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甫敏+李俊丽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地方本科院校传统的笔译教学模式也面临着种种问题,难以适应如今翻译市场化的需求。有些学校已经对翻译教学进行了改革,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推动了翻译教学的重大变革,但其中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实证研究方法,以汉中市陕西理工大学为例对笔译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笔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笔译教学;教学模式;对策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现阶段需要大量合格的撰于翻译人才。同时,地方本科院校笔译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推进,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文秋芳指出,“译”这种表达性语言技能更能符合社会需要[1]。同时英语专业教学新大纲提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应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2]”由此可见,该大纲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翻译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可见笔译教学的重要性。那么,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笔译教学现状究竟如何,笔译课程的教学人才培养是否与社会市场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仍是翻译教学应关注的课题。笔译课与我们所处的“互联网+”时代密不可分,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进步,翻译教学信息时代互联网终端的辅助。而当前,笔译教学中是否有效地利用了这一平台,仍然值得探究。为此,笔者开展了这次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一、研究方法
為了解地方院校笔译教学的现状,笔者以汉中市普通本科院校笔译教学现状为例,通过问卷的形式对本校英语专业大二、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方法还涉及访谈等。本次调查问卷主要从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课外教学内容与讲评形式、教材选用、考核与笔译能力检验、翻译工具及翻译的市场化、本土化导向等等方面设置问题,共计29小题旨在了解当前笔译教学的现状。另外,附加一主观题旨在了解学生对笔译教学及本校在培养市场应用型翻译人才的意见和期望。此次调查共发问卷200份,收回188份,有效问卷188份作为本次研究的重要数据统计来源。
二、调查结果
本次问卷调查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普通本科院校笔译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一)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
调查发现,该校依然沿袭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有47.34%的学生对该模式不满意。31.38%的学生认为笔译课老师应采取的教学方法是精讲多练,55.85%的学生认为应讲练各半,10.11%的学生认为应只讲少练,且有2.66%的学生认为应只讲不练;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上,6.38%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69.15%的学生表示基本满意,18.62%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也有5.85%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对于老师课堂讲解的内容,有41.49%的学生认为老师讲了很多翻译理论与技巧,有31.91%的学生认为老师多在进行译例分析,有8.51%的同学认为老师做了很多英汉语言对比,但只有18.09%的学生认为老师分组让学生探讨译文后进行小组展示。结果见表1。
(二)教材选用
在教材选用调查中,只有22.34%的学生对张春柏主编的《英汉汉英翻译教程》满意。有44.15%的学生认为教材内容与学生翻译实践中遇到的如经贸、科技、医学、法律等行业文稿脱节,并非常见应用文体内容,23.94%的学生认为该教材内容陈旧,覆盖面太广,29.26%的学生认为其缺乏针对性,有31.91%的学生认为教材中习题、译例难度大;但又发现有62.77%的学生对教师自编讲义的教材满意度很高。
(三)课外作业内容与讲评方式
调查发现,在作业习题的来源调查中,78.19%的学生认为平时习题都来自教材和各类书刊,只有21.81%的学生认为习题内容结合了社会实践活动;关于笔译作业的讲评形式,38.83%的学生认为老师应选取典型错误进行分析,23.40%的学生认为老师应采用具有代表性学生的作业为范文进行讲解,有32.45%的学生认为老师应全部讲解,并发译文,还有5.32%学生认为老师应只发译文不做讲解。
(四)课程考核与能力检测
关于笔译课的考核方式调查发现,50%的学生认可随机考试,34.04%的学生选择期末考试,只有15.96%的学生认可期中加期末考试;对于该门课程的期末考试的题目比例,63.83%的学生基本满意,只有9.04%的学生很满意,20.21%的学生不太满意和6.92%的学生不满意;在参加笔译社会实践活动调查中,只有20.21%的学生很少参加过,50.53%的学生没参加过,39.89%的学生想参加,但笔译能力有限;关于自己翻译水平调查发现,有55.32%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翻译水平一般,只有6.91%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翻译水平还可以,而36.70%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翻译水平薄弱,只有1.06%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翻译水平很好。结果见表2。
(五)翻译工具的运用
调查发现在翻译练习中,59.57%的学生经常借助网络资源,35.64%的学生偶尔借助网络平台,但仍有4.79%的学生从不借助网络;而对于“翻译作坊”、CAT、译者语料库等翻译技术,63.83%的学生几乎不了解,了解一些的也只占18.09%,还有17.55%的学生完全不了解。
(六)翻译的市场化、本土化导向
教师根据汉中旅游业的发展,结合了当地的区域环境自编讲义,涉及到石门栈道风景区的译法时,有62.77%的学生认为这很有必要,28.19%的学生认为这没有多大必要,也有9.04%的学生认为没必要;当涉及到CET四六级改革后段落汉译英翻译加重了比例,内容中国历史、经济和文化等领域有关,有81.38%的学生认为这样做合理,因为促进了对本土化的融入,15.43%的学生认为翻译内容应以西方为主,还有3.19%的学生认为这样做没必要。
三、笔译教学中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基于以上数据的统计,该地区的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笔译教学的现状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学模式和内容单一,应创新教学模式,更新教学内容
经调查,有接近一半的学生对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满意,课堂讲解的内容还是以翻译理论和技巧为主。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有悖于翻译活动的本质特点,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难以适应社会对各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实际需求。因此,在翻译教学中,应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新模式。在这种新模式下,老师应充分把课堂交给学生,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必要讲解后,组织引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翻译,老师也可以参与小组讨论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最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后大家分享探究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除了扮演“调解者、组织者、创造者、促进者、监督者、引导者、指挥、教练”等角色之外[3],教师也可以是学习者、研究者和参与者。
