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戈:扶贫扶志

2017-07-05 14:16董海燕
时代报告 2017年6期
关键词:兰考县滩区第一书记

董海燕

初到张庄村,赵戈被村里一幢幢崭新的农家小洋楼给“震住了”,他心里暗喜,“这哪里是什么贫困村嘛!”可一入户,他才傻了眼,空荡荡的房子里,什么值钱的电器都没有,村民们简直“家徒四壁”。

后来,赵戈了解到,谷营镇张庄村是一个滩区搬迁村。因为是滩区,家园随时会被一场洪水毁于一旦,老百姓不愿意建设更好的房子,也不考虑买家具家电的事儿。2003年,黄河兰考段生产堤决口发生洪水之后,张庄整体迁出了滩区。新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大改善,但长久形成的“滩区意识”仍难以驱散。或许是巧合,来自省委党校的副处级干部赵戈被派到了谷营镇张庄村任第一书记,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是一个“双料村”——贫困村加组织涣散村。这样的村子也是第一书记要覆盖的重点范围,而选派省委党校的干部再合适不过——善于做思想工作,善于搞组织建设。

70华里外的莲藕池

从滩区整体搬迁之后,村民们的地留在了70华里以外,靠传统种植发家致富已然不再可能。种地成本太高,也没有其他挣钱的门路,村民们没钱置办家具家电,长期形成的“滩区意识”也让他们更加缺少奋起的斗志。

村里除了一幢幢整齐划一的小洋楼,再无其他,“门面光,门里遭”,下水道、路灯等基础设施都处于瘫痪状态。

赵戈来到村里的第三天,一场大雨降临了张庄村。因为排水系统不好,造成主干道大量积水,赵戈得知后,夜里冒雨从乡里赶到村里查看堵塞情况。老人和小孩蹚水而过的情景赵戈不能忘,他在当天的工作日记上记下:要尽快解决村里的下水道问题。

他跑镇里、跑县里,最后打通各种关系,从其他工程上要来了整修下水道的项目。此外,他还将第一书记的部分专项资金及省财政拨给第一书记的办公经费用到了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上。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赵戈还在给自己单位领导通电话期间提到了村里更换路灯的经费和“点灯费”。挂了电话,赵戈情绪显得低落,很显然,这一通电话没能落实。第二天,他又打电话欣喜地告诉我们,经费问题解决了!

2016年,赵戈52岁了,因为种种原因,他被破格推荐为第一书记。他心里明白,搞基建绝不是第一书记驻村的最终目标,“没有产业永远不行!”

在赵戈到达张庄村之前,村里已经有了兰考县派驻的驻村工作队队长李金雷。李金雷是兰考县广播电视总台副台长,而赵戈,在转业到省委党校之前也曾在武警总队搞过宣传。因为有过共同的经历,这两人很快达成了一致——改变村民们的“滩区意识”,发展长效产业。

赵戈说,驻村最大的困难就是改变人的思想,尤其是对于滩区人来说。

搞宣传出身的李金雷请来了电影队,给村民放电影之前,还会放点科教片,“慢慢引导”。他们还经常开展文化活动,为村里的腰鼓队配备服装和乐器,以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想着鼓鼓劲儿,把思想观念改变改变。”赵戈笑笑说。

与此同时,赵戈和李金雷他们也开始考察各种项目,他们到70华里外的张庄村的土地上一次次调研,请来专家,研究可以发展的产业。最终,他们争取到县里的项目——浅水种植莲藕,间配泥鳅养殖。

2016年冬,在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土地流转几经周折终于完成,600亩莲藕池已经开挖完毕。不少村民都签订了承包莲藕池的合同,他们想要发展的势头逐渐被带动起来,同时又从县里争取到60万元资金发展集体种养殖项目200亩。每个池子三亩地,粗略计算,每亩地第一年要投入一千七八,此后每年,因为不用再投入藕苗和泥鳅苗,收益将会稳增。保守估算,每亩纯收入4000元,仅集体部分每年可收入100万元。

