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满+毛强
内容摘要:锦州市作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国家战略”的城市之一,提出了建设“辽西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远景目标,并为此制定了具体措施。本文在对锦州与沿海经济带其他5个城市经济发展进行详细比较的基础上,得出锦州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锦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锦州 辽宁沿海经济带 辽西区域性中心城市
《锦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纲要(2015-2025年)》明确提出,要把锦州建设成“辽西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这一目标对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现场访谈和对年鉴等数据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对锦州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的大连、丹东、营口、盘锦、葫芦岛5个城市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比较,分析总结了锦州市经济发展的优势和不足,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锦州与沿海经济带其他城市经济发展比较
(一)发展基础比较
第一,区位和交通。在沿海6市中,大连是哈大工业带的出海口,是辽宁沿海经济带的核心城市,也是环渤海经济圈上重要的港口城市,目前正在积极打造“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地位,海运交通优势最强。但由于海洋包围阻断,大连的路陆交通没有比较优势。锦州地处辽西走廊东端,在辽宁西部的中间位置,区位特色十分明显,而且兼有港口、公路、铁路、机场、管道立体化的交通运输体系,综合优势突出。第二,自然资源。盘锦位于辽宁油田主产区,产业结构受其制约较大;锦州及其他各市都有特色资源,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都不显著。第三,发展载体、创新主体和平台。大连的国家级开发区等发展载体、高新技术企业、高校等创新主体、各级企业技术中心、实验室等创新平台数量最多。锦州在国家级发展载体上与营口同处于中游水平;从创新主体和平台来看,锦州、丹东和营口相差不大,盘锦和葫芦岛则相对落后。第四,人才基础。由于创新主体数量居前,大连的人才优势第一。锦州拥有高校数量仅次于大连,其高端人才优势也要强于其他4个城市。第五,政策基础。大连享受国家政策支持最多;营口也列入“沈—大—营”自贸区建设名单之列。锦州等其他城市没有类似的国家政策支持。
(二)发展战略比较
“十一五”以来,沿海6市的经济战略基本上都遵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业園区建设”、“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港口与开放”、“城市和产业定位”、“创新驱动”等焦点问题制定和实施。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各地区都越来越重视港口的平台和窗口作用,更加重视开放合作。总体来看,各城市在“以港兴市”战略的实施上,存在相互竞争问题;在产业发展上存在较为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
近年来,锦州的发展战略基本清晰,始终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定位在港口、产业、城市、民生等方面制定具体的经济社会发展措施。但在实践中,重点任务和措施与城市定位的吻合度还有待提升,战略的执行力还有待加强。到目前为止,锦州实际的发展状况与战略定位还有相当差距,需要努力解决。
(三)发展水平比较
1.地区生产总值。如表1所示,2015年锦州地区生产总值为1327亿元,排名全省第5位,在沿海6市里排名第3。“十二五”期间,锦州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7.77%,低于营口、大连,高于丹东、盘锦和葫芦岛,处于6市的中游水平。
2.产业发展。与“十一五”末期相比,辽宁沿海6市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都稳步提升。2015年,锦州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15.9%、42.9%和41.2%,相对合理,但相对于全省的8.3%、45.5%和46.2%,第一产业有待于降低,第三产业仍有待于提高。
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是沿海6市建设的重点。2015年,6个城市当中大连、盘锦各拥有1个超过1000亿元的产业集群;500亿至1000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在大连有3个,营口有1个。与广东、浙江等沿海省份比较,辽宁的产业集群规模普遍偏小。同时,沿海6市之间产业同构现象比较突出。金彦龙、杨皎平(2013)认为,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产业园区建设方面,6个城市之间存在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而且逐年明显。这一问题应该引起省市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3.固定资产投资。与“十一五”末期相比,“十二五”末期,辽宁沿海6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升有降,其中大连、盘锦、锦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上升较快,分别增加了约12.62%、42.05%、41.92%,营口、丹东、葫芦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减少了约7.83%、13.37%、52.5%。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十二五”末期与“十一五”末期相比,辽宁沿海6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比重基本没变,维持在42%以上;各市增长速度与辽宁省的消费增速基本持平。其中,锦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97.7亿元,排名全省第5位,在沿海6市中排名第2。
