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必钻
张嘴说话有门道
——对话描写的魅力
何必钻
很显然,在习作中,语言描写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俗话说:“言为心声”“良言一句三冬暖”。一个人的语言能反映这个人的性格特点、情绪状态、内心想法等。可是有些同学在习作的时候,常常会犯两种错误:一是忘掉了语言描写,那他笔下的人物就硬生生地变成了“哑巴”,是不会说话的;二是语言描写就是“我说,小明说,我又说,小明又说”,这样“我说你说”呆板的对话形式,一句接着一句,没有一点变化,让人读起来眼都花了,头都大了。
如何让笔下的人物张嘴说话,怎样说话,可是有门道的呢。我们来比较一下下面两段话,你也许会有更直观的感触:
星期天下午,我做完作业,自己开始洗球鞋。在池子里接满水,把球鞋泡在里面。过了几分钟,捞上浸湿的球鞋,准备擦肥皂。可是找不到肥皂,也找不到刷子,急得我一会儿找肥皂,一会儿找刷子,一会儿大声问妈妈先刷鞋面还是鞋里,一会儿又问妈妈怎么洗鞋带。妈妈说我真烦,说看我洗鞋子比她自己洗还吃力。
你觉得这段话写得怎样呢?是不是还可以?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能有条理地写清楚洗球鞋的过程,对吧?算是合格的习作吧,但是你再来看看另一篇的写法,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呢:
星期天下午,我做完作业,自己开始洗球鞋。在池子里接满了水,把球鞋泡在里面。过了几分钟,捞上浸湿的球鞋,准备擦肥皂。可是找不到肥皂,也找不到刷子。就高声喊起来:
“妈妈,刷子放在哪儿?”
“在水管上面。”妈妈在厨房里说。
“妈妈,肥皂怎么没有?”
“你没看见在窗台上?”
“妈妈,先刷鞋面还是鞋里?”
“你自己想想!”妈妈有点不耐烦了。
“妈妈,鞋带要解下来洗吗?”
“唉,真是!”妈妈没好气地嚷道。
我见妈妈没回答我,就追着她问:“妈,你说啊!”
“哎呀,看你洗一双鞋,比我自己洗十双还累呢!”
同样是洗球鞋,哪篇文章好,显而易见、立分高下了吧?那后一篇比前一篇好在哪里呢?我们来前后比较一下,也许你会破译出好多写作密码:
1.前一篇只是讲事情,后一篇是重描写。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把一个孩子缠着妈妈问,妈妈不耐烦的生活场景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因为对话描写就有很强的生活镜头感,能鲜活地还原、再现我们的生活场景。
2.对话的提示语的形式有变化。有的提示语在前,有的提示语在中,有的提示语在后,有的干脆没有提示语。这样读起来感觉人物的对话表现多样、节奏有变化,显得跃动不呆板。
3.神态动作取代“说”。后一篇不是“我说”“妈妈说”这样单一的形式,不是用“说”这个字来引出人物的语言,而是用人物的神态动作来取代“说”这个字。比如:“妈妈有点不耐烦了”“我见妈妈没回答我,就追着她问”,这样就能直接表现人物喜怒哀乐的情绪。
4.多分自然段。有没有发现,把对话独句成段,显得很有“文学作品”范儿啊。这样让人读起来感觉脉络很清爽,行文很明快,前后很紧凑,生活的镜头感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