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盛
01
节假日的朋友圈盛产定位不重样的浪人。
这些人大多是些职场精英,有创业者,有团队leader,也有正处于职业转型期的朋友。
他们的朋友圈基本上能满足一部分人对中产阶级的意淫:有部性能中上的代步车,一般多是奔驰宝马;学区房不一定,但至少有处房产;婚恋状况不详,但孩子念得绝对是国际学校。在公司有自己独立的办公室,但又好像不太用上班;会说标准英音,出国旅行定位不重样。
如果你相信了朋友圈里的这片繁华,你很有可能遇到了假的中产阶级。
哪里有什么中产阶级,只是挣得稍微多一些的无产阶级罢了。
02
年轻的时候我们聊未来谈人生,现在呢,房、车、钱。俗啊,但能有什么办法?梦碎了,还有钱。但钱没了,命就贱了。
谁没有过梦想,可惜大多数人只拥有说出梦想的权力,却没有维护梦想的能力。
作为新锐中产主流的80后,无缘70后改革红利的浪潮,也没有90后无所畏惧的心态,上有父母下有子女的现实压力迫使他们只能选择稳定。
但没人看到他们对周围环绕的物价、房价、雾霾的恐慌。对虚度时光的悔意、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焦虑让他们只能提起裤子跑。
就好像面前是一个长长的通道,却永远也看不到前方的门。哪怕鼓足勇气推开门,走进一看,依然是漫长的通道。
永远在努力的路上,又永远不得不努力。
03
日本趋势学研究者大前研一曾经提出过一种社会架构:M型社会。
这个比喻很形象,左右两侧的底层阶级和上流社会人群逐渐增多,而位于中部中产阶级数量逼近低谷。其中相当一部分人,会在5到10年内回落至底层。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如何保住已有资产,避免阶层回落,是每位中产阶级都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家毛姆写过一部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讲述了一位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从所谓的职场白领,蜕变为印象派画家的传奇经历。
主人公为此做出了许多牺牲,但最关键的,是他铁心追求梦想的那一刻:“我不得不画画,就像溺水的人不得不挣扎。”
我身边有位金融行业的高管,因工作需要不得不频繁往来于北京与香港之间。我问他累不累,他说当然累,但仅限于身体,在精神上他始终在享受工作。
更有意思的是,五年前他还是一位普通的程序员,后来偶然结识了一位金融分析师,从此对投资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制定转型计划,白天工作晚间学习,三年后踏进金融行业大门,步入能力提升快车道。
每位优秀的人,都该有这样的觉悟:为真正感兴趣并擅长的事物,拼上一切。
04
人們常把财富跃迁和阶级流动比喻成“上车”:上流社会人群稳坐车中,空调温度适宜;车窗外众人卖力追赶,精疲力竭后停下脚步随遇而安,回归小确幸式的生活。
但中产阶级显然更加尴尬。
他们一只脚勉强搭进车门,另一只脚仍在车外,不得不死抠住窗缝,在呼啸狂风中用尽全力保持平衡,恐慌感扑面而来。
只是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恐慌与焦虑已经无济于事,对于心有不甘的中产阶级而言,激流勇进成为了唯一的选择。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也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时代。再渺小的个体,也有鱼跃龙门的机会,再阴暗的环境,也能在夹缝中照入微光。
无论何时,勉力前行都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没有放弃,就还没有谢幕;
没有成功,就还没有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