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皋奇
摘 要: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是海绵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运用进行分析,阐述了海绵城市在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的设计要点,为城市道路低影响开发设计提供借鉴
关键词:海绵城市 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
1、海绵城市理念概述
2014年10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術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指南》),为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海绵城市的建设提供了指导。
《指南》提出:海绵城市建设的目的是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是遵循生态优先,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海绵城市建设是通过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生态恢复和修复、低影响开发来实现的,采用“源头消减、中途转输、末端调蓄”等手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提高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低影响开发(LID)是建设海绵城市的核心手段,其基本原理是在人工系统的开发建设活动中,尽最大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冲击和破坏,强调维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特征保持不变。要实现这一目标,城市道路绿地应受到高度重视。
2、城市道路现状
城市的迅速扩张使地表不透水面积比例急剧增长,造成了雨水下渗量减少和地表径流量增加,超过了原有市政管道的承载能力。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仍采用基于传统“快排”为目标的“路面收集-雨水口-市政管线”排水方式,道路雨水径流通过市政管道直接排入附近水系,造成了雨水资源的大量浪费,导致道路排涝压力大、路面径流污染严重、水资源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
道路绿带本应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但在传统设计中,这些绿带大多缺乏与周边的联系,加剧温室效应以及城市热岛效应,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灌溉养护,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城市水资源危机。
3、“海绵城市”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海绵城市技术应用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用优化的植物配置和基础管理措施,实现整体城市发展和水资源的合理化分配。一般通过以下三种技术手段来实现:
3.1截留技术
指通过增加汇水面积的手段来减缓降雨过程中雨水形成径流的速度。通过延长径流形成的时间,可在降雨初期有效减少径流突增对市政雨水管道带来的压力,同时减轻地表径流对地面冲刷形成的生态破坏和水污染。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较宽的绿化隔离带一般采用兼具景观和生态净化等功能的下沉式绿地设计,下沉式绿地标高低于两侧道路路面5-10cm,雨水经路面汇集后,通过路牙间设置的立式雨水篦排入下沉式绿地,完成对雨水的生态管理。立式雨水篦的应用可以有效缓解暴雨过后路边大量积水对交通的影响,也为植物灌溉提供新的水源。道路两侧绿线内绿地的海绵城市设计除了下沉式绿地外,还会采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生物滞留池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大颗粒的污染物并减缓流速。
3.2促渗技术
指通过透水材料自身的透水速率或扩大材料之间相互衔接的缝隙面积,使雨水下渗到场地内部。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将该技术用于绿色街道的设计。当有降水时,雨水可顺着透水人行道铺装、透水性车行道路面下渗到基层和土壤层;当没有降水时,透水铺装和结构层自身的孔隙或之间的缝隙可作为土壤通风换气的通道,减少城市热岛效应的发生。透水铺装主要应用于市政道路的自行车道、人行道,面层采用透水砖、多孔沥青混合料,基层使用级配碎石透水基层、透水混凝土基层,具有过滤功能和足够的透水能力。
3.3调蓄技术
指对初期雨水进行净化,能暂时存储一定量的雨水,下渗或经过处理对水资源进行补充和回收利用。该技术可有效地消减雨洪峰值流量,延缓其产生的时间,同时减轻径流污染。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一般通过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下沉式绿地、渗透塘等雨水管理设施来实现。在这些设施下方设置碎石盲沟和渗透管,或在上口设置溢流口,溢流口低于绿地标高5cm,如果雨水径流量过大,绿地内雨水饱和时,可以通过渗透管或溢流口将多余的雨水排入市政管道中,而干旱时可向周边绿地提供水资源,最终这些设施内的雨水通过自身的生物净化过程,将原本污浊的地表径流进行净化,保证了地下水源的洁净。
传统的“快排”排水方式,降雨量有80%通过地面径流排放,而按照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完成后,降雨量只有不到40%的水量通过地面径流排放,大部分都通过“渗、滞、蓄”再次利用。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绿化设计中,植物至关重要,植物的配置首先要考虑对环境的适应性,一般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适地适树
道路绿化的立地条件一般相对严酷,因此,应该选择生命力强、适应性强,管理粗放的植物。尽可能以本土植物作为主要品种,也可以挑选一些合适的,已被驯化的其他地域植被作为补充。
(2)因地制宜
由于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绿地的含水量并不是一定的。一方面受本地不同季节降雨情况的影响,夏季降水量较大植被要发挥调蓄作用,必须具备耐水耐湿的能力,而冬季降水量较少,植被要发挥耐寒抗旱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受雨水管理设施内部横向高差的影响。因此,所选植被要进行水生植物、湿生植物、陆生植物的筛选,最好具备抗旱和抗涝两种能力。
(3)生态优先
植物的选择还应当发挥“净”的作用,优先选择根系强健、茎叶茂盛,抗逆性强,能有效净化污染的植物。注重生物多样性,选择可和谐共生的植被群,形成小型植物生态群落,以免不同植株间存在竞争关系,影响植被的生长发育,保持绿化景观的持续旺盛。
(4)和谐共生
作为城市道路绿化,观赏性是不可忽视的一点,应充分考虑植物的色彩、质感、花期等因素,尽量选择景观效果好的植物,做到景观层次丰富、搭配合理、季相变化明显,满足城市道路的景观美化效果。
4、结语
综上所述,海绵城市理念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缓解城市内涝、控制径流污染、净化水质、补充地下水源,城市雨水资源得到了科学合理的利用。城市道路的绿化景观设计不能只注重眼前的短期效果,而应该以更长远的目标不断优化海绵城市技术的应用,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