眼下,只等着来年三月去下苗了。而在赵戈的眼里,似乎已经看到了满池的碧色。

2017年3月,记者再次连线赵戈,得知莲藕的苗已经订购好了,“花了20万”,赵戈兴奋地说。

村主任的检讨

“五个支委六条心”,赵戈用这样的顺口溜来形容他所到的这个“双料村”。37岁的张庄村新支书葛东勇,坐在一旁听着直笑。此前,这个什么产业也没有的村委会支委,如今在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带领下,盖起了猪圈养了猪,还承包了村集体的200亩莲藕池。

“我们刚来的时候,村里几个支委什么都没干,也没有自己的产业,我们做工作的其中一个方面也是让支委起到带头作用,带动村民发展产业。”李金雷说。

除了莲藕池,赵戈他们还去考察过柴鸡、中药材等项目。等把养鸡的各项情况考察好了,来开村民代表大会时,代表们却给推翻了。连续两天,养鸡的项目没有通过,赵戈说,来帮扶村里,首要的一条还是得听从村民们的意见,“他们想养猪,我们就想办法建猪场”。

不过,现在是冬天,猪崽进栏时的价格高,长得又慢,出栏时不划算,所以,张庄村的猪场建起来之后还没有大批量进栏。按照預计,他们的猪场能够存栏400头猪。猪场建设的合同是支书葛东勇签的,因为合同里没有明确钢梁的规格及承重能力,本应竖着放的钢梁却被横着放了,导致大雪过后,猪棚被压塌了两架。还没有开始进栏,猪棚就塌了,村民议论纷纷。

赵戈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坦陈了第一书记的责任,同时也讲到了他上中学时的故事:中学时已是团委书记的赵戈与同班同学因为班级工作上的事情闹了矛盾,两人好多天不搭腔。几天后,那位同学约他见面。在社旗县的旧城楼下,那位同学向赵戈道了歉。这让赵戈的内心涌出不同的感受,那时他才明白,勇于道歉也是一种“高境界”。

这时,葛东勇站起来说:“猪场这个事儿,有我的责任,考虑不周,事情办得不用心……”

赵戈说,他没有想到葛东勇能够站起来做“检讨”,“这是进步啊,很大的进步!”

后来,赵戈就下意识地帮助并扶持葛东勇,甚至从如何开一场村民代表大会,如何召集人员,如何主持会议,如何做会议记录,如何在会前“通气”,等等。“很多东西你得教他。”赵戈说。他曾经因为葛东勇的会议记录做得不好而发脾气,也在会上逼着他发言,让他讲讲对一件事儿的看法,并且阐释理由。

赵戈最担心的是他走了之后班子出现问题,所以在他驻村期间,无时无刻不在努力培养着张庄村的带头人。“只有这样,我们将来走了,他才能独当一面。”赵戈说。

51岁的创业者

“1947年,延安洛川是陕北出名的穷县,一位名叫李新安的农民到河南引进了苹果苗。种植了10年后,李新安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半个多世纪以前的这个创举,让苹果成了今天陕北农民的‘摇钱树。”2017年3月2日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当提到“精准扶贫”时,大会新闻发言人王国庆为记者们讲述了“洛川苹果”的故事。

“一户一亩苹果园,不愁脱贫过好年”的说法生动地诠释了陕北农民的丰收喜悦和致富梦想。

如今,在河南兰考县谷营镇张庄村,类似的扶贫故事也在驻村干部的推动下上演。

记者来到葛东红的木制品加工小微企业里,几台机器正嗡嗡地响着。

早些年,葛东红一直在外打工,因为会木匠手艺,他常年在四川、新疆、青海等地到处跑。后来年龄大了,也跑不动了,回到家乡,为了维持生计,又开始四处打零工。

赵戈和县工作队了解到情况之后,来到葛东红家做他的思想工作。“他们叫我创业,我说我年龄太大了。”51岁的葛东红站在自家作坊门口回忆起当初,难以想象如今他能经营起一个自己的小微企业,“我有俩孙子了,想在家带孙,但是咱的工作队看我有技术,一直鼓励我创业。”

说话间,葛东红的儿子撂给赵戈他们一盒玉溪烟。工作队队长李金雷笑说:“现在是老板了,跟以前可不一样了。”

有了工作队的支持,葛东红开始在心里琢磨,试试创业也未尝不可!

