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得”驴行诗画中

2017-07-05 15:05翁秀美
醒狮国学 2017年6期
关键词:骑驴画里驴子

翁秀美

《说文解字》告诉我们,驴,长得像马,只是耳朵比马长一些。驴跑不过马,没有马的飒爽英姿与盖世功勋,但有一堆好处:结实强壮,性格温顺,吃苦耐劳,可以负重、干农活、推碾子拉磨、代步,是农户人家不可或缺的帮手。

以画毛驴著称的当代画家黄胄直言:“毛驴可爱,我很喜欢毛驴。”又说,“其形偃蹇,其质戆憨,不事笑脸奴颜,哪能长短呢喃,引吭啸傲人间,粗粝不厌,高栖不攀,坎坷其途,任重道远。”正是驴的真实写照。

黄胄画的驴,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毛驴负重、打滚、行走起卧的种种姿态,层次丰富,墨色湿润,把驴筋肉的结实、毛皮的坚韧、鬃毛既膨松又硬挺的感觉都描绘出来了。他又极推崇徐渭的《驴背吟诗图》“情趣天真,笔墨生动流畅,称之一绝。而所写驴子竟无一笔准确,观之栩栩如生,气韵天成,的确是千古绝唱。”

驴背吟诗图轴,是徐文长人物画中居首之作,画中一冠帽高耸、宽袍大袖的老者正骑驴行吟于途,虽为侧面,但坐姿端正,气度从容,驴儿形体矫健,四蹄轻捷,有很强的运动感,似乎听到“得得”的蹄声从画里传出。上方斜出一株秋树,枝叶疏淡,整幅画以意笔而成,构图简练,笔墨生动鲜活,诗意盎然,托出一个永恒的魅力四射的文化意象。

风声飒飒,蹄声得得,诗人漫声吟哦,驴儿引吭高鸣,在千年的画里,在画里的诗里,慢慢悠悠,不疾不徐,走过水远山长,寒来暑往,驴与诗人,相依相伴,相濡以沫。

唐代诗人王梵志有诗云:他人骑大马,我独跨驴子。回顾担柴汉,心下较些子。看看前者骑大马的,回头再看后面的担柴汉,中间的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心下有一点点知足,一点点自嘲,将中庸的处世态度,刻画得惟妙惟肖。

驴静靜地默默地奔波于世间一隅,与世无争,温柔敦厚,自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悠闲与洒脱,它象征着清贫与落魄,随性与超然。这种隐士韵味使它与文人有着不解之缘。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在繁华京城,杜甫常年骑着一头瘦驴,奔波在闹市的大街小巷,“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原是颠沛无奈之举,却形成了一种意境为后来人所追随。

驴子,做了苦吟诗人的物化“符号”。骑驴,成为诗人的特征。驴子行速慢、稳,适合诗人一边游览风光一边构思佳作,《古今诗话》载:“相国郑綮善诗,或曰:相国近为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

李贺每天都要骑着毛驴外出游览,遇有所得,便写在纸上,投入身边锦囊中。晚唐诗僧贯休从杭州骑驴入蜀,写下了“千水千山得得来”的名句。驴背上的贾岛因“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句中“推敲”二字未定,以至撞到韩愈的仪仗队,最后还是由韩愈决定“作敲字佳矣”。

北宋文人士大夫也爱驴。那时养驴骑驴价钱便宜,租一匹马一天要一百六十文,驴价就低廉一些。宋祁的《僦驴赋》里说,京师赁驴,多僦驴自给。

王安石退休后退隐江宁,皇帝赐他一匹马,后来马死了,就骑驴。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王荆公不耐静坐,非卧即行。晚卜居钟山谢公墩,畜一驴,每食罢,必日一至钟山,纵步山间,倦则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乃归。王安石出门就骑驴,有小卒牵着,小卒到哪,他就到哪,在驴上看书,带几个饼路上吃,剩下的给小卒吃,再给驴吃,走哪儿算哪儿。那些是非名利,升沉得失,都一抛云外了,是真正的心闲意静,恬然自得。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画了46头驴和骡子。图中的驴们,有的为人坐骑,有的负着重重的口袋,有的拉着装满货物的串车,驮人载物的驴尚悠闲慢行,拉着满载的串车的因车载太重,走在前边的驴儿低头扬蹄、使尽全力。驴子们兢兢业业担负着本职工作,行走在汴梁城的大街小巷,熙攘的人声、咿呀的车辙声、清脆的驴蹄声共同织造着市井的忙碌与繁华。

驴,能听人吆喝,任劳任怨,低到尘埃;也能听人吟咏,游荡四野,诗意一身。

陆游《剑门道中遇微雨》: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末二句作者自问:难道我这一生就只是一个诗人吗,只能在细雨中骑驴慢慢走入剑门关?难道就不能一酬壮志,只能这样碌碌终老?细雨骑驴入剑门,极富诗情画意,雨细细的下,驴慢慢地走,驴与诗人的背影,渐行渐远……言有尽,意无穷。

忽忽千载过。而今,任何一个代步工具都胜过驴子,心里仍然渴望有一个“驴背”,摇摇的,载我,缓行慢走,走一条清幽的小路,觅一个“诗意”的人生。

猜你喜欢
骑驴画里驴子
画里江山
骑驴漫游记
依山数流云——写在春天的画里
他的画里藏着“永葆青春”的秘诀
驴子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