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方寸 盛世风景

2017-07-07 00:43撰文薛珊图片高蒙萌
珠海 2017年5期
关键词:内画鼻烟壶珐琅

撰文|薛珊 图片|高蒙萌

掌中方寸 盛世风景

撰文|薛珊 图片|高蒙萌

包泽伟 《后花园》 100x80cm

鼻烟壶,集书画、雕刻、镶嵌、琢磨等技艺于一身,是中国艺术的缩影,也将喧闹的过往一帧帧定格在鼻烟壶工匠安适恬淡的心性里。在这些静态的鼻烟壶里,能令人忆起曹雪芹的烟云旧金陵,老舍醇厚的北平味儿。

圣缘博艺坐落的吉大情侣路一带,闹中取静,它于2013年对外开放。这里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高质量的艺术展览,和对艺术家和艺术品的持续性关注和以馆藏珍品展示为重心,同时,也主要以展览为单位与艺术家合作。在圣缘博艺宽敞的展馆内,外头的喧嚣可以轻易屏蔽,内部的展览空间给人别有洞天之感。在这样的空间里,日子在悠长的回响中度过。而那些来自遥远岁月的物件——鼻烟壶,历经百年洗礼,秉承着传承的力量,仍不畏时间的阻隔,穿越时空而来。

走进圣缘博艺的鼻烟壶展览,仿佛随着那些工艺精湛的鼻烟壶穿过百年前的大街小巷。我们好像从中可以看到《红楼梦》的晴雯拿着一个金镶双扣金星玻璃的扁盒,用指甲挑了些嗅入鼻中,用鼻烟来治疗感冒;看到《茶楼》里小丁宝掏鼻烟壶的细节;仿佛能看到内画大师笔下的过往,细腻绵润,能带给人们一种久违的感动,这是有温度的艺术。在这些静态的鼻烟壶里,能令人忆起曹雪芹的烟云旧金陵,老舍醇厚的北平味儿。鼻烟壶,集书画、雕刻、镶嵌、琢磨等技艺于一身,是中国艺术的缩影,也将喧闹的过往一帧帧定格在鼻烟壶工匠安适恬淡的心性里。

传世工艺

吸鼻烟的习惯最早由传教士带入中国。始于明朝,盛行于清代。鼻烟是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末中,掺入麝香等名贵药材,并在密封蜡丸中陈化数年或者数十年而成。顾名思义,鼻烟的使用方式是直接吸闻,不同于其他烟草用品是点火后才吸闻,只有优质的烟草会拿来做鼻烟。正如同烟草的种植和使用方式,是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经由海员和传教士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鼻烟制作和使用,也是以类似的方式和途径,逐渐在全世界流行起来的。只是世界各地的民族再依其各自的喜好以及生活习性,掺以不同的香料制成不同气味的鼻烟。例如我国的鼻烟壶使用者就青睐茉莉花与鼻烟掺在一起的味道,既清香又馥郁。

鼻烟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在中国的。 清朝赵之谦在其《勇庐闲诘》中提到,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为进行传教活动,曾将鼻烟、自鸣钟、万国图等礼品进贡给皇帝,但在现存明代宫廷档案“利玛窦所献方物”的名单中未见鼻烟的记载。鼻烟英文为snuff,意大利文为tabacco da fiuto,传入中国时中文称“士那富”“士拿乎”“西腊”“布露辉卢”等,均为外来语的译音。一直到了雍正年间(公元1723-1735年),雍正皇帝才根据鼻烟是用鼻子吸闻之烟草制品,将其命名为“鼻烟”。自此,鼻烟正式有了中国名字。

圣缘博艺的展览空间给人别有洞天之感。在这样的空间里,那些来自遥远岁月的物件——鼻烟壶,秉承着传承的力量,不畏时间的阻隔,穿越时空而来。

清代,无疑是中国鼻烟的黄金时代,虽然对鼻烟壶的开始制作时间有不同的意见,但对于鼻烟和鼻烟壶的流行始于清朝康熙时期,是国内业界专家公认的。康熙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南巡,在江宁(今南京)接受了西方传教士毕嘉等人的众多贡礼中就有鼻烟。初到中国的欧洲达官显要、国内的文武大臣觐见皇帝时,也经常以鼻烟作为贡品。赵汝珍所编著的《古玩指南》中特别描述了清代鼻烟的流行程度“无论贫贱富贵无不好之,有类于饮食睡眠,不可一日缺其事。几视为第二生命,可一日无米面,而不可一日无鼻烟。可一日不饮食,而不可一日不闻鼻烟。”鼻烟壶自然成了随身携带之物。

鼻烟是舶来品,鼻烟壶却是地道的中国发明。鼻烟壶最早的雏形只是一个小小的方盒,传教士喜欢在鼻烟盒上用珐琅彩绘制西洋人物与花卉。 这种画风就此被延续下来。因为鼻烟易潮,为更妥善保存,一种入口小,能阻隔湿气的器形诞生了。随之实用功能转向艺术欣赏,在能工巧匠的培育下,鼻烟壶有了绝对“中国创造”的美学形态。

