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划人小语 |
生活中,我们在对待同事、朋友,甚至陌生人的时候,都会谦恭有礼、深谙分寸。
对方喜欢听的话,我们说出来自己也觉得悦耳;对方忌讳的话,我们会自觉地在心里过滤掉;即便表达不同意见,也会选择对方能接受的方式,委婉温和地讲出来。
但是,恰恰在最亲近的家人面前,我们却轻易省掉了耐心和温柔,并无限放大自己的任性、尖刻、挑剔和无所顾忌……
当急躁无礼的语言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不仅让家人受到了伤害,事后我们也会后悔和自责。但此后,又忍不住会一次次重蹈覆辙。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如此对内对外不一致?为何明明想好好说话,出口的却是冰冷伤人的话语?
本期,我们一起来探讨和家人好好说话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和家人好好说话。
一、为何不能和父母好好说话
作为子女,我们都懂得应该尊敬父母。但是在生活中和父母沟通时,我们常常会因为年代差异、观念差别等和父母产生冲突。这时,我们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仅伤了父母的心,也让自己深感内疚。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做到好好和父母说话呢?来看看下面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片段一:父母买保健品上当受骗。
早上刚到单位,就接到老妈的电话,她的声音异常兴奋:“闺女,明天早点儿来妈这儿,我给你买了个好东西,你肯定喜欢!”还没等我多问两句,老妈就挂了电话。同事一脸羡慕:“你妈对你真好!”我摇摇头叹了口气,这种听了无数遍的话语让我已经有了心理准备,老妈肯定又被人忽悠买什么东西了。
周六我拖到下午才过去,老妈也没顾上埋怨我来得晚,就拿出一个四四方方的东西,兴奋地说:“快躺上去试试,这可是最新款的颈椎病治疗仪,美国最先进的技术!”
我拎起那个东西看了看,心里很不爽:“这不就是个靠垫吗?什么治疗仪,都是骗人的!”
老妈夺过垫子:“轻点儿,别给我弄坏了,三千多买的呢!”
我一听,立刻大叫起来:“什么?!三千多,就这个破垫子,一百我都不要!”老妈有些不开心了:“你不懂别瞎说。这东西挺好用的,30年的老颈椎病都能治好。”
我就知道老妈又上当了,气得直跺脚,大声说:“我不懂?新闻都曝光多少回了?这些东西一点儿用都没有,全是骗人的!再说了,你买的保健品还少吗?去年花一万多买了张床,今年又花几千买了连厂家都没有的药,这还没过两个月,又买了这么个东西!你是不是有钱没处花啊?”
听我这么说,老妈也急了:“你真是不识好歹,我看你颈椎不好,特地给你买的,你就对我这个态度,有没有良心呀!”
我的火气更大了:“你买就买,别说是为了我好,我什么时候让你买过这个?还不是那些卖保健品的小姑娘整天爹啊娘啊地叫你,把你的魂都勾走了!”老妈坐在床头抹起了眼泪:“买了这台仪器,我高兴得一晚没睡,结果你一来就这么对我。卖保健品的小姑娘怎么了?我看人家就是比你强,比你对我好,比你关心我!”这对话没法继续了,我丢下一句“不可理喻”摔门而去。
不能好好说话的原因:
1.心疼钱,觉得母亲买了没用的东西,浪费。
2.看不起母亲,“妈妈这么大岁数了,连这些都看不透”,越这么想,就越看不起“上当受骗”的母亲。
3.母亲是“惯犯”,女儿对她的不听劝深感无奈,于是失控愤怒。
其实,买保健品这件事,只是母女关系冲突的表面表达,更深层的矛盾,是女儿在内心中认定:我可以管妈妈的一切事情,她做“错”事时,我就应该说她;相反,母亲认为自己是成人,即使存在被骗的风险,也有资格给自己买心理安慰。她的内心有孤独的感觉,所以,情愿为保健品推销员的情感关爱买单。
想要好好和母亲说话,首先要照顾到老人的情感需要。母亲说“快躺上去试试”明显包含着关爱和邀功的心理,女儿不妨先回应她的需要:“好,我试试,看看是不是您说的那么神奇!”让母亲有个心理缓冲,而后提出异议时也更容易让人信服。
当母亲否认女儿,说“不懂别瞎说”时,我们不要在道理上和她分辨是非对错,可以避重就轻地说:“她们怎么介绍的?您跟我说说?”进一步搜集信息,然后,从母亲的表达中寻找漏洞,趁机告诉她:“前几天,新闻曝光了类似的产品,说这些广告夸大效果,让人受骗。要不,咱们一起上网搜一下!”
