可兼用粤剧小曲、白榄、木鱼、龙舟等唱腔。单人演奏击乐配合台上表演。设木偶表演棚作表演戏台无布景,用布幕作背景。

二、杖头木偶戏的发展前景

(一)艺术价值

杖头木偶形象结构完整,纯朴拙雅,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有浓郁的泥土芬芳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了当地的民俗民风。杖头木偶制作方法质朴,造型简练粗犷,没有太多的精雕细琢,也没有过多的繁琐复杂装饰,具有很强的草根性,塑造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象,将木偶艺术融入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将那种纯朴、随和的民风和精神面貌反映出来,显得大俗若雅,体现了民间艺术独特的魅力。杖头木偶戏表演舞台小,道具轻巧,行囊简便,只有两副担子,七八个人,很方便在当地山区、丘陵农村走家串户演出,完整地反映出民间百姓文化娱乐情趣,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来满足千千万万的劳动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它的制作技法和人物造型的特点形成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化内涵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文化内涵

杖头木偶戏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和当地的文化相互依存、互相妥协,但其发展脉络始终离不开该地域内自然环境、社会结构、风俗民情等的制约,显现了当地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风格。例如,孝义木偶戏的故事取材可谓“冶百戏于一炉”,基本没有什么限制。因其演奏腔调的不同,孝义木偶戏的剧目大致有两大类:一类是晋剧剧目,如:《明公断》、《忠报国》、《打金枝》、《下河东》等;一类是碗碗腔剧目,如:《孙悟空智取芭蕉扇》、《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八戒下凡》等。此外,还有体现时代脉搏跳动的革命剧目和适合儿童观看的寓言节目。总的来说,孝义木偶戏演出的题材以忠孝仁义传说和民间经典故事为主。

(三)文化功能

杖头木偶戏是一种准祭祀活动,主要用来庆祝丰收、祝寿、新建华堂、结婚等喜庆活动或求子求雨求平安和庙祠祭祀、祈福等宗教活动,与许愿有关,先许后还愿,具有娱民娱人的社会功能。木偶戏内容丰富、意境美妙、语言优美,在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语言学以及美学方面都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在社会生产力低下、交通条件落后、文化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走过村寨的木偶戏无疑是一个承载民族艺术、粹取民间精华、传播本土文化与传统道德的载体,它通过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演绎着“忠”“孝”、“礼”、“义”的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以朴素的民俗美学表现和独特的乡土娱乐方式,把融合着民族文化与传统道德的戏文一代一代地在湘中大地上传承。

参考文献:

[1]石芳,王文仁,潘炬.河西杖头木偶戏[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4,02:132-134+149.

[2]杖头木偶戏优秀剧目选[A].《中国木偶皮影》总第23期[C]. 2013:2.

猜你喜欢
发展展望现状
爆破减振缓冲垫的发展和展望
浅析舞台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