说干就干,他通过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帮助申请了5万元小额贷款购进了几台机器,专门给人做雕花扶手。因为技术好,人缘也不错,十里八乡的人都来请他做扶手,葛东红的生意逐渐红火起来。于是,葛东红开始购进电子仪器,节省了不少的人工。一边接单,一边购置缺少的物件,“咱农民就是这,没资金,流动不开,慢慢来。”葛东红说。

葛东红的厂房门口挂着“谷营镇张庄村精准扶贫创业示范点”的牌子,旁边的小牌子上注明了他是信贷双A级用户。葛东红说,眼下他的贷款早已经还清,别看企业小,一年产值二三十万不成问题。不仅如此,他还聘了两个油漆工、两个装运工,以及三四位村里的贫困户妇女。“妇女一天60,装运工一天120,油漆工给得高,150!”因为机器的轰鸣声,葛东红不得不大着嗓门说话。葛东红说,他不光按时还贷,还按时把接过单子的活儿赶出来,“老实人做生意,就是要诚信!”

临近岁末,单子忙不过来,很多时候葛东红要干通宵。不过,他说年纪大了,也不能连着熬,“一般都是两三天连续干,歇歇再接着干”。

赵戈说:“如今的葛东红跟换了个人似的,精神状态不一样了,说话也有底气了。”

葛东红嘿嘿笑笑说:“现在咱驻队的来了,各种帮扶都想着咱,有这么好的条件咱为啥不利用呀!……我是一个劲儿地干,工人看着你干得多了,他也跟着干……”

葛东红还到工商部门注册了公司,并且给公司起了个颇有气势的名字,叫过江龙。他给记者拿出一张银行卡式的名片,说只有重要的人过来他才给,“一共就印了一千张”。

看着机器嗡嗡作响的车间,葛东红眼里流露出欣慰的神色,他说,想把技术传给儿子,好让儿子将来接他的班,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

“哥俩”的答卷

驻村期间,赵戈最为愧疚的是母亲离世时没有赶到身边。

会议正进行着,赵戈的电话响了,他接起来,家人说母亲的情况愈加严重了。挂掉电话,赵戈有点左右为难,这可是兰考县首次召开驻村第一书记会议,中途走掉似不合适。

会后,他和县里有关领导打了招呼匆匆往家赶。车到方城下高速,赵戈拿起手机,因为开会时设置静音未来得及调过来,发现有十几个未接来电,那一刻,他的脑子里“嗡”的一下,预感告诉他,出事儿了!

果不其然,待他急忙回拨过去,电话那边隐隐传来啜泣声,母亲已经撒手人寰。坐在车里,赵戈泪流满面。

驻村无法照顾家庭,也是赵戈的“战友”李金雷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痛。

2016年10月6日,为期四天的“梦想最强音·第二届兰考儿童北京语言文化之旅”活动圆满结束,孩子们怀揣着美好愿景踏上了返回兰考的旅程。

在视频连线中,10岁的李博源说:“爸爸工作很忙、很辛苦,平时只有很少的时间陪我,和他视频时,他还在村里工作。”面对镜头,李博源跟爸爸说:“在这里有很多小朋友和我一起玩,你就安心工作吧!”