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十二五”末期与“十一五”末期相比,辽宁沿海6市的总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省比重有所提高,提高了约1个百分点;在沿海6市中,大连、盘锦财政收入增速较快,而丹东减少了17.21%,锦州也减少了6.85%。
5.出口总额。“十二五”末期辽宁沿海6市的出口总额占全省比重有所降低,但仍在70%以上;沿海6市出口额增速有升有降,其中营口的增速较快,达到109.20%。大连、营出口额位居全省前列,锦州则排在沿海6市第4位。
7.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2015年,锦州市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8781万美元,排名在全省第9位、沿海6市第4位。
8.科技创新。以专利申请授权来衡量,2015年,大连专利授权7181件,比上年增长22%;营口完成专利申请996件;盘锦全年专利申请1093件;葫芦岛全年专利申请934件。丹东全年受理发明专利申请432项。锦州专利申请量1685件,专利申请授权量1146件。
9.综合实力。本文根据《2015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研究报告》确定了经济综合实力评价指标,利用《2016 辽宁统计年鉴》数据,采用极值法对数据进行无量化处理,采用G1-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得到评价结果,大连排名第1,锦州排名第3,葫芦岛排名最后。
(四)发展潜力比较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已经成为未来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可以反映区域发展的潜力。因此,本文基于创新运行过程的视角,从创新的内部动力机制、扩散机制和调控机制对辽宁沿海6市的发展潜力进行测量。参照唐尚颖等人(2011)构建的评价指标,按照指标可测性的原则,具体确定了辽宁沿海6市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从《辽宁统计年鉴(2016)》获取了沿海6市201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评价,获得了各城市单指标和多指标综合得分。评价显示,大连市的创新动力、创新扩散能力和创新调控能力依然领跑沿海6市,说明其区域经济发展潜力最为强劲;锦州市创新扩散能力在沿海6市中居第二位,综合得分排名第3;营口市创新动力和创新调控能力排在沿海6市的第二位,说明两市发展各具特点,各有优势,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较强潜力。
影响锦州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的优势和不足
(一)优势
第一,锦州经济发展的最大优势是区位交通优势。如何根据地理区位和交通体系科学调整和完善本市的产业结构与布局,是锦州能否建成“辽西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关键所在。第二,锦州市经济发展的次级优势是高校资源及其人才优势。锦州拥有9所高校,如何挖掘高校的教学科研资源及其所属高端人才的创新潜力,使之变成锦州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是解决当前经济发展动能不足的一个突破口。第三,锦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沿海6市中排名第2,说明锦州零售业相对发达,这就为锦州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奠定了很好基础。第四,除了大连,锦州的科技创新成果数量较多,如果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必然成为锦州发展的新动力。第五,锦州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在沿海6市的综合实力排名中,锦州位于第3位,说明锦州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关键是让现实基础发挥作用。从发展潜力来看,锦州的创新扩散能力及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在沿海6市中分别排在第2位和第3位,说明锦州创新驱动发展的空间较大。
(二)不足
第一,锦州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大连差距较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滞后,需要下大力气培育和发展。第二,锦州港吞吐量在沿海6市中排名第4位,仅强于盘锦和葫芦岛两个新港,锦州作为物流集散地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与其拥有良好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不匹配。第三,锦州财政收入增长停滞不前,出口额在沿海6市排名第4,利用外资数量排名全省第9,反映出锦州民营经济发展落后,缺乏活力,企业经济效益不佳,税收增长缓慢,出口创汇能力不足;营商环境有待改善,招商创业策略有待改进。第四,锦州目前主导产业仍然是农产品加工、石化、冶金、材料等传统产业,精细化工、汽车及零部件、钛及特种金属、光伏及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偏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相关企业之间产品关联性差,产业集群化程度不高。第五,缺少行業领军企业或竞争力不强。如果不考虑锦州石化这类国有企业,锦州没有在国内外拥有竞争优势的行业龙头企业。大多数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完善,治理效率和管理水平有等提升,核心竞争力有待提高。
推动锦州成为辽西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政策建议
(一)省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总揽全局,对辽宁沿海经济带的产业、港口和城市等发展进行统筹规划
