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红
童年时最大的愿望就是被流放到一个孤岛上,有堆积如山的书和面包。对于1970年代的孩子来说,面包,不是主食而是零食,潜意识中,我把书当成了主食。
渴望是因为欲望,更因匮乏,那是一种穿过精神荒漠而滋生的饥渴。年少需要生存技能时,我的求知欲滋长,在成熟后具备了生存技能时,求知欲却淡化。
求知欲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心里依赖,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会从依赖别人发展到依靠自己,从学生依赖老师、年轻人依赖阅读发展到独立观察、独立思考,再到认识你自己或者反求诸己的层次。
书本是什么?它不过是我们在探索精神世界时的拐杖,当我们精神的躯体还不够强壮时,我们借助于书本这根拐杖远行,可以有所发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求知欲。但是,这也可能造成对人的致命伤害,那就是我们离不开拐杖,而变成了书呆子,成为残疾人,这样的人特征之一就是喜欢掉书袋,并很能唬人。
人需要扔掉书本这根拐杖,这样,你才能逼着自己站起来,逼着自己使用双腿,然后像阿甘一样健步如飞。但人又离不开拐杖,没有人生下来就会走路,我们需要婴儿车,需要拐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书本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大多年轻人来说,需要读足够多的书,才能在精神上变得强大,才能有一天独立思考,独自旅行。
所有的书本都是他人的体验和思考,都只是对这个世界的不完全归纳,是这个无限丰富世界的一个个精神案例。即便你活着的每一秒钟都在阅读,你也只能接触到这个世界极其有限的个案,你对世界的认识永远是碎片,对自己的认识更谈不上,读书多比读书少的人的优势,无非是碎片略大。
自古以来,对世界的认知就有两种路径,一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种是格物致知。前者是接受和消化,后者是生产和创造。当你读别人的书时,你在别人的逻辑前提下被导入和进行思考,加上写书的人大多有自圆其说的能力,多数情况下你会得出与作者类似的结论。这很正常,当一个人在别人规定的情形中,进行沙盘推演时,自然容易得出与创作者一致的看法。
进入阅读状态时,读者的内心是开放的,随时准备接纳作者的叙述。这时,读者不自觉地处于消费者地位。面对书海,有选择地扔掉一本书,换另一本书。久而久之,形成消费惰性。作者的体验可能跟你不一样,甚至有可能你具有作者未曾拥有的经历和体验。有些事,对你来说司空见惯,对作者来说则是闻所未闻。当你沉迷于书本,处于消费惰性中时,有可能忽略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或者观察到了却没有愿望去深思和表达,从而失去发现和创造的机会。
读书,是一个让人类两难的事情。不读书,你连起码的知识都不具备,就不可能有独立思考和发现,但读书到一定程度,又会让人依赖读书,在作者的笼罩下,失去自由,也不能有独立思考和发现。
對于爱读书的人来说,人到中年,认识这个世界的工具基本已具备,再去攒更多的工具已经缺少意义,重要的是使用工具,让以前攒下的工具为我所用,在向未知世界掘进时,发挥作用。这时,不仅不要为世俗所累,也不要为书本所累,人需要高度自由。读书很像古龙小说里武侠的境界,一开始是手中有剑,剑招娴熟,然后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最后进入自由王国,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剑我两忘。创造力来自于忘记而不是记忆!
是不是人到中年就不需要读书呢?也不是。有时,也需要读书。当我们向未知世界掘进的过程中遇到阻碍时,手里面所有的工具都突破不了阻碍时,这时,需要静下来读书,需要寻找新的工具。◆(作者单位:重庆市涪陵区第五中学)