待母亲看到数据有一些犹豫时,对她说:“我知道您是关心我,我自己也在加强锻炼、努力康复。但颈椎病不是一两天就能好的,这个治疗仪的作用可能不会太大。我也挺心疼钱的,您看咱退了行不?”这样,一步步地和母亲沟通,能让双方都舒服,也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片段二:父母催婚,子女不耐烦。
假期回家,老妈准备了一大桌子菜,我刚夹了一筷子,她就凑了过来:“儿子,什么时候带女朋友回来啊?”我被这句话噎住,把筷子放在桌子上,说:“妈,跟你说了多少次了,能不能别老问我这个问题?”老妈好像没听见我说话,继续道:“结婚得趁早,你看刚子,和你一样大,孩子都上幼儿园了!”
“刚子是刚子,我是我!妈,和你说了多少次了,我想先立业后成家!”我这句话就像打开了老妈的话闸,她运了口气,打开循环播放模式:“什么先立业,你就是挑。这找女朋友差不多就行了!你要是小点儿还行,眼看都31岁了,再不着急,好姑娘都被人家挑完了……”
老妈就这么唠叨了半个小时,我头疼欲裂,大叫一声:“够了!我是你生的,但是不屬于你,不要总想控制我!”老妈愣住了,继而开始哭哭啼啼:“谁控制你了,我还不是为了你好!”“为了我好就少管我!你知道我天天压力多大吗?回个家都不得安生,我受够了!以后不要再问我了,我这辈子打光棍了!以后你再逼我,我就不进这个家门了!”
不能好好说话的原因:
1.儿子对母亲有刻板印象。他觉得母亲就是个催婚机器。母亲只要提及“婚姻”二字,儿子的反感情绪就油然而生。
2.母子间缺少“共情”。母亲一味强调天伦之乐,儿子一味强调事业为重。他们都没能理解彼此的困境,只是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这样,态度不好就成了必然结果。
3.儿子觉得母亲做法过分,理应用“过分”的方法回应她。
这件事,虽然母亲做得过分在先,但如果儿子能换个角度,也许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儿子可以试着想一下,今天的自己也会成为30年后的父母,也许那时候的自己,会有和父母一样的心情。所以,有些行为是角色的要求,不是某个人的缺点导致的。想到这些,儿子就能够以更平和的心态、温和的语言面对母亲的催婚。
面对母亲的“车轮战”,不妨试试这样的做法。儿子可以用恭维代替指责。在母亲旧事重提时,赶紧说:“妈,您见缝插针的本事太高明了,您也教教我呗!”比起直接让母亲闭嘴,这种迂回战术能分散母亲的注意力。
如果母亲不为所动,仍然唠叨,儿子可以婉转地表达心情:“妈,您看我这耳朵,是不是比平时厚了?医生说里面长茧子了!”这种避重就轻的回答,就算不能阻止母亲的唠叨,至少不会加强她的焦虑。否则,儿子越是说“我不结婚”,母亲越想使出浑身解数说服儿子。
当然,还可以启发母亲换位思考一下:“妈,您年轻的时候,姥姥、姥爷是不是也这么催过您啊?难怪,现在您这么熟练!那时候,您是什么心情?”这个问题可能会诱发母亲的很多表达,她恨不得把自己的“成功经验”都传给下一代。感受到儿子“虚心”的态度时,母亲的心态也平稳了很多。
当母亲言语和行为过激时,越是生硬地顶撞,母亲越觉得自己没表达清楚,还有话要说。相反,儿子如果能不赌气、用平和的态度应对母亲的每一轮攻势,母亲的“士气”就会慢慢低落下去,语气也就缓和了。
二、为何不能和伴侣好好说话
有这样一个笑话,说的是一对男女一起逛商场,怎么区分他们是恋人还是夫妻?神回复是这样的:女士不小心撞上商场的玻璃门,如果男士麻利地扶住她,紧张地问:“亲爱的,你没事吧?”那他们一定是恋人。如果男士瞥一眼,轻蔑地吐出一句:“你瞎啊!”那他们一定是夫妻!
