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答题的基础:划分内容层次,概括内容要点(二)

2017-07-07 20:54杨志芳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2016年11期
关键词:感受力文艺作品领略

杨志芳

前面讲述了划分层次、概括要点的两个基本问题。现代文内容表达中的许多语段,其内容往往是多元的、多层次的,内容间的关系也显得丰富多彩;尤其是概括句与具体阐述(展开)句,也常常显出多种变化。因此——

概括内容要点:注意层次间关系,注意两个“依据”两个“一致”。

1.整合概括一段或几段内容要点。要注意层次间关系

如果存在若干层次,则要根据层次间关系整合:联合关系,叠加整合;偏正关系尤其是转折关系,一般概括“正”的内容要点。

例4:简要概括出下面一段话的内容(不超过26个字)

宋代涌现了更多的竹画家。苏东坡就是一位画竹的艺术大师。他画竹气魄极大,“从地起一直至顶”,线条和笔力都很强劲。元代文人画兴起后,画竹更为盛行。四大家之一倪云林的画,大都是修竹数竿,意境萧疏,具有独特的风格。明代竹画家蜂起。王绂画竹名驰天下,邵二泉题他的《墨竹》诗说:“萧萧数竹不胜看,到此方知画竹难。谁信中书曾放笔,片时行尽楚江干”,道出了他画竹的高超技艺。徐渭(字文长)创画雪竹的方法,所画极为精绝。有人评论说:“徐文长先生画雪竹,纯以明代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水勾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全体,在隐约间矣。”

语段内容有明显的时代标志,可以分为三层。每一层又分为两小层,前一层表明竹画家多(更多,盛行,蜂起),后一层以画家为例说明竹画的风格(线条笔力强劲,独特风格,高超技艺)。三层构成并列关系,根据指令“需要”,应当叠加整合:宋元明时期竹画家蜂起,风格独特,技法高超。

例5:阅读梭罗《神的一滴》选段,概括这一段的主旨。

[相关语段]虽然伐木人已经把湖岸这一段和那一段的树木先后砍光了,爱尔兰人也已经在那儿建造了他们的陋室,铁路线已经侵入了它的边境,冰藏商人已经豪取过它的冰,然而,它仍然顽强地生存着,还是我在青春时代所见的湖水——它虽然有那么多的涟漪,却并没有一条永久性的皱纹。它永远年轻,我还可以站在那儿,看到一只飞燕坦然掠下,从水面衔走一条小虫,正和从前一样。今儿晚上,这感情又来袭击我了,仿佛二十多年来我并没有每天都和它在一起厮守一样,——啊,这是瓦尔登湖,还是我许多年之前发现的那个充满着神秘和活力的林中湖泊。这儿,去年冬天被砍伐了一片森林,而另一片林子已经拔地而起,在湖边蓬勃华丽地生长着。还是同样水漉漉的欢乐,内在的喜悦,创造者的喜悦,是的,这可能就是我的喜悦。

语段以“然而”转折分为两大层次,表明内容的重点在后面,主旨概括也落在后一层内容。前一层次点出人类对瓦尔登湖的侵扰与污染,后一层次是对瓦尔登湖的赞美和高度评价。“然而”之后,以三个“还是”把内容分为三小层,分别赞美瓦尔登湖的顽强、年轻、充满神秘和活力、充满欢乐和喜悦。

这三小层是并列关系,整合其要点便是这一段主旨:高度赞美和评价瓦尔登湖仍然保持年轻、顽强的生命力,让人感到喜悦。

2.概括要点:注意两个“依据”两个“一致”

一是以具体展开句为依据,注意概括句与具体展开内容一致;二是以段(层)首概括句为依据,注意(语段)首尾概括句一致。

例6:阅读朱光潜《谈静》,概括每一段的内容要点,然后简要说明全文的论述思路。

谈静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它很宜于入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简析]第一段开头是概括句(也称中心句),点明人生乐趣与运动、与感受的关系。后面是具体阐述的句子,讲了三层意思:感知到对象;对象引起的人的心灵的反应;不同个体的反应有差异。概括句与具体句(阐述句)不一致,据具体阐述内容选取概括句内容。第一段要点:论述“人生有一半乐趣得自于感受”。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能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简析]第二段开头为概括句,承上段结尾句,论述天才的感受力比一般人强烈。然后具体举例展开论述。接着指出“感受”可以说是“领略”,并以“领略”的作用终结。这样,起始句与终结句(前后概括句)内容有差异,内容要点就要综合前后内容(内容叠加)。第二段要点:论述人的感受的能力各有高低;感受力强,就能领略(寻出)生活趣味。(感受力的作用)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然后假想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到的趣味。

[简析]第三段开头是概括句(观点),表明感受(或领略)的作用。然后引用朱熹诗展开具体阐述,说明“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到的趣味”。概括句(起始句)与阐述内容一致,要点即取概括句。第三段要点:感受力强可以让人在生活中寻出趣味,不至于岑寂与烦闷。

第二、三两段都是从感受力的“作用”的角度展开论述,可以合并为一大层。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

