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活动强调优“智”教育,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多维度的学习、活动经历,成就学生的不断成长;强调以活动内化学习内容,深化主题,进而实现学生的知行统一。
微课是以教材同步的基本知识点为出发点,通过精讲内容、重点归纳、智能诊断、针对训练,开发的一套智能、高效、方便的系列课程。微课教学时间短,便于学生随时随地观看、理解、思考,是品德与社会(以下简称“品社”)课程教学以及学生学习的新形式。如何让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增知明理,又在实际生活中践行内容,进而真正达到导行目的?微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媒介。
何谓微活动?在本文中,微活动指的是基于微课目标、内容所构建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体现创造性、开放性、生活性、综合性原则的小型德育活动。因为是小型德育活动,因此微活动设计、实践和评价都要体现其“微”,表现出单次活动时间短、参与人数少(3—4人为宜)、活动内容简单等特点;突显其“精”,强调设计精妙、实践有效、评价方式创新,进而实现活动效果的以小见大,品社教学的知行统一。
为实现教育目标,笔者尝试基于微课设计微活动,突出活动精巧的特点;基于微课实践微活动,实现知行统一的目的;基于微课评价微活动,提升学生行为的效果,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
一、基于微课,实施启思益智微设计
微课内容选择范围广,既可立足目标、教材,又可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笔者选择围绕微课知识类型,开展精巧的、启思益智的微设计,力求在学生已有認知基础上,指导、规范其行为。需要强调的是,微设计是立足知识类型而非完全与其雷同,因此,设计要体现创造性和延伸性。
(一)立足本体类知识,设计微表演
品社课程本体类知识主要指日常生活中小学生应遵守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应了解的未成年人基本权利和义务,应懂得的能够保障个人权利和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规则、法律等方面的内容。
微课案例:《和睦相处》之《邻里交往小达人》(四年级下册)
微课内容:
1.了解邻里交往规则。
2.学完规则,暂停视频,以“‘邻里交往小达人飞行棋”活动巩固规则。
此类型微课,理论知识分量重,虽设置了飞行棋活动,仍仅限于对书面知识的理解。因此,设计、撰写 “微剧本”,排练微表演,就能让学生在直观学习中思考、理解邻里交往规则。
微剧本:《晾衣服事件》《客厅跳绳事件》《泼脏水》
微表演:分别请三组学生上台表演。
三个微表演都设置在3分钟之内,短小精悍、设计巧妙、启发思考,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涉及不同领域,学生乐于接受其形式,易于理解其内容,真情参与促使他们在邻里交往中拥有良好品德和行为。
(二)立足认知类知识,设计微游戏
品社课程认知类知识和目标可分为五个领域:生活常识、社会领域、经济领域、历史领域及地理领域。围绕此类型知识点设计微活动,要体现德育学科的综合性、科学性,要注重品德课程与其他学科及前沿知识的交叉领域,开拓学生的视野,加深其对道德的理解和领悟。
微课案例:《遇到危险我不慌》之《危险应急处理方法知多少》(五年级上册)
微课目标:通过微课学习,学生初步了解遇到不同危险时的应急处理方式,并进行模仿学习。
此微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只进行了短暂、零碎的学习和模仿,且实践机会少,因此对应急处理方法不能真正领会。此时教师就可合理设计组合微游戏,确保微课目标的巩固落实。
微游戏名称:童乐园寻宝
微游戏目的:学生在游戏中实践演习求生技能,学习自护自救和力所能及的互助互救。
微游戏主题:寻宝、历险、脱险并快速到达目的地。
微游戏准备:制定寻宝路线图、标注不同路段的体育项目、障碍设置和假设危险。
微游戏过程:四人一组进行游戏,完成所有任务并最先到达目的地组为优胜方。
微游戏设计不仅突出训练学生应急处理危险的能力,还交叉增加了体育项目,并力求将学生克服难题的意志力、团队智慧全部调动起来。此游戏正常情况下5分钟内可完成,组合巧妙,设计科学。
(三)立足现象类知识,设计微实践
微课内容开放,可有弹性地吸纳热点新闻或新鲜事件,以例言知。
教师是微活动的主要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微活动是否设计新颖、组织有效、深入人心,教师的指导作用举足轻重。
微课案例:《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之《了解我国的水资源》(六年级下册)
微课教学过程:
1.介绍我国水资源总体情况,同时通过资料让学生了解全国各地水受污染情况和引起的后果。
2.聚焦让学生和本地居民引以为傲的新安江水:播放2013年11月15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的关于《新安江饮用水源存在污染危机》的调查结果。
学生看到调查结果后,将信将疑,提出质疑。教师此时就可设计综合性微实践活动:
1.全班制定微实践计划,教师审阅、指导、修改计划书,并通过自荐和指定等方式让各小组分别负责一个板块的内容。