笑话归笑话,却写出了世间夫妻的真实状态。不禁让人感慨,难道柔情蜜意的话语只能存在于恋人间,结了婚就必须唇枪舌剑?也许很多人觉得这是婚姻的常态,却不知冰冷的语言会伤了伴侣的心,也会让你们的关系变得冷漠、疏离。
那么,怎样和伴侣好好说话呢?来看下面的故事。
★片段一:对外人有耐心,对老婆总是出言不逊。
我是一个电脑技术员,在单位工作细致耐心,对同事有求必应,人们都说我老婆有福气,嫁了个好脾气的老公。不过,我在家的脾气并不好,对老婆更是超级不耐烦。
周末,老婆在家加班时电脑死机了,喊我来帮忙。我一听头就大了,这台电脑刚买了3个月,已经修过两次了,于是我嚷嚷着:“怎么这电脑一到你手里就坏?你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啊?”她听了可能觉得有些别扭,反问我:“你这话什么意思?”
本来我就是抱怨一句,听她这么一问也来气了,“什么意思你还不懂啊?你怎么这么笨,这么傻?”
老婆甩过来一句话:“你愿意修就修,不愿意修算了!”
我虽然不乐意,还是坐下开始修电脑,但不忘给她一句:“躲开,离开电脑5米以外,你这个电脑杀手!”
在家里,我和老婆这种呛火是常态,老婆总和我抱怨:“每次看到你对别人彬彬有礼的样子,就觉得自己嫁了一个假老公!我怎么这么倒霉?”其实我也不想这样,平心而论,老婆很优秀,漂亮、工作能力强,但越是心里觉得她好就越是忍不住讽刺挖苦她,该怎么办呢?
不能好好说话的原因:
1.过度压抑导致在家里发泄情绪。在外面,丈夫逼迫自己成为“完人”,回到家里,他会不自主地把不敢在人前表现的无礼态度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是一种反向形成—在外人面前有多客气,在家里就有多蛮横。
2.丈夫有自卑情绪。爱表演的人,通常是为了掩饰自己的自卑。在丈夫眼里,妻子“漂亮、工作能力强”,这可能诱发了他强烈的自卑心理,于是,他想通过挖苦告诉妻子:你不是那么好,在我面前更是如此!
丈夫要明白,在同事面前的过度耐心,只会令自己变得更加矛盾。同时,因为自卑和不安诱发的挑剔,正在使自己变得更差,成了妻子眼中的“假老公”。所以,丈夫需要练习更好的情感表达和更一致的应对方式。
当妻子频繁地弄坏电脑时,丈夫不妨告訴她自己的感受:“虽然我是电脑技术人员,但在单位不停地修电脑,我已经很累了。每次你把电脑用坏时,我都感觉特无奈。”这时候,如果妻子觉得对丈夫来说修电脑很简单,丈夫可以进一步表达:“别人都觉得修电脑对我来说很简单,但是,就算再简单,也要花一两个小时的时间。如果有可能,我更希望用这些时间健身或者上网……”
这样,妻子就明白了丈夫被强迫“加班”时的无奈感受,等丈夫表达出“拜托你下次使用电脑时小心一些”的意愿时,妻子才愿意认真考虑,也会更尊重丈夫的劳动成果。同时,如果丈夫能够在妻子和同事面前表现出越来越一致的态度,就越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越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心情。
★片段二:为何总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最爱的人。
老公单位体检,他检查出有中度脂肪肝。我一听就急了:“一直让你减肥,你就是不听,看看!现在病来了吧。都怪你自己!活该!”老公很委屈:“查出这个病,我也很难受,你不安慰我,还讥讽我,你到底是不是我老婆啊?”“嗬,你倒怪起我来了!我这么刺激你,你都不减肥,还指望我和颜悦色地夸你啊?!”“谁说不减肥,我不是也在努力吗?”一听这个,我更来气了,“减肥减肥!当初谈恋爱的时候你就说要减肥,到现在结婚5年了,你越减越肥!”
老公以前确实答应过我会减肥,但一直没减下去,所以这时他沉默了,但我的火更旺了,我继续说:“你体重都控制不了,还谈什么为家担当!”
他涨红着脸,看起来很生气,“我是胖,但我怎么没担当了,你为什么啥事都和我的胖扯上关系?”
“你不减肥就是对家不负责,你要是病了,受累的还不是我?”
“你太自私了!”
“你简直不是个男人!”
