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苑
作为一位致力于哲学研究的学者,周国平在他的新书中是怎样理解教育的呢?书名给出了答案:让教育真正回归“人性”,做以“人”为本的教育。在这本书中,作者不仅从哲学的角度来审视当代教育,更从一个父亲和被教育者的角度来思考现今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影响。
周国平在以哲学视角审视当前教育现象的同时,又以身份代入方式,从被教育者视角去体悟当前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种种困惑,并提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教育从来都不是高居庙堂之上,通过资源差别化分配制造教育偶像是娱乐而不是教育。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这表明教育本就来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底色,教育便如浮萍之末,毫无价值可言。
周国平说,我们接受教育,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好生活?或许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讓每个孩子都懂得:人应该过什么样的生活。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孩子知道哪些才是人生中值得珍惜和追求的,并通过努力得到它们。
现在的家长似乎都有着名校情结,往往为此煞费苦心,一掷万金。他们相信只要自己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毕业,一路都上名牌学校,就一定前程辉煌,否则便会前途暗淡。为此,每个家长都卯足了劲,把孩子们往这条路上逼,貌似稍慢就会被甩出社会进步的洪流,永远落在后面。他们有着糊涂的雄心。
于是,一个个天真活泼的孩子只能在各种兴趣班和培训班之间辗转,为父母给他们定下的远大目标苦做准备,可又有几位家长问过孩子他们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这些父母的视线始终牢牢锁定在孩子身上,虽然眼神里包含着关切和担忧,但缺少了信任和智慧,显得复杂又空洞。
有人说,孩子们总是要走上社会的,作为家长就要对他们走入社会以后能不能适应社会、能不能成功负责。这样的说法不错,但什么样的孩子才能在走入社会后获得真正的成功呢?如作者所言,当然是生长得好的孩子。但何谓“生长得好”?其实就是“快乐”。而快乐包含了两层含义:优秀和幸福。
这里的优秀并非物质的虚荣攀比,或者高人一等,而是内在的禀赋得到充分的生长,孩子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犹如让鱼儿畅游在水里,让鸟儿翱翔在天空。而当今的教育,却做着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台湾著名医生游乾桂先生曾说过:“严格说来,教育的实践并不太难,只要把人放到对的位置就行了,如同禅宗所言‘鱼在水中,鸟在青天,可是何以我们偏偏使鱼在青天,鸟在水中呢?”
教育的本意是唤醒灵魂,使之在人生的各种场景中,都保持在场。而每个人的灵魂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这就意味着,教育如果要达到“唤醒灵魂”的目的,就必须在因材施教方面做出更多努力。所谓因材施教,本质上就是尊重人性。
为了高分、名校,我们用题海战术代替了主动学习和快乐学习,用高压政策代替了孩子们的自我发现。当我们的教育,沿着“以分取人,消灭差异,歧视个性”的路径演进的时候,当孩子们连快乐学习、自我发现都没法达到,一心被催赶着向分数迈进时,哪里还有时间去顾及周国平老师所说的能“对生活的惊喜感,使生活焕发诗意的想象力,源自感激生命的善良”。
人们常说:比知识重要的是见识,比见识重要的是胆识,但比胆识更重要的是常识。
我们正处于社会和教育变革的时代。我们的教育,应该尊重每个人——从父母那里遗传来的个体体征、智力特点、性格特征,以及出生之后从他所处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所习得的一切成果,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换言之,教育要尊重每个来到你面前的孩子,尊重他们作为一个“人”所应有的“人性”化成长的过程。
在这个追求财富和名利的时代,我们该不断自问:是否丢失了那些更重要的精神财富,也该像周国平老师那样自问:我们的教育让孩子错过了多少比金钱、豪宅、地位、名声更宝贵的东西?
(作者单位:长江文艺出版社)
(责任编辑 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