2.各小组开展实践活动。教师关注活动进程,及时调整、引导、点拨和启发各小组实践活动。
3.各小组呈现各自实践结果:或实地拍摄养鱼工人把大袋饲料撒入河中的画面、或记录江边随处可见的垃圾、或找到了工厂排污口并写下调查报告……
这个综合性微实践活动将任务进行小组分派,降低各小组实践难度,节约各小组实践时间;同时教师走近学生,注重无痕有效地指导活动进程。微实践实施到位,其综合事实也使学生对家乡水资源的原有认知被推翻,而保护家乡水资源的强烈动机被充分激发,改进建议在师生交流中精彩呈现。分组活动和有效指导,让学生在探索中树立了新意识。
二、基于微课,开展务实求真微实践
微活动强调优“智”教育,强调为学生提供多种类、多维度的学习、活动经历,成就学生的不断成长;强调以活动内化学习内容,深化主题,进而实现学生的知行统一。教学中,为促使微活动落到实处,应让学生在课前、课中、课后践行微活动,丰富内容,才能让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
(一)依托前置性实践,微调查启行
前置性微活动往往安排于课前并服务于微课,以调查实践为主。
微课案例:《热闹非凡的市场》之《买商品有学问》(三年级上册)
微课教学目的:教给学生正确的选购商品的方法。包括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了解商品的分类区及选购商品的标准、诀窍等。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虽经常逛超市,但往往是无目的、无意识的闲逛。因此,让学生先行调查,再上微课,学生有经验、有感受、有头绪,更容易与微课内容产生共鸣。
微调查内容:
1.找一找各种商品的生产日期、保质期。
2.记录不同商品的分类区。
3.写一写选购商品的标准。
4.写一写选购商品的诀窍。
微调查进行之后,本班学生上微课时,看到与自己课前调查吻合的内容,兴趣盎然;看到自己未关注到的内容,即时学习并记录,学习气氛浓厚。微调查与微课相辅相成,启发和引导了学生形成并运用有效技能正确购买商品的行为能力。
(二)设置过程性实践,微讨论促行
学生道德行为的发生一般植根于自身的主体性认识和情感基础,是其主动选择的结果。因此,教师要以让微活动面向全体、人人参与为标准,立足小组、创新方式,达成导行目标。
活动固然重要,讨论与分享更重要。教师要尤其重视微活动结束后的微讨论过程,把微讨论作为活动延伸,有效运用。传统课堂讨论,组员在一次话题中多是固定不变。此类型讨论只能达成“小组合作”而非“全班交流”,虽然随后的分组汇报能展示各组成果,但是学生更容易对自己亲身参与的内容重点关注并产生情感共鸣。因此,笔者对小组讨论进行了创新,以案例说明。
微课案例:《法律,生命的保护伞》之《〈未成年人保护法〉知多少》(六年级上册)
微课内容:学生了解此保护法定义及通过和施行日期;播出不法分子诱骗儿童,将其拐卖或致残逼迫乞讨的新闻短视频,帮助学生认识《未成年人保护法》,学会保护自己。
微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各种信息搜集方式,关注一个事件,如“网吧能否对青少年开放”,小组依据保护法,探讨意见。
微讨论分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四人一桌为一小组,围绕本组关注的案例进行6分钟讨论和总结。
2.组织三轮讨论。每一轮结束后,一名学生仍留在本桌做主持人,其余三人分散到其他桌子。本桌主持人欢迎新参与者,并与之分享此前的讨论精华,新参与者则叙述他们带来的新案例,展开更进一步的讨论学习。
3.最后一轮,初始小组再次集合,分享并探究各自的领悟和学习结果,改进本组活动结果,呈现小组智慧。
4.全班汇报展示。
此活动过程单次讨论时间短,单组成员少,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其中的机会。在微讨论活动过程中,教师可根据话题的难易程度合理安排讨论轮数,由于学生平时接触《未成年人保护法》比较少,所以笔者安排了五轮。
活动结束后,班里学生对《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理解更透彻了,他们真正从内心深处体会和认识到了此法的重要性,有效指导和促进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巧妙地保护自己的行为意识和行为能力。
(三)组织延后性实践,微采访导行
品社是一门社会性很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想要实现此目标,微活动就应提倡从室内走向户外,从学校走向社会。但因小学生受年龄、能力等因素限制,很多活动需家人的帮助和支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让家长参与其中,以一个大人带三四个孩子团队出行,拓宽学生活动范围。
微课案例:《了不起,家乡人》之《家乡名人采访记》(三年级下册)
微课目的:了解名人采访的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等,有效指导学生掌握采访技巧和步骤。
微采访:利用微课学到的方法对本地名人进行采访。
家长需承担任务:负责孩子的交通、安全、纪律,参与拍照和摄像。
微采访活动过程:
1.根据学生兴趣,对全班学生进行分组,确定采访对象和带队家长。
2.采访名人:小甜妈妈带领孩子走进乾谭,采访剪纸艺人徐奶奶;禹潇妈妈带领孩子们走进新中,采访画家王光明;小晨妈妈带着孩子们去往寿昌,采访木工名师刘大伯……
3.利用照片、微电影、采访记录等形式记录采访内容,并整理成果。