这样的争吵每隔几天就要在我家上演一次,看到他那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我就忍不住用最恶毒的语言讽刺他,但他仍然无动于衷。
不能好好说话的原因:
1.妻子非常担心丈夫的健康,认为口气越强硬越能让丈夫了解自己的急切,从而配合自己。
2.妻子觉得自己受骗了。丈夫承诺过减肥,却不能兑现,妻子把这种行为理解成“欺骗”,于是,用对待骗子的心情和口气对待丈夫。
3. 妻子对婚姻有着完美期待,所以,婚姻中的每个人都应该看起来“很好”,至少不应该有明显的缺点。
这对夫妻的互动模式很僵化,妻子执着地表述自己的要求,不肯倾听丈夫的感受,认为行为(减肥成功)比感受(丈夫感觉自己有价值)更重要。这种想法,不仅加重了夫妻间争吵的程度,更使整个家庭系统的运作越来越难。
其实,妻子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丈夫减肥的问题。她认同减肥对健康有益,所以才能做到自控。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动代表了他的信念。相反,丈夫不肯减肥,甚至越减越肥的行为背后,一定有被丈夫合理化过的信念支撑着。很可能,这个信念在妻子多次逼迫下,已经变成了不可理喻的敌对—我就要胖下去!不搞清楚这些信念,单纯依靠指责,是没有办法促进丈夫改变的。
妻子怎样做比较合适呢?首先,要放下一些偏见,不要先入为主地做出判断,不妨先听听丈夫的想法:“看到体检结果,我很难过,相信你也会很不舒服。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也许,丈夫会主动说到自己的肥胖问题,也许,他会避重就轻。
就算丈夫对“肥胖”只字不提,妻子也可以慢慢地渗透自己的观点:“我有个同事得了脂肪肝,坚持运动了半年,脂肪肝好了,咱们是不是也可以做些努力?”在多方位的侧面启发下,丈夫慢慢地会把问题集中在你们共同关注的肥胖问题上。
这时候,妻子可以进一步说:“体重超标确实影响健康,我很担心你!其实,咱们也谈了很多次减肥的问题,但是都没有成功,看来这事有难度,我能帮你做点儿什么?”这时候,妻子和丈夫的谈话已经能达成两个基本共识:首先,肥胖影响丈夫追求更好的人生;其次,妻子愿意以支持者的身份,参与到丈夫的减肥事业中来。然后,两个人可以谈论一些具体的减肥策略,而不至于在应不应该减肥之类的问题上纠缠,谈话就能顺畅地继续下去。
三、为何不能和孩子好好说话
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每一对父母都愿意温柔呵护他们。但是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却经常无法自控地对孩子大吼大叫,明知道不应该,却找不到好的解决方式。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学习一下该怎么和孩子良性沟通。
★片段一:一看到孩子磨蹭,我就控制不了火气。
早晨洗完脸从卫生间出来,发现4岁的儿子在玩儿积木,床头的一整杯蜂蜜水还原封不动地摆在那儿,我大叫道:“桐桐,你怎么还没喝水!刚才吵着说渴了,现在我都洗完脸了,你还没喝!”儿子不情愿地端起杯子喝了两口,就又开始低头玩儿“贴贴乐”了。
我一边在厨房做早饭一边喊:“桐桐!别玩儿了,快过来洗脸!”足足等了几分钟,一点儿动静没有,我去客厅一看,熊孩子正在鼓捣小汽车,看到我过来了,不仅不着急,还开心地招呼我:“妈妈,和我玩儿赛车的游戏吧!”我一看表,急了,对他喊:“都快8点了!你能不能给我快点儿?我都要迟到了!”
儿子不为所动,还跑过来拉我:“妈妈,就跟我玩儿5分钟,就5分钟,好吗?”“玩儿你个头!”我走上去把他拎到了水池边,压着他的头:“张嘴!刷牙!快点儿!已经快迟到了你知不知道!你怎么每天都这么磨蹭!”儿子抬头看了看我,噘着嘴说:“你是坏妈妈,你凶!”“我凶还不是你造成的?谁让你这么磨蹭!快点儿!听见没有?”
