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公民文化素养是一项长期工程

2017-07-06 15:15程光炜
人民论坛 2017年17期
关键词:社会公德排队公民

程光炜

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家实力不断增强,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如何提升当代中国公民的文化素养,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当代中国公民文化素养的缺失,与中国漫长的农业社会的历史有关。在农业社会里,只有“公”与“私”概念的分界,没有建立在全民基础之上的“社会公德”,这里包括契约精神、信用体系、法律约束、个体自律等观念。

鸦片战争至今的一百多年,中国长期陷入西方列强欺辱、战争和内战的漩涡,国计民生问题始终没有真正解决。当时中国人连饭都吃不饱,遑论什么公民文化素养?怎么指望公民素养在国家积弱的环境中提高起来?而最近40年,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最好的岁月。我国不仅经济高速发展、国民的自信心大幅提升,而且全国上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因此,当代中国公民的文化素养如何提升的问题,势必会被提出来讨论。

提升公民文化素养,是关乎到中国如何发展的重大问题,也关乎中国的未来,并非可有可无的小事。毫无疑问,没有当代中国公民文化素养的提升,中国仅仅靠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无法真正实现国强民富的理想,也不可能真正进入世界强国之林的。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来看,一般都是经济上先富起来,然后精神文明的步伐就会跟上去。例如,20世纪初乃至中叶前后的美国,在纽约、芝加哥等特大城市,也经常有行人乱闯红绿灯、随地吐痰、出语粗俗等问题。美国反映这一时期的电影和书籍,对这种历史状况都有形象的记载。当代中国,正在经历深刻的历史变革,在各种变化中,文化素养的逐渐提高也正处在缓慢但坚韧的变化中,对此笔者充满信心。

在此前提下,主流媒体应该加大这一问题的宣传、讨论。应允许老百姓公开讨论中国人的文化素养,批评违反社会公德的行为,同时大力宣扬各种文明事迹。在下一代人当中培养自觉的公民意识、公民道德、公民文化素养,并健康、有序、积极倡导提升公民文化素养,包括公民公德意识的宣传、讨论。

提升当代中国公民的文化素养,有“软”和“硬”两个方面的工作要做。“软”的方面,有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节目、国家图书馆和中国现代文学馆长期坚持的“公益讲座”活动,等等。在深圳,由市图书馆和图书城进行的“市民读书月”,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在长长的历史隧道里,这种活动还是微弱的灯光,但笔者相信,如果长期坚持,并积极向其他领域主动推广和延伸,若干年后,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硬”的方面,应该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开展政府主导、群众主动参与的像地铁排队这样的“强制性行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北京长期在地铁、公交车站等地派人驻守,强制性动员、说服所有人遵守公共秩序,养成自觉排队的习惯。如果遇到违反排队公德的现象,先是劝阻,然后可以适当罚款。2014年、2016年笔者两次在澳门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在澳门各条街道上,惩罚违规行车和吸烟的广告牌比比皆是。例如,超速行车罚款2万澳门元(合人民币1万多元),在公共场所吸烟罚款600澳门元(合400多元人民币)。由于有这种严刑厉法,一般人都不敢违反。

提升当代中国公民的文化素养,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程。例如,对进城务工的农民,不能只看到他们勤劳、刻苦、奉献的一面,同时,还要看到他们把农村个别的陋习带到大城市来,可能会干扰、破坏城市公共秩序的一面。对于北京这座特大型城市、中国的首善之区来说,最关键的是,首先要抓好地铁和公共汽车站的有序排队问题。政府有关部门,不要“一阵风”式地抓文明建设问题,不能只做一阵,下一阶段就停滞不前、无人问津,这样下去,提升当代中国公民文化素养的问题,就只会停留在就事论事的阶段。

北京奥运会期间,曾经动员了几万大学生和社会青年担任志愿者,这种成功例子也可以引入城市管理的机制之中。未来我国可以动员社会大眾广泛参与,在每个社区、每条街道、每个社会角落,都常年派人管理监督,形成人人遵守社会公德的习惯和良好健康的人文环境。新加坡社会的文化素养,都是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抓,严格要求和软性宣传同时进行,值得我们大力学习和仿效。笔者建议,可以“从北京做起”,大力宣传北京在这方面的经验,然后逐步向全国推广。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责编/张寒 美编/杨玲玲

猜你喜欢
社会公德排队公民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墨子政治伦理思想对当代社会公德培育的启示
排队做操
试析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
“仁爱”与职业教育
公民并积极着
公民生来有权说话:言论自由海报
排队回北方
谈谈社会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