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如意
摘 要:2013年6月27-29日横峰县出现入汛以来最强一次降水过程。这次暴雨过程范围广、持续时间长、降水强度大,且伴有强对流天气。本文利用多种资料对2013年6月27日-29日短时强降水过程的环流形势、大气稳定度、雷达回波特征、地面观测资料及地形作用对降水的影响进行分析。
关键词:横峰;暴雨;西南急流;中尺度系统
每年4-6月为江西的主汛期,汛期集中的暴雨带有两条:一条是浙赣铁路沿线,自西向东、雨带逐渐变宽;另一条是武夷山西北侧,两雨带重叠区的上饶地区暴雨最多。西南部,特别是罗霄山脉中段的吉安地区南部、赣州西北部暴雨较少。横峰县气候属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容易受北方冷空气及低空切变等天气系统影响,往往造成强降水和雷电等强对流天气。
一、资料和方法
本文结合降水实况、高空资料、结合卫星云图,及地面观测数据等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诊断分析横峰县6月27日20时至29日20时的连续性强降水天气过程的过程原因,对此次暴雨过程的流场分析诊断。同时,结合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对2013年6月27日至29日暴雨过程中各气象要素的变化作详细分析。
二、降水概况
1.天气过程概述。2013年6月27~29日我县普降暴雨,局部大暴雨。此次暴雨过程主要受高空低槽、低层切变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在此期间主要经历了两次雨带南压(即第一次, 6月 27日晚切变线南压,雨带南压至江西省浙赣沿线附近,降水落区主要集中在赣北地区,此时横峰县降水开始。第二次,6月28日晚切变线南压,雨带南压至赣南一带,横峰县降水趋于减弱)和一次北抬(即29日凌晨切变线北抬,雨带再次北跳,降水落回至赣北一带,横峰县降水又再次增强)。29日16时切变线移出江西,大暴雨过程结束。此次暴雨过程共影响横峰县8个乡镇,强降水导致我县局部出现洪涝灾害。这也是横峰县本年汛期以来最大范围最强的一次降水过程。
2.降水实况。横峰县27-29日过程雨量达317.8mm,为全市最大的站点。其中27日20时至28日20时全县有6个站点雨量超过100mm,姚家的165.8mm为最大值;28日20时至29日20时有6个站点雨量超过100mm,姚家的283.9mm为最大值,其中姚家在29日上午出现了两小时60mm以上的强降水。整个过程雨量以姚家的423.1mm为全县最大雨量站点。
三、成因分析
本次过程中大尺度环流背景和天气系统都十分有利于暴雨的产生。大尺度环流背景在500hPa高度亚欧大陆中高纬地区表现为两脊一槽型,其中西脊位于乌拉尔山附近,东脊位于鄂霍茨克海西侧,槽则位于贝加尔湖西侧,在低槽南边的河套地区不断有小槽东移南下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供冷空气。与此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稳定,副高脊线稳定维持在21 N左右,当副高脊线出现在该纬度时,极有利于江西地区产生暴雨。副高北侧盛行强盛西南气流,西南的暖湿气流将温暖的水汽向江南北部输送。冷暖气流在江南北部交汇,有利于暴雨带在此地区发生并维持。
本次暴雨过程天气形势特点是,26日08时,500hPa高空河套地区有一个低槽南下,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850hPa,在长江流域存在一个低层切边,具体位置位于江西以北。在切变线南方有一低空急流带,急流主要经过赣南,急流中心强度最大达到16m/s。此时横峰尚未有降水。27日到28日低槽进一步东移,影响到长江中下游和长江以南的江南地区。同时中低层切变南压,切变线位置已经经过赣北地区。低空急流也有所北抬,急流中心强度加大,最强达到20m/s。从而暴雨区也随之南压,在赣北南部到赣中北部一带维持,同时强度也加强,达到整个过程的最强。29日08h,虽然切变线抬至长江以北,但整个西南急流并没有明显北抬。江西地区仍然受较强的西南急流控制,降水依然持续。至29日晚上,低槽偏北东移,500 hPa副高加强西伸北抬,850 hPa西南气流削弱,切变北抬削弱,暴雨过程逐渐结束。
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中低层切变、西南急流为这次大暴雨过程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条件、水汽条件及动力条件。然而,中尺度系统的发展演变,以及各级尺度系统的相互作用才是中尺度天气产生的根本原因。
四、卫星云图分析
卫星云图上的云系分布与云层演变综合反映了大气中的热力和动力过程,因此可以用卫星云图的状态表示大气运动的状态此次的对流云团在华南东部发展,并逐步西移;从27日20时云图上分析,横峰县上空开始不断有云团移过,随后地面就出现较强降水。29日03时可见,雨团再次覆盖横峰县上空,伴随着29日横峰县降水继续加大。分析可知这次强降水是由对流云团在华南东部发展东移造成的。
五、单站气象要素变化分析
通过对26日08时-29日20时本站三次定时观测数据变化分析可以看出,在暴雨来临前期本站气压逐渐下降, 27日15时下降至991.4hPa,系统气压下降,有利于地面辐合上升;气温在26日15时达33.9℃,随后降水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气温与相对湿度的变化曲线相似,从27日15时左右湿度开始上升,水汽开始趋于饱和。在水汽充沛,高温高湿的有利天气条件下,促进暴雨过程的产生发展。
六、结语
通过以上对此次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此次过程主要受欧亚中高纬稳定的两脊一槽形势控制,在这种大尺度的环流背景的控制下,不断有中小尺度系统扰动发展,是导致这次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
2.这次暴雨的主要特点有:强度较大、范围较广、持续时间较长、且伴随着多次短时集中强降水的出现。
3.根据这次过程分析来看,大云团在江西上空缓慢移动,同时不断地伴随着新的云团的生成,从而造成这次降水过程从加强到减弱到再次加强的一个循环过程。
4.低空急流的配合使水汽得到很好的辐合,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汽条件,更有利于降水的维持。
参考文献:
[1]尹洁, 何拥凤, 陈云辉等. 2013年6月江西一次持续性暴雨过程分析[J]. 暴雨灾害,2013, (4):314-323.
[2] 邓德文,汪如良.江西省2012年9月2-4日强降水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江西科学,2015, (6):842-857.
[3] 中尺度天气原理和预报[ M] .气象出版社.
[4] 朱乾根, 林锦瑞, 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 M].北京: 气象出版社, 1992:379.
[5]赵兵科,万日金.鲁小琴.2013年夏季梅雨期强弱江淮气旋成因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2014,02.
[6] 孙晶,楼小凤,胡志晋,赵思雄.梅雨期暴雨个例模拟及其中小尺度结构特征分析研究[J].大气科学,2007,01.
[7] 骆云峰.一次连续性暴雨过程的中尺度特征及落区分析[J]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會年会.201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