在众多鼻烟壶种类中,唯一能不断蓬勃成长至今的即内画鼻烟壶,这和内画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息息相关。

据史料记载,康熙皇帝不单单是为了使用鼻烟方便才下旨生产鼻烟壶,其多半是为了赏玩的喜好。他不先从中国扬名世界的瓷器着手,反而迷上欧洲色彩缤纷的玻璃,认为玻璃盛装鼻烟最合适,一方面可以很容易知道鼻烟的存量,另一方面可以欣赏各式各样的色彩玻璃壶。他于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在北京养心殿造办处聘请欧洲技师设立了玻璃厂,首先烧制出御制玻璃鼻烟壶。这样一来,玻璃厂就在身边,康熙可就近监制指导和先睹为快,如果由瓷鼻烟壶开始,瓷器官窑远在江西景德镇,康熙就不便亲自指导制作。鼻烟壶的材质,一般以瓷、铜、玻璃、玛瑙、象牙、琥珀为主,珐琅因进口原料,价格不菲,也只在康雍乾三代被使用较多。乾隆年间,李调元的《南越笔记》记载了鼻烟和鼻烟壶在广东流传的情况,广州对外贸易的繁荣,还促进了彩绘瓷鼻烟壶和画珐琅鼻烟壶的发展。珐琅,即景泰蓝,是中世纪从两河流域一带、经由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一种波斯工艺。这项工艺传到中国,从明朝以来不断地在精进改良,并且融入中国文化特色。珐琅的稀有,也导致珐琅彩材质的鼻烟壶至今价格高昂。

2017年在圣缘博艺进行的馆藏鼻烟壶展内,就有幸能见到乾隆年间制的珐琅材质异域风格的鼻烟壶,一面是肌肤饱满粉嫩的西洋女子和“liberty”一词,另一面是西洋钟表,有种跨越时代的质感,画面也更加柔软。因珐琅是较硬的墨料,粉彩要在珐琅上慢慢推开,需要极精细的技艺。可见,乾隆年间的珐琅烧制技术已趋成熟。

清代皇帝也总命匠师打磨精品,将御制的鼻烟壶赏赐给大臣或作为礼品馈赠给外国使节,作为契机之一,鼻烟壶逐渐从天子手中,流入民间。在《十八世纪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中记载,当时的罗马教皇使节铎罗曾获得康熙赠送的一件水晶鼻烟壶。

康雍乾三位皇帝中,康熙喜花卉,雍正喜黑,乾隆则来者不拒。鉴于这位皇帝对美学的“百搭”思维,乾隆年间的鼻烟壶得到空前发展。不同时期的鼻烟壶制作工艺各有特色,例如康熙时期,画珐琅彩鼻烟壶以铜胎、玻璃胎较多,且壶面大多以西洋画法绘制,可惜未有存世。瓷胎鼻烟壶始烧于康熙晚期,多数为青花制品,还有釉里红和青花釉里红。雍正年间所制的鼻烟壶,涅白不透明玻璃、玉质鼻烟壶和造型多元化。到了乾隆年间,无论是鼻烟壶的种类、数量,还是制作的工艺水平,都达到了最高峰,几乎涵盖所有材料和品种,新出现了掐丝珐琅、雕瓷、描金玻璃、雕漆、匏器、竹木牙角等,还出现了大量肖形鼻烟壶和成套官作鼻烟壶。

生来不凡,再加之岁月的沉淀与修炼,鼻烟壶便渐渐为世人所认可。

包罗万景

“在这馆藏的三百多件鼻烟壶藏品里,您最喜欢哪一件?”面对这样的问题,圣缘博艺馆长贾亚娟直言,每一件鼻烟壶她都非常喜欢,每一件都不一样,正如展览海报上所写的“一壶一乾坤,寸天乾坤同辉聚,厘地人间万象生”。小巧玲珑、造型别致的鼻烟壶,将玉石、珐琅、水晶、玛瑙、琉璃、陶瓷、金银、犀牛角、竹木、葫芦等多种材质与书法、绘画、雕刻、套料、镶嵌、琢磨、烧造、内画等种种艺术相结合,是清朝工艺的最佳代表,在收藏领域享有盛誉,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艺术精华缩影。每一件都是传世之作,难以取舍。

贾亚娟十多岁的时候在书上看到鼻烟壶,虽然没见过实物,但却很好奇,大点以后再通过一些影视作品对鼻烟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直到2000年,在故宫的一次展览中,贾亚娟近距离接触鼻烟壶。从此,鼻烟壶这个掌中珍玩,就令贾亚娟爱不释手。但凡遇到珍品,就会进行收藏。同时,她也建议收藏鼻烟壶必须考虑质料、年代和工艺等因素。