第一,遏制产业同构进一步加剧,推动各市产业错位发展,从扩大集群规模向提升产业竞争力转变;鼓励各地做强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通过合作创新,从“做产品”转向“做标准”,助推区域品牌成为全国名牌。第二,以“一带一路”战略为纽带,推动沿海6市进行港口协同发展、对外开放合作,避免恶性竞争。增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是辽宁沿海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有必要从省级层面协调沿海6市在“辽蒙欧”、“辽满欧”、“辽海欧”三大战略通道中的发展定位,根据区位和资源优势,形成互补多赢格局,构建中蒙俄欧走廊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加快辽宁自贸易区建设进程,切实把辽宁沿海经济带打造成东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第三,发挥大连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创新资源共享、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大连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布局的核心,拥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较强的科技实力,具备产业转移和技术扩散的势能。在大连与其他城市之间寻求产业链合作,各城市也要主动争取大连的“低关联度产业”向本地转移,大连丰富的学研资源也可以助力其他城市的产业技术创新或向各地进行技术成果转移。第四,打造锦州的辽西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形成沈阳、大连、锦州的“三心、两圈、两带”发展格局。锦州地理位置的中心地位毋庸置疑,关键是如何将地理中心转变成经济中心。对此,辽宁省委省政府应该出台政策予以明确和支持。锦州中心城市地位一旦确立,辽宁省“三心(沈阳、大连、锦州)+两圈(沈阳经济圈、辽西经济圈)+两带(辽宁沿海经济带、沈大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格局形成,对于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二)锦州市要对现行政策进行细化和补充,全力推进2025年远景目标实现
1.构建与锦州地理区位特点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区位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业、商贸业、零售业、会展业、旅游业、电子商务业,把锦州建成辐射东南西北、承接沿海内陆、连通关内外、服务蒙俄的物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发展大流通产业锦州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能否做好的关键在于“引流入锦”,即把周边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引过来,让物资和人员以锦州为核心高效流通;同时,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产业,通过“互联网+”模式,把锦州建成区域性物流中心、商贸中心、会展中心和电子商务产业基地,进而再依托锦州固有的金融、教育资源基础,把锦州发展成为环渤海的高技术产业中心。
2.进一步挖掘锦州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潜能。充分发挥锦州高校数量多的优势,鼓励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扶持大学科技园成长,让大学成为锦州经济腾飞的新动能。推动产学研有效合作,让高校的高技术人才与企业结成一对一合作关系。让企业的市场需求成为高校教师的科研课题,让企业成为大学生的实践基地。加速推进滨海大学城建设,让大学城的建设和运营成为锦城发展的强劲动力。
3.大力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创业之州”新形象。“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负面形象给东北经济蒙上一层阴影。锦州必须首先在优化营商环境上下功夫,下决心深化行政体制机制改革,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建设诚信锦州、法制锦州,以实际行动把锦州建设成为创业投资的资金洼地、人人向往的创业宜居城市。在真正优化营商环境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系统的宣传方案,打造锦州新形象,让海内外高端人才充分认识到来锦州工作生活的益处,让锦绣之州集聚贤能,留住人才;吸引有实力的外资企业和优秀的国内民营企业来锦州投资。
4.大力培育创新主体,提高其创新能力。以科技为引领,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平台的数量,培育领军企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高新技术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对照评价标准,选择有潜力的企业进行培育。另外,大企业带动是产业发展的一种成功模式。作为产业集群的核心,可以吸附配套企业进驻和发展,形成集聚效应。因此,做大做强集群当中牵动效应强的企业应该成为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同时,要注重培养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完善民营企业治理,健全企业科学管理体系。
5.发展科技服务业,加速科研成果转化。科技服务业是科研成果和产业之间的桥梁。调研发现,科技服务是整个辽宁沿海经济带科技创新的瓶颈。及时把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可以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参考文献:
1.金彦龙,杨皎平.辽宁沿海经济带园区产业结构趋同性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3(27)
2.唐尚颖,程胜,宋胜帮,宋俊辉,徐巍.湖北与中部五省经济发展比较研究[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