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菁
(石狮市第八中学,福建 泉州 362700)
摘 要: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强化物理实验教学,借助千变万化的物理实验,发挥实验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的功效,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深化对物理定律、原理的认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促使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和做事风格。本文主要分析了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实验能力;培养措施
实验是物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学生物理素养的有效途径。笔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从激发学生的兴趣、正确选择实验内容、培养学生使用仪器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入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五个方面,对提高初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提出了几点思考。
一、激发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实验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不断学习和积累的过程,而兴趣是基础和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潜在动力。兴趣是一种比较活跃的因素,学生只有对实验充满了兴趣,才能化被动为主动,主动投入到实验操作中来,发现、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提升实验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从兴趣入手,让学生切实体验到实验现象千变万化的魅力和实验内在的科学逻辑性,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主动性。比如,在观察水沸腾实验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将纸张折叠成盒子形状,往盒子里盛满水,待盒子湿透后,放在酒精灯上方,奇怪的是盒子不会燃烧,且盒子里面的水数分钟后会沸腾等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合理选择物理实验内容
实验内容是指为什么实验,实验做什么。实验内容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组,如按照操作主体可分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以时空地点不同,可分为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按照实验组织形式,分为学生分组实验和教师边教边实验。笔者经过走访调查发现,学生对难度太大或随便使用几个数据套用公式就能完成的实验没有多大兴趣。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需要,科学、合理地选取具有可操作性、探索性的实验内容,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实验能力。如物理教材中的凸透镜成像特点、视力矫正、通过两个凸透镜观察物体等实验,可让学生分组进行;而光的折射、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操作等实验,可由教师进行演示。
三、培养学生使用实验仪器的能力
仪器是实验开展的重要载体,合理规范地使用和操作仪器是确保实验数据准确,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实验素养的重要保障。仪器的使用并不是孤立的,需要遵循一定的原理和方法,做到会选、会拿、会放、会调、会读、会记六要求。就温度计的使用而言,其工作原理是液体的热胀冷缩,六要求具体是指:第一,会选。选择合适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如沸水温度的测量不能选用酒精温度计,在寒冷地区测量气温不能使用水银温度计等。第二,会拿。为了防止热传递影响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手不能接触到温度计底部的玻璃泡。第三,会放。测量仪器要轻拿轻放,温度计的玻璃泡充分被测量液体浸泡,且不能碰触到容器底部或者侧壁等固体。第四,会调。为了避免爆破现象发生,要先对温度计的玻璃泡进行预热。第五,会读。待数值稳定后方可读取数据,视线与刻度处于水平位置。第六,会记。记录数据应包括一位估计数,标注好测量单位等。
四、提高學生观察实验的能力
在初中物理实验中,部分学生不善于观察,缺乏观察意识。观察能力是学生实验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立在具备客观知识基础的前提下进行的,观察过程就是思考、探索的过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大部分实验是在多次实验后,学生才逐渐掌握实验目的、方法和步骤,观察到实验操作的要领及其实验原理。因此,教师要重视实验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教学价值,耐心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提醒学生观看实验操作的方法和步骤。如在凸透镜实验教学中,教师引入灯泡壳盛水制作凸透镜的实验,将透明的塑料膜边缘剪成圆形,把热水倒在塑料膜上使其软化,发挥水的重力作用,扩展塑料膜,形成凸透镜。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五、引入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物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大都可以从物理原理、物理实验中得到解释和论证。考虑到课堂实验教学时间短暂而宝贵,教师需要实施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内容进行模块化整合,拓展学生的实验空间和平台,让学生在形式丰富、时间富足的开放式实验中切实提高实验能力。比如,在“振动产生声音”的实验教学中,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感受振动发生这一物理原理,如锣棒敲击锣面,锣面发声;用手按住锣面,锣面不震动,锣声消失。又如说话时手放置在喉咙处,感受声带振动发声现象。
参考文献:
[1]黄腾.多媒体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经贸实践,2016(4).
[2]胡家宝.浅析高中物理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J].华夏教师,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