[解析]这段文字开头两句都是概括句(观点),表明领略趣味的能力来源,趣味的来源。展开具体论述,有两层意思:一是阐述“静”的含意,一是阐述如何“领略情趣”。具体阐述内容与概括句的后一点一致。第四段要点:阐明领略趣味要从“静”中得“趣”。

明白了各段内容要点,再分析各段内容间的关系,然后将角度一致、内容紧密的内容整合在一起,再运用序词表明思路。上文四段文字,第一段讲人生乐趣与感受的关系;二、三两段围绕“感受力”,重点是说感受力的作用;最后指出如何才能“感受”(领略)生活乐趣。整合得到答案:(1)先由人生乐趣谈起,提出人生乐趣一半来自于感受;(2)再阐述感受力有强有弱,感受力强,能“处处领略”,就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3)最后阐明领略趣味要“静”中得“趣”。

3.尊重文本、重视语境、区别文体是划分层次、概括要点中的三大注意点

在比较多的学习实践中,在对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划分层次时会发现,多数文章开头与结尾内容比较明显,论述主体层次或语段内层次篇幅分布比较均衡,于是会形成一种比较固定的思维模式与思路结构模式,因而形成分析理解的偏差。实际上,前面讲的“四个意识”中的文本意识(语境意识)、文体意识,对划分层次、概括要点特别重要。例如2016届苏锡常镇二模考试阅读《枯叶蝶与生物范式》:

简要概述文章第二自然段的结构层次。

②近年来,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见解,将机械转换成生物。为什么?机械化范式(包括数码产品)只需要建立起一种世界秩序就够了,而生物范式则需要认同并顺应世界的自然秩序。美国著名科学家弗里曼·戴森的“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的观点,也因此被广泛关注与接受。《纽约时报》记者尼克曾经采访苹果之父乔布斯,发现乔布斯严格限制自己的孩子使用iPad,科技行业的其他知名高管和风险投资家中不少人也都严格规定自己孩子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让孩子以书本替代iPad之类的数码产品。以《IT不再重要》等著作闻名于世的美国科技作家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文中,说得更为直接:上网让人陶醉的感觉,“足以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忽视互联网在认知方面带来更深层的后果”。另外一种,看似南辕北辙,其实是异曲同工,而且更极端。这就是以“极简主义”作为生活的新潮来追求,德国的塞巴斯蒂安·米歇尔、米夏埃尔·克隆布等,就是这个群体中的典型,他们把生活中包括一些家具、电器、旧书本在内的多余的东西清理一净。米歇尔认为:“对我来说,第一步是明白我想做什么?”

③对于弗里曼·戴森的理论,我不敢妄加评判,但可以肯定,他是对越来越精致完美的电子产品之类的机械替代人的智能,必将导致人类生存能力退化感到担忧,然后向原始的生物界寻找出路;而塞巴斯蒂安·米歇尔他们这些年轻人,却以回归原生态生物式的“极简主义”,传递出对于越来越周密完美的机械的拒绝。科学家与普通平民殊途同归于一点,就是以生物范式,认同并顺应世界的自然秩序。

[简析]第②段篇幅较长,内容比较丰富。但阅读语段,有两点比较明显:一是概括句(观点,起始句)明显,二是多数内容是具体的实例。

起始句(概括句)是对客观现象的一种判断:“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见解,将机械转换成生物。”这可以作为一层(起始层)。

接着,以“为什么”进行具体阐述,而实际上只是阐释了机械范式与生物范式的内涵的区别。对概括句中核心概念进行具体阐释,也是展开论述的内容,可以作为一层。

再接下来的具体阐述,给理解分析带来困难,关键是“另外一种”,是针对开头部分的“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见解”,还是另有针对。阅读第③段的论述中可以得到提示,具体论述部分以“另外一种”为标志,又可以分两小层,实际上阐述了两类人的两种观点及其影响:以弗里曼·戴森、乔布斯为代表的科学家的观点,受关注与接受;以塞巴斯蒂安·米歇尔等为代表的年轻人(普通平民)的观点,形成群体。但这两种观点的共同点(“殊途同归于一点”)是承认和接受“将机械转换成生物”。这样,这两小层实际上是一层(展开层)。

概括三层要点,就明确这一段的结构层次:首先提出将机械范式转化为生物范式的全新见解;接着具体阐述这种范式转换的内涵(阐述两种范式的内涵区别);最后(从科学家与普通平民两类人出发)举例说明这种见解已得到广泛关注与接受。

【练一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

文艺与观众,另一场相爱相杀

聂昱冰

①关于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的区别,钱穆先生有一个观点:西方戏剧力求真实,百分之百还原生活。而中国戏剧的要求则是始终和生活隔着一层,它通过各种艺术方式,告訴大家,这是在演戏,不是生活。

②所以,在西方,是“戏如人生”,而在中国,是“人生如戏”。

③由此联想到,中西方小说也是存在着这样的差异。西方小说是在不遗余力地追求细节和逻辑上的真实,力求还原生活,再进一步凝练出生活中的秩序和道理。即使是所谓西方魔幻主义题材,也只是装在魔幻的壳里,反映现实生活。中国的小说,则仍旧是“和生活隔了一层”。