不能好好说话的原因:
1.父母期待过高,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4岁孩子,必会导致失望,继而诱发暴躁的言行。
2.父母没有掌握和幼童的说话技巧,认为对小孩子就该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
3.父母自身压力大,导致情绪失控。在养育幼儿时,父母很辛苦,自然希望孩子能够乖乖配合,减轻自己的压力。父母把孩子的拖延,当成对自己的侵犯和挑戰,所以常常情绪失控。
父母在搞懂自己失控的理由后,就会明白,失效的说话方式,无法促成孩子的良性行为。孩子的感受和行为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想让孩子有好的行为,必须让孩子保持好的感受。所以,如果一段命令式的言语伤害了孩子的感受,大抵是无法促成孩子转变的。
如果想让孩子认真地考虑母亲的需要,首先要认同孩子认为重要的东西:“看得出来,这个贴贴乐很好玩儿,你一定很喜欢玩儿。”然后,母亲可以平和地将自己的困惑表达给孩子:“我反复催促了你很多次,你却没有动,这时候我该怎么办?”也许,孩子可以给出答案;也许,孩子也不知该怎么做。
这时候,母亲可以进一步表达自己的期待:“我不想上班迟到,以后,我们早晨起床先洗漱、穿衣,如果剩下了时间再玩儿贴贴乐可以吗?”如果,母亲能够按照这样的思路商量每一个环节,会让孩子觉得他能够参与到决定的过程中来,他需要完成的任务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
于是,孩子从本心上愿意配合大人的决定,大人只需要提醒“我们的时间不多了”,孩子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所以,想要平和地对孩子说话,首先要确保自己的要求没有违背孩子的情感需要,没有超出孩子的能力要求,然后,用自己平和、坦率的沟通影响孩子。
★片段二:面对“不听话”的孩子,怎么能有好脾气。
我也不想吼孩子,可自从上小学之后,女儿越来越不听话了,让她往东,她偏往西,处处和我对着干!
比如,周日,附近的公园办画展,我想带女儿去。
“听说这次画展特别好,走,跟妈一起去看看!”
“妈妈,我不去,我要去游乐场!”
“你在学画画,画展对你有帮助!”
“我不想去,妈妈。”
“你怎么這么不听话?每次带你出去玩儿,不是这个不去就是那个不去,你能不能让大人省省心?”
“我就是不想去看画展!”
“不是和你说了吗?画展对你有好处,你必须跟我去!”
“要去你自己去吧,我不去!”
“你这孩子越大越不懂事了!真是太让我失望了!”
还有,女儿过生日,我带她去买衣服。
“这件红上衣真漂亮,就买这件吧!”
“妈妈,我不喜欢,我要那条花裙子!”
“马上就入秋了,谁还穿裙子?再说这条裙子的颜色太俗了!”
“妈妈,我不怕冷,我喜欢!我要!”
我抬高了声调:“你喜欢什么就要什么,可能吗?你怎么越大越没规矩了!”
不能好好说话的原因:
1.父母权威意识比较强,一旦孩子不服从控制,就点燃了父母的愤怒。
2. 父母无法忍受孩子的“独立”。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越来越愿意自己“做主”而不再需要父母,于是父母就想用强硬言语逼他们需要自己。
3.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感到焦虑,不敢放手。父母不敢相信孩子的判断,所以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观点。孩子越不听话,父母的担心越明显,态度越差。
如果父母能够放下对孩子的控制,以开放式的态度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就能够找到“折中”的处理方式:在充分聆听孩子想法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表达的观点稍加润色,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如果能促成孩子的改变固然好,即使谈不拢,至少让大家更了解彼此。
首先,和孩子沟通时,要弱化绝对的态度,淡化输赢的概念,对于一些想要达成的目标,尽量用尊重的语气同孩子商量:“我觉得这个画展不错,周末一起去看看?”如果孩子拒绝,应当询问拒绝的理由,如果孩子只是单纯地不感兴趣,可以换一种方式激发孩子:“我真的很想去看,你能不能陪我一起?”同样,和孩子交流时,父母也要坦荡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和局限。
对于审美不同的问题,可以说:“也许我跟不上年轻人的眼光,但是,这件衣服有些夸张,似乎不太适合学生……”类似的表达,留给孩子考虑的余地,更容易令人接受。
如果,不小心和孩子就某件事情争执起来,发现两个人已经无法冷静地对谈时,父母最好要暂时中止谈话:“我觉得,现在咱们的状态无法好好谈论,我们都再想一想,晚上再说!”这样,孩子就能体会到充分的尊重,态度也会柔和很多。
本刊观点
我们的外在关系,是内在与自然关系的投射。和家人好好说话时,意味着我们和自己最亲密的感受在一起。我们对家人保持耐心,就是对自己的不足和弱点保持耐心;我们和家人关系良好,能够帮助自己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感觉。
好好和家人说话,就是好好和自己对话。用不伤害彼此的方式去表达爱和获取爱,是亲密关系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我们试着好好和家人说话的时候,我们就开启了自我关爱、自我成长的模式。
婚姻与家庭·社会纪实2017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