而此次馆藏鼻烟壶的展出,也是为了让更多人可以了解鼻烟和它所代表的历史。并且在鼻烟壶的展示方面,圣缘博艺也独具匠心地采用珠宝的展示手法,将鼻烟壶放置在通透的玻璃橱窗中,让大众可以多方位地领略鼻烟壶的美。

一件件鼻烟壶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如同闭口不语的美人,纵使年华逝去,但你晓得她们身上有很多很多的故事,你须有耐心,须有诚意,须有热情,才能从她们口中套得只言片语,而仅是短短的字句,你就能获益良多。就像那些鼻烟壶身上的斑驳之处,它们和皱纹一样,是曾经微笑过的地方。

其实鼻烟壶,在中国艺术历史上,一直被单纯地视为古代生活的一部分,长久以来没有被列入研究或者重要艺术的范畴。在国内,自20世纪晚期鼻烟壶的价值和研究才被再次重视。而反观西方,他们则更早地带起鼻烟壶收藏的浪潮。 在国外藏家眼里,中国烧制的鼻烟壶,集书画、雕刻、镶嵌、琢磨等技艺于一身,是中国艺术的缩影。自1990年起,国外就有国际鼻烟壶协会组织,会员来自世界各地。

早在清朝,鼻烟壶爱好者争相收藏鼻烟壶四大名品为铜胎珐琅彩鼻烟壶、玻璃胎珐琅彩鼻烟壶、苏作鼻烟壶以及内画鼻烟壶。在老舍的《茶楼》里有这一段描写:“这是当日非常重要的地方,有事无事都可以来坐半天……这里还可以看见某人新得到的奇珍——一个出土的玉扇坠儿,或三彩的鼻烟壶。这真是个重要的地方,简直可以算作文化交流的所在。”可见当时鼻烟壶已经成为了把玩的物件藏品。

其中内画鼻烟壶成为当代鼻烟壶艺术主流,这和内画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息息相关。清末民初,内画名家辈出,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丁二仲、马绍先等各有所长。传说在清乾隆末年,一位地方官吏进京办事,因为盘缠用尽,被迫投宿在庙里,此人嗜好吸闻鼻烟,但鼻烟已见底,无奈用烟勺在膛内掏刮残留在壶壁的鼻烟,在壶壁上划出许多到痕迹和图案,这一情景,让庙里的和尚深受启发,便试着制作弯弯的竹签,蘸上墨,开始在透明的鼻烟壶内壁作画。这一说法无可查证,关于内画艺术的起源还有诸多传说,但唯一可以确认的是内画鼻烟壶在光绪年间大为流行。内画也是唯一特别为鼻烟壶而生的技艺,而非利用其它已有的技艺来制作鼻烟壶。内画鼻烟壶的出现,让文人墨客有机会将其文采延伸到此方寸之间,内画源于外画,却难于外画,但是欣赏标准和外画一样,追求方寸之地,呈千里之势,内画作品对于雅士名流,很容易激起其对书画欣赏的艺术共鸣,也特别唤起其珍惜内画技艺的精绝。

鼻烟是舶来品,鼻烟壶却是地道的中国发明。鼻烟壶最早的雏形只是一个小小的方盒,传教士喜欢在鼻烟盒上用珐琅彩绘制西洋人物与花卉。

在众多鼻烟壶种类中,唯一能不断蓬勃成长至今的即内画鼻烟壶。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鼻烟壶内画大师马少宣,就以一套16件内画鼻烟壶精品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博览会,被大会颁予了在金牌奖之上的名誉奖,这是中国鼻烟壶第一次获得世界性的艺术大奖。现如今,冀派内画还被国家列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的“世界杰出手工艺品徽章”。在冀派内画大师王习三先生和其子王自勇先生的努力下,2003年内画艺术展览馆在河北省衡水市落成,2011年5月,中国鼻烟壶紫砂壶博物馆在北京开幕。

在一切艺术都变得极其个人化的当下,某种坚持会被误会为曲高和寡。现在大家说起来鼻烟壶更多的是把它作为一件艺术品,而忽视其功能和作为一种娴雅生活方式的代表。在这样的时刻,有一个处所能静静地容纳这些美好的事物,相当可贵。

也许,再过一些年岁,年轻一代对鼻烟壶所知甚少,谁也无法保证,被取代的是什么,留下来的又是什么。但有一点可以坚信,那些被雕琢在鼻烟壶上所记录下的岁月,也将永恒。

猜你喜欢
内画鼻烟壶珐琅
张鹏、文静伉俪的内画情缘
民间工艺介绍(四十九)张路华和他的鲁派内画
清代鼻烟壶的传播与演变相关问题研究
雍正款珐琅彩蓝料山水图碗
阿拉善博物馆馆藏内画鼻烟壶考据
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记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大师第二代传人张禾
无铅珐琅釉料制备与画珐琅工艺试验研究
签约42家 中国珐琅盛典首站告捷,成功起航!
清 玻璃桑葚景掐丝珐琅嵌玉壁瓶
滇派内画
——瓶内方寸之间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