同时,教师应适当应用情景教学模式,张春柏建议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将翻译课堂延伸到真实的翻译情景中。[4]通过模拟现实翻译情境,可以缩小翻译课堂活动和就业翻译实践之间的距离,能更加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地方本科院校为了培养出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翻译人才,在教学方法上要偏重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应采取少讲多练的模式,教师除过讲一部分必要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外,应把重点放在实践训练上,因为只有通过不断练习和翻译实践中学生才会对理论更加灵活掌握,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的翻译速度和质量。
(二)教材内容与学生翻译的实际文稿脱节,应积极开发新型实用教材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张春柏主编的《英汉汉英翻译教程》满意度低,究其原因,该教材内容与学生翻译实践中遇到的相关文稿在一定出现了脱节现象,教材中习题、译例难度大并缺乏针对性。因此,老师在选择教材时应充分考虑到适用对象,因此应先和学生讨论,选取学生感兴趣的教材。其次,应根据教学和社会发展的实际尽可能地把多种教材结合起来进行起来,综合考量。在教材的题材和体裁上追求多样化、实用化,教材内容应包括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目标定位于满足社会对实用型翻译人才的需求。调查还发现,大量的学生对教师自编讲义的教材满意度很高,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可以结合本地区地域特点,选取一些实用性的语料作为翻译材料。如汉中地区旅游业有一定发展,老师选取的翻译实例中包括石门栈道风景区的译法Stone Gate Plank Roads Scenic Area,这样学生既可以领略到到翻译的实用性,还可以增加对本区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进而对翻译的本土化也有了认知,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自己对翻译的兴趣,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学生翻译训练和实践活动不够,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和内容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学生平时作业习题来源多是教材和各类书刊,翻译内容很少结合了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教师应该从不同应用文及不同体裁的翻译内容入手,力争使习题内容和范围更贴近于社会实际。而在笔译课的考核方式调查中,有一半学生认可随机考试,而只有最少数学生认可当前的期中加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能体现出对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从业方面的鼓励和引导,建议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各类翻译大赛等因素按一定比例纳入课程考核体系。同时,也应迎合学生的需要,考试形式逐渐过渡到随机考试,这样增强了考试的科学性、时效性和灵活性,学生也能通过不定期的测试查漏补缺,切实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调查也发现,有一半学生未参加过笔译实践活动,更不要说翻译能力和水平了。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翻译基础薄弱,也可能是翻译实践平台不足,平时实践机会少。但由于“翻译的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翻译实践机会少,没有经过充分的翻译实践锻炼,走上社会后难以应对翻译市场的挑战” [5],所以,教师应组织学生通过开展一些翻译实训、翻译仿真项目实践活动来有效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对翻译技术了解不够,应加强学生翻译信息能力的培养
调查结果显示,虽然有大部分学生借助网络资源进行翻译活动,但仍有部分学生很少使用网络平台。大部分学生对常见的翻译技术不甚了解,又何谈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教学材料,而且也成为了翻译教师的重要课堂辅助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增加对翻译技术部分的详细讲述,如“翻译工作坊”、众包翻译、译者语料库等技术,通过讲解也可以把课堂设计成一个“工作坊”,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实感知各种先进的翻译技术。另外,学生的翻译信息能力也亟待提升,《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也明确提出,信息时代翻译专业教学应在传授翻译知识、培训翻译技巧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并进行翻译实践的能力[6]。因此,培养具备良好信息能力的翻译人才是适应当前社会全球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五)学生翻译的本土化导向不明显,应根据翻译市场的需求实现翻译人才的本土化要求
经过调查,虽然大多数学生都认为教师结合了当地的区域环境自编讲义很有必要,但还有部分学生认为这没有多大必要。这表明了学生对翻译本土化意识不够强。学习英语一是借助其了解和研究西方文化,而要学会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精髓,向外国人介绍中国的习俗、名族价值观等,让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7]在英语翻译中融入中国的本土文化,將西方文化与母语文化放在同等重要位置,才能最终实现双向跨文化交际。“中国英语”就是英语与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时代产物,如taiji(太极)、Sofa(沙发)等,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吸收源语文化的精髓,这样既能防止母语文化在英语翻译中的缺失,还能增进学生对于本土文化的进一步认识,从而增强其对于汉文化的归属感。最后,为了实现翻译人才的本土化要求,必须根据翻译人才市场的需求来进行教材选用、讲授课程、课外练习和进行考核等一系列翻译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翻译全球化与本土化的意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社会的进步与时代的发展需要更多高水平的合格翻译人才,也对地方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提出了很大挑战。为了适应当前社会翻译人才市场的迫切需要,笔译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构建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先进、教学内容实用充实、评估体系科学有效、以实践、本土为导向并以网络为依托的笔译教学新模式,使得学生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翻译能力和翻译素养。
[参考文献]
[1]文秋芳. 输出驱动假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思考与建议[J]. 外语界, 2013 (6):15.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3.
[3]李明,仲伟合. 翻译工作坊教学探微[J]. 中国翻译, 2010(4):33-34.
[4]张春柏,吴波. 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1(2):70-73.
[5]王爱琴.“实习式”翻译实践教学模式与思考[J]. 外语教学与理论, 2011 (1):84-85.
[6]仲伟合. 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J]. 中国翻译, 2011 (03):20-24.
[7]薛福平,薛艳芳. 英语全球化、本土化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影响[J]. 教学与管理译, 2010(33):99.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