李博源的爸爸正是在张庄村驻村的李金雷。面对镜头,李金雷感慨万千地说:“作为兰考脱贫攻坚一线的一员,看到孩子们留下的每一个精彩瞬间,我心里非常高兴,因为有更多的人在关心关爱着贫困地区少年儿童的成长。”

在赵戈看来,李金雷将兰考县要求的五天四夜工作制扎实融入了驻村工作中,“甚至周六周天也不休息”。李金雷的工作有多细致,赵戈最清楚不过:“我敢肯定地说,很少有人的工作扎实程度能超过李队长的”。张庄村村室里,一户一档的资料分别以红、黄、绿三色区分开,一摞一摞地整整齐齐码放在桌子上,等待着上级的验收。

当初,赵戈是不愿意接受记者采访的。在与记者长达八分多钟的约访通话中,他不断地强调“工作不是一个人做的”。在记者强烈地恳请想要到村里看看的情况下,赵戈答应了采访,并且叫上了“好哥们儿”李金雷。

2017年2月28日,李金雷在朋友圈发布了两则喜讯,其中一则是葛晶晶给他发的成绩喜报,高三联考中第一次考了第二名,第二次考了第一名。

葛晶晶是张庄村一对贫困户夫妇的孙女,打小没了爹娘,是葛氏夫妇把晶晶抚养长大的。

葛氏将近70岁了,家门前的玉米在铁丝网成的框子里,在深冬里散发出阵阵发霉的气息。家里的房子是新盖的,在院子里,葛氏告诉记者,原先家里的旧房子已成了危房,夜里睡觉时总担心房子塌了砸到孙女。

推开新房的房门,正如赵戈所说,四壁徒空。厨房就那么显眼地设在客厅里,案板上杂乱地放着锅碗瓢盆。没有抽油烟机,清冷的屋里仍旧有一股油烟的味道窜入鼻孔。

葛氏拉着记者到里屋,床上的物品杂乱地堆着。床头的简易木桌上,摆满了瓶瓶罐罐的药丸,葛氏顺手拿起一瓶药:“闺女,你眼神好,看看这是啥药,要49块钱一瓶……”

葛氏在客厅里找个凳子坐下,清了两声嗓子,口齿含混地跟记者说着驻村队的各种好:给他们老两口办了每月115块钱的低保,教育救助給了孙女5000块钱的学费……谁家有困难,他们都去解决,谁要是住院了没有钱,他们还自己掏钱给他……

在李金雷的手机上,存着每次成绩下来时葛晶晶给他的“汇报”,存着葛晶晶跟驻村队说的各种感谢的话,存着困难户葛氏一家对驻村工作队的认可……

2017年2月7日,张庄村获得了谷营镇政府授予的脱贫攻坚工作优秀村和公共文化创建先进村。领到锦旗的那一刻,赵戈与李金雷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哥俩并肩作战,继续努力!

写在前面:

2017年年初,在兰考县宣布退出贫困县并通过省级验收之时,《时代报告》各位同仁深入该县脱贫攻坚一线,采写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扶贫人物故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是从兰考县2016年评选的两批扶贫标兵中选取,有第一书记,有驻村队长,也有驻村队员,等等。他们中的有些人提及不能照顾家庭时失声痛哭,有些人在父母亲人生病、离世之时不能陪伴在侧,也有人因为出色的驻村表现而调任到了更重要的岗位上。然而,他们深深懂得,如果没有人无私奉献与默默坚守,就不可能有今日兰考县的全新面貌。

6个精准卷与兰考县出台的12项扶贫政策是每个脱贫攻坚一线的人员烂熟于心的,他们以这样的主导思想为依托,将国家号召“精准扶贫”在各村各户发挥得淋漓尽致,从根本上改善了兰考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提升了整个兰考县的发展水平。

兰考县精准扶贫背后的故事是由无数个令人感动的精彩瞬间集合而成的,我们完全有理由为这样的瞬间谱写一段华章,高唱一曲赞歌,致那些在脱贫攻坚一线洒下过泪水汗水的、伟大而平凡的人们!

猜你喜欢
兰考县滩区第一书记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探索与启示
论兰考县脱贫攻坚经验及其当前中国时代价值
普惠金融的实施效果及其改进对策
驻村第一书记
山东投资260亿元迁建黄河滩区60多万人
大兴安岭地区 切实抓好“第一书记”到村任职
河南省黄河滩区移民搬迁若干重要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