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卫
也许是想表达我们之间的距离,
照片里的人,大多我并没有拍他们的正面,做这个项目的这几年,
我知道了很多从来不知道的事。
刘卫
1982年出生于香港
现于香港从事摄影创作
据称有过半的香港家庭,是上一辈从大陆来到香港定居。影师刘卫1982年出生在香港,她的父母是四十年前从大陆来到这座城市的。一些偶然的家庭变故,让她对熟视无睹的家庭关系和周边的城市街区有了新的观察。她开始拍摄这组作品《此》,从自己的生活环境开始,逐步探索父母生活过、且依然念念不忘的内地。让自己了解过去,同时,更接近他们。
我爷爷1948年到来香港,奶奶晚几年被接过来,外公外婆是1960年过来的。1974年和1978年,我妈和我爸也先后来到香港。对于内地的状况,我知道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间的三十年相对比较动荡,而对于改革开放之后的状况,我其实不太了解,那个时候我家都已经在香港了。
我开始拍这些照片,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好像从来没有拍过“家”这个离我最近的地方。当我尝试去看我父母的情况时,发现了很多东西:他们从前的故事,走过的路。这些引起了我的好奇,于是我渐渐开始想把这个东西展示出来。
在开始的两年,我只是在拍家里面,拍我爸妈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接着再到外部环境,然后再拍其他地方——北京、天津、北大荒……天津那边是我姑姑的房子,北京拍的是我妈小时候住的老房子。照片中的香港社区,六七成都是我家小区附近,有一些是我生活圈子涉及的地方,还有我爷爷、姥姥姥爷那一辈住过的地方。我家的位置在九龙的红勘附近,距离尖沙咀步行二十分钟的距离,我的作品很多也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照片里的人,大多我并没有拍他们的正面,也许是想表达我跟他们之间的距离吧。对于他们以前的故事,很多我还是不太了解。在平日的生活中,他们有很多习惯,直到我长大,一直觉得很奇怪,比如我弟弟和我小时候都是和我爸妈讲广东话的,但他们跟我们讲普通话,这事我小时候觉得很正常,但长大后就觉得很奇怪了。我们现在也不太会说普通话。所以在某些方面,我们是有距离的,我与他们之间本来也不是有很直面沟通的关系。他们有时会和我们说些故事,但也只说一部分,很多有关内地地方性的东西他们不会跟我和我弟弟说,因为他们觉得你们不知道这是哪里,这也限制了他们跟我分享事情。他们跟我在香港的内地朋友聊天会比和我聊得还多。可能是这一点点小小的距离感,让我选择这个手法。
在这些照片的拍摄过程中,为了让项目更加深入,我和父母之间的交流多了一些。以前他们对我们讲很多故事,说到一个点,然后就摆出一副面孔,好像在说:哼,你不懂,跟你说干嘛。但做这个项目的这几年,我就使劲问,也知道了很多我从来不知道的事。我还拜访了在北京、天津的亲戚,他们也和我说了很多,当然这些内容很难用照片完全呈现出来,不过我个人得到了很多。
近两年,这个项目依然在“生长”。除了我自己拍摄的照片,另外一些材料进入了后续部分,就是他们的口述跟他们的老照片。我外公四十年代拍了很多照片,在我们家里就有两柜子,后来我的舅舅阿姨他们就一张张扫描,发给其他亲戚。我把这些也做了个档案,结合他们的口述,想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所以当时我拍摄的这些照片只是起点。当然,我一开始并没有这样想,但当我找到更多的素材时,就觉得应该会转变。单向用照片呈现的手法就已经单薄了些。这个系列现在已经有很多不同的素材拼合在一起交叉着。
这几年的展览呈现,也随着我的拍摄和调查有了变化。几年前的展览,主要是我拍摄的照片。开始是北大荒、北京的、香港,还有我到北京时住的地方、我爸在天津的老家。在整理这些照片的时候,我感觉很多照片挺模糊的,城市都是一个面貌,不管是北京还是天津,就连北大荒特别偏僻的地方,造的房子与一线二线城市区别也不大,那里也是崇尚欧式风格的建筑。我在去之前并没有想到会这样,但似乎这才是生活被赋予的指标。我有时会一时分辨不出这到底是哪里,所以在展览中就把几个地方混了起来,觉得用这种视觉呈现更有趣。
后来再看这些照片,反应了当时我们家里一种距离感,可又是亲密的,一种微妙的关系。我拍的蛮多,后来反复选片,每次看到的东西都有不同,在我家庭关系之外,同时它又包含一个地域性,其实还是很个人化的观察。这个项目的创作,最让我感兴趣的主要还是人的迁移过程。是出于好奇,我想要更多地了解上一代,毕竟他们有太多有价值的东西,我们完全想象不到,也从没有真正去发掘。
我作品所关注的内容,从父母和长辈那一代延伸到现在。我今年正在做的作品与自己成长年代的文化信息关系更紧密。我用了自己的一些旧照片,用丙烯绘画的方式,结合照片和局部的动画,现在做了五张尺幅比较大的,还在进行中。香港生活成本很高,但我其实不是很忙,一年中除了暑期前后商业拍摄多一些,其他时间,做作品的时间还蛮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