④对于这种现象的成因,钱穆先生也有论述,他认为:在西方,宗教是人们的慈母,而文艺作品则是人们的严父。在中国,日常规范人们行为的是伦理道德,这些礼教更像是严父,文艺作品则承担起了慈母的角色。这是一个很贴切而且通俗易懂的比喻。

⑤在生活中,人们对父亲和对母亲的期待是不同的。尤其是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严父慈母,父亲永远都是要板起面孔,让孩子们望而生畏。母亲对孩子则是更多了关爱、宠溺和放纵的。

⑥回过头来,再看现在流行的,尤其是网络上流行的散文、电影、电视剧,大多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甜甜的、浅浅的、看完后没任何意义的。即使是反映现实生活的、战争的,情节和细节也大多是荒诞不经的,经不起推敲的,只为了让观众取乐的。其实这些书和剧的内容,都是对观众平日里受束缚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存在于想象中的放纵。

⑦把文艺作品当成母亲,是一种融入骨血的习惯。人们在欣赏艺术的时候,需要的就是一位盲目纵容着我们、宠溺着我们的母亲,而不是一位不断说教的母亲,更不是一位让人望而生畏的父亲。所以,一旦小说和戏剧中蕴含的说教重了一些,马上就被读者和观众排斥。即使“母亲”真想要说点什么,也是要以漫不经心的态度、荒诞不经的方式。

⑧现在有了网络,每一个“孩子”都有了和“母亲”平等对话的机会与权力,所以就不再仅仅满足于像嬰儿期那样,只能无要求地接受母亲的宠溺:妈妈给什么,自己就得到什么。于是就开始向母亲提要求了:我不仅要宠溺,而且还想让你按照我们想要的方式来宠溺我们,否则,我就不再爱你了。母亲肯定是会宠溺孩子的,但她也不想无限度地宠溺。可每一个孩子对宠溺的要求都是永无止境的。同样的,在观众和现在的流行文艺之间也是如此。就这样,“母亲”和“孩子”不得不一次次坐到谈判桌边,展开了一场又一场的拉锯战,争夺着对“宠溺尺度”的决定权。

⑨估计每一个做了妈妈的女人,都有过一个愿望,“我不仅要做慈母,还要做一个合格的好妈妈。”但大家都明白,这个要求看似简单,但其实很难。现在网络上的各种文章、剧作大概也是如此,她们仍旧在努力地进行并完成着各自的战争,战争的目的是:我想用我的方式去爱你,还不会失去你对我的爱。

1.划分第一大层次并概括其要点,请简要说明理由。

2.概括第④段要点,并说明概括的思维过程。

3.请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4.中国的文艺作品是怎样“承担起了慈母的角色”的?请简要分析。

5.作者说“这个要求看似简单,但其实很难”,请简析“难”在何处?

[答案及解析]

1.①②(骧是第一层,阐述了中西方文艺作品的差异:西方求真实,中国讲“表演”。为全文论述提供了论题。①②段引用钱穆的观点,阐述中国戏剧与西方戏剧的区别:西方戏剧求真实(戏如人生),中国戏剧讲“表演”(“人生如戏”)。③段由上文联想,阐述中西方小说的差异:西方小说求真实,中国小说脱离生活。戏剧与小说都是文艺作品,从下文看,由“这种现象的成因”紧承上文,展开论述,而“这种现象”指文艺作品的差异,而不是单指戏剧或小说。因此,①②③段是一层,指出文艺作品的一种现象,提供了论题。

2.要点:引钱穆的论述,分析形成中西方文艺的差异的原因:西方,文艺作品是严父;中国,文艺作品是慈母。分析:起始句“对于这种现象的成因,钱穆先生也有论述”是概括句,“这种现象”“成因”都要通过语境“确定”:“这种现象”承上,指中西方文艺作品的差异。“成因”体现在钱先生论述中。论述分别涉及西方与中国的文艺作品,一是严父,一是慈母。终结句作了说明,这是一种比喻。整合分析获得的信息即可。

3.(1)(①②③段)由中西方戏剧的区别联想到小说的区别,指出中西方文艺作品对生活的反映是不同的(差异);(2)(④~⑦段)揭示造成中西方文艺作品差异的原因,进而分析把文艺作品当成慈母的种种表现;(3)(⑧⑨段)(得出)当下文艺作品与读者既相互需要又存在矛盾的特点(结论)。

4.①很少反映现实生活,只是在取悦观众;②给予观众饱受束缚的思想与行为以想象中的放纵;③即使要发挥说教功能,也是用一些荒诞不经的表现形式。

5.①文艺作品要达到教化与娱乐(放纵)的统一很难;②观众通过文艺作品既想放纵娱乐,又不想受到教化的约束很难;③文艺作品的功能和观众的心理需求二者统一很难。

猜你喜欢
感受力文艺作品领略
卷首语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创享空间
文艺作品赏析的重要性研究
大学生文艺作品成为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有效载体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