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仅采访了名人,还感受到了他们技艺的博大精深,体会到了他们勤奋努力、持之以恒的卓越品质。正因为有家长的热情参与和无私奉献,才让孩子们走向广阔天地,并在他们的内心播下了一粒勤奋的种子。活动结束后,我明显感觉这些孩子在学习中更认真、细心,更勤奋、努力了,学习品质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基于微課,实施多维高效微评价
微课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基于微课实践微活动,又要注重对微活动的有效评价。对于“微活动”的评价,本文强调评价方式的简单化、评价时间的简短化、奖励方式的易操作化等特点,因此将其定义为微评价。微评价目的是要综合运用连续性的质性评价,激励和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其教学实质是开展群体活动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要的多维度的频繁反馈和个别化的矫正性帮助,提升学生道德行为品质,体现过程的发展性、价值性与有效性。
(一)进行连续性评价,微记录提趣
品社课程作为一门塑造人内心世界真善美的课程,将学习、生活的过程视为道德生成的过程,微活动亦如此。因此评价也应该是连续的、持久的,进而做到不量化地评价一个不断成长和变化的学生。
微评价重视学生在活动道德场域中的各种原始数据、活动记录、访谈录、反思日记等内容中的表现。
微课案例:《谁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之《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六年级上册)
微活动:农民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人们餐桌上丰盛的食物、果蔬,学生也来学习栽种大蒜苗。
微记录:请学生每天用一点时间培育蒜苗,并简单写一写日记或画一画观察结果。
微评价:教师根据学生记录,给予反馈。
微记录评价重学生后续的培育结果,轻学生对植物成长周期的认知,旨在通过每天记录让学生发现呵护生命的不易和生命成长的有趣,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劳动的价值观。在连续性的师生日记对话中,激发了学生对生命和劳动者的关注和热爱,培养了学生坚持观察记录的毅力,提升了学生的劳动兴趣和能力。
(二)倡导在线化评价,“微互评”正气
将学生践行微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上传至班级QQ群相册,倡导针对活动过程给予快速、便捷的在线化形成性评估。评价主体也不再单单是教师,还包括同学与家长,尤其是要让同学成为评价的主体:让学生自由表达、相互交流,在思维碰撞中促进其对微活动过程和结果的反思,实现“微互评”提升活动品质的目的。
微课案例:《我们一起成长》之《最难忘的第一次》(三年级上册)
微课内容:学生学习用拍照片、做相册、做PPT、拍录像等方式,结合文字,记录最难忘的第一次,如第一次上台演讲、第一次旅游、第一次参观福利院等。
微活动: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最难忘的第一次”,并把作品上传至群相册。
微互评:给自己喜欢的作品点赞并点评,当然也可以提出不足和改进意见。
在线“微互评”使教师和家长深入了解了孩子心理甚至整个班级的思想动态,指导和帮助了孩子的行为:因学生上传的都是自己最阳光积极和有感召力的作品,互评过程就成了相互学习的过程,成了促进其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正向发展的过程,成了实现班级和谐发展、孩子们团结共进的有效途径,并最终促使班级形成良好的风貌、孩子们形成良好风气。
(三)综合各类型评价,“微奖励”增效
日常的各类评价内容往往是通过多种方式让指导者和关注者参与 微评价,这些评价分布于各种活动、各个阶段的不同平台和过程中,是分散的、碎片化的、零星的。教师应让这些评价结果以等级制“微奖励”形式集中呈现:
等级一:在微活动中,无论是在设计活动、制定计划、实践活动、呈现成果等各阶段中的哪个阶段,只要获得好评,都可得分。
等级二:得5分就可在荣誉墙上贴一颗星。
等级三:得10颗星就可以得到一个小礼物,如一片活动中的植物标本、一块橡皮、一支笔等。
最高等级:得10个小礼物就奖励一本书。
这样的“微奖励”形式,使学生参与微活动的热情被充分激发,同伴间、小组间相互激励、相互竞争,个个力求将微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结果呈现得有血有肉。不经意间,加深了学生对道德的理解和领悟,加强了学生对个人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了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
合理、有效、创新、开放地运用微活動实践微课内容,有效改变了“学生学习时说得头头是道,而课后行为却不尽如人意”的说一套、做一套的现象,巩固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品社教学的实效性,让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真正实现“知”与“行”的统一。
【陈光云,浙江省建德市明珠小学 ,教师】